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印度没法工业化,因为印度没有毛泽东

  • 为什么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南一地是这么的浓墨重彩,人才辈出呢?根本原因,就是先有文化策源地,接着是人才和英雄的策源地,最后才是政经策源地。文化,才是驱动历史演进的最底层结构。
    这支华夏文脉,大概的说下源流脉络,是周敦颐开辟了这块文化根据地,其弟子耕耘很多代人,赋予了湖湘大地以灵气和底蕴。周敦颐影响了张载,后来张载影响了王夫之,王夫之影响了后来的谭嗣同,谭嗣同影响了杨昌济,杨昌济又影响了毛泽东。
    以天下为己任,这种精气神,胸襟抱负,是儒家的大儒思想,给毛泽东注入的精神力量和胆魄。使他的人生在起步的阶段,就有了方向格局和高度。至于后面使用什么工具,怎么行事,怎么达到目标,实现抱负,那都是术的层面了。
    从周敦颐,到王夫之,再到毛泽东,这一路的文脉传承下来,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它表明:国破,文化不亡,国亦可复;文化亡,则复无可复。

回复2

  • 确实,中国文化化出的人,就是视野看的很开,看事物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较接近事物本质,因此心胸豁达,只要方向不错,小的得失基本不在心中。

    中国,道法自然,大道自然,天、地、人所有元素都统一到循环不息的动态模型之中,任何个体都平等参与其中,星辰大海,阳光雨露,芸芸众生,无不经历循环流转,冬去春来,春华秋实,生死轮回,一切个体都是短暂的,但却推进了总体的动态平衡,因而一切个体又是永恒的,生机无限、无穷无尽。自身做为体系中的一员,就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推进了整体的循环不息。

    这样的一种体系,一定程度上近乎永恒,生生不息,循环不止,熄灭了都可以再生,因而,这样的文明,自身是阳光、大气而自信的,是博大、开明、包容的,这样的底蕴不惧任何挑战,即使普通民众,阳光,明媚,坦荡,磊落,宽广,热情好客,宅心仁厚,发自内心。
  • 看你这么为儒教张目,你解答几个问题。看看你能自圆其说不:
    第一、既然太祖传的是儒教衣钵,既然你觉得儒教文脉这么不可废弃,何以后来太祖要砸烂孔家店?
    第二、既然儒教这么鼎传深厚,几乎无所不能,为什么华夏大地历史上,有那么多朝代,儒教成了摆设?这么伟大的国教,怎么就好意思让他教诲的皇帝把国玺给玩丢了?
    第三、儒教既然这么伟大,何以民国之后,用了马克思的理论,才拯救了这片国土之上水火之中的国人?儒教干嘛去了?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