《以家人之名》中令人讨厌的陈婷火了,饰演者的这段话也火了

  • 原生家庭这套心理学概念就是个坑,让不是心理学专业的普通人浅显的学习了之后,就拿着这个概念一直回头看,从过去找原因,从现在找结果,越想越像,越分析越多,然后就一直纠缠在这个概念里。
    关于儒家的孝,去看看儒家经典《孝经》,其中“《孝经·谏诤》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此外,还有舜的故事,舜的父亲和继母、继弟弟屡次要杀害他。这个故事在《孟子》、《列女传》中都仔细的进行了讨论,孟子特别对“孟子不告而娶是否是不孝”做了详细的解说。
    还有,曾子对其父亲的责打,默默承受以至于被打晕,孔子很生气,把曾子痛斥一番,说他应该“小杖则受 大杖则走”。
    还有,关于“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自义率祖,顺而下之.”,告诉人们,在德行上,要以祖先为表率,然后再慢慢往下到父母;在仁爱上,则对父母更为仁爱。这样,即使父母的德行不足,也不至于受到沾染,同时也不轻易的放弃赡养的责任和义务。
    朋友了解一下儒家的原典,儒家是讲中庸之道,不会讲愚孝的;儒家的目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按照儒家的观点,你现在应该“走”,而且不去回顾原生家庭找问题找原因,而是“志在四方”,取得自己的发展,而后实现自己的“光宗耀祖,传宗接代”。而父母呢?是尽礼相待。而这个礼,其实就是该问候时问候,该送礼时送礼,并不需要掏心掏肺、不分彼此呀。
    很多戏曲里都会教人们怎么处理这种事,前几天看的京剧《卓文君》,在最后一场,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把嫌贫爱富的老丈人怼得哑口无言。

回复1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