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苹果选择在中国造iPhone?

  • 123
    第三点我觉得罗是在回应所谓的全民创新。创新固然可贵,但创新成本巨大,尤其是制造业的创新。全民创新的提法不现实,违背了经济规律,大多数经济体,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能力也支付不起创新的成本。落后与先进之间假如空间巨大,创新的价值就小很多。假如低成本复制就能获得良好的收益,大多数经济体还是复制更为稳妥。但是创新也不可放弃,那就让有能力能负担得起的企业或者国家承担这个任务。比如现在很时髦的新能源汽车,大型汽车企业就应该承担起这个任务,石化公司国家电网甚至烟草企业也可以参与投资,参股或者成立基金之类的。这还有个好处,假如地上跑的都是电动汽车,石化公司会受到很大冲击,让这类企业带头参与这样的项目,也利用在未来减轻这类创新对他们的冲击。

回复2

  • 罗思义 前英国伦敦经济政策署署长,现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弄清中国的发展态势非常重要。我在《一盘大棋?——中国新命运解析》之第九章《谁能挑起中国科技创新的大梁》,解释了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具创新能力的原因。正如我所强调的,华为、万向集团、中集集团(CIMC)等中国大企业展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请注意,他们是创新,不是山寨!正如我所指出的,当中国经济更为发达时,产品创新的作用会进一步提高。当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35-40%时,中国的创新战略将会完全不同于现在(中国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25%)所采取的战略。华为、万向集团、中集集团等最成功的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所采取的战略切合实际。但我在本文所讨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类型的创新更适合中国企业?(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中国企业,随着中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中国像华为那样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的产品创新也会逐渐占主导地位)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