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C极寒袭击美国 有人冻死在车库

  • 我是觉得,如果美洲原住民的生存条件这么优厚,他们应该能有更多的人力物力从简单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去不断改善生活,创造和传承文明,而不至于没有文字,没有大型家畜,社会结构简单,这不符合常理。
    而且人类并非天生就是农民,农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观察、探索、实践,这些恰恰只有在生存条件好的地方才能发展起来,因为只有生存条件好,才能有人从日常生存劳动中脱离出来去研究农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地区进入农业社会,并不是因为生存条件不好,而是因为生存条件相比那些停留在采集状态的地区要好才进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存压力大的并非进入农业社会的人,而是停留在采集状态的人。

回复1

  • 首先,感谢您的回复。
    本来我也与您持相同看法,这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生存条件好-有利于生产-生产剩余-社会分工-文明进步。不过读了《人类简史》及其他一些书籍后,结合中国的辩证法传统(庄子),发现所谓的生存条件“好”未必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是庄子说的“福兮祸之所伏”。
    您说:生存条件好才能从日常劳动中脱离出来去研究农业。但人类从采集文明进入农业文明是一个“自然过程”,在采集文明时代,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低下(最多略高于大型哺乳动物),采集部落人数也不可能超过百人并且不同采集部落之间绝对是敌对关系(可以类比大猩猩等灵长类群落)。考古学发现的原始人遗迹中,存在大量食人证据。因此,我认为,如果生存条件不好,某一地域的采集部落根本不可能生存下去。
    即便顺着您的话说下去,可能东亚地区本来环境与美洲一样好,都适宜采集部落生存。因此两地的人类都顺利进入农业文明,但是美洲人长期是采集、农业混合的,而且从其总人口数可以推断其农业水平很低。如果转到农业文明比较,美洲缺少文字记录,但中华祖先留下了大量关于治水的确切记载,东亚地区绝对是“多灾多难”。以黄河为例,大禹治水治理的就是古黄河(禹河),大禹治的黄河是从渤海入海的,但黄河从西汉到东汉四百年间就自己改道了两次,从渤海入海改为从山东半岛入海。想象一下每次改道的惨况,沿线人类的损失用百死一生形容都可能是轻描淡写了。即便如此惨重损失,中华农业文明不仅没有灭亡,反而更加强大了。可以说中华先祖最早建立的统一政权就是伴随大规模治水的需要才建立起来的。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