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分崩离析的美国(连载之五): 明朝有钱今日花(上)

500

美国社会专题第四讲

明朝有钱今日花(上)

蔡铮

2000年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摩根斯坦利下属的“发现”信用卡公司做数据模型。没有这个模型,公司就不知道给谁多少信用限额(credit limit),不知该给谁便宜沾,让他们上钩。给错了,信用卡公司就会亏。我有个朋友,在美国读书,活得潇洒,靠刷信用卡过日子,几张信用卡轮番刷,刷到欠了五万美元。眼看一辈子都还不清,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一拍屁股投奔祖国。有祖国真好,投进祖国的怀抱,欠债勾销了。信用卡公司拿他怎么办?没法。这是中美经济交往史上中国的一次胜利:中国人成功赖账。如今是美国欠中国的钱,中国买了它一万多亿的国债。美国没打算还,也永远还不了。它到时宣布国家重组(分裂)就完了。你买的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债,美利坚合众国都不在了,你找谁?当然,它还可以猛通货膨胀,让美元和它的国债都变成废纸。反正它要设法赖账。中国人信人死债不烂,美国人不信。就是信用卡,你欠债拒不还钱它也没法,了不起打电话骚扰你,它不能找几个打手登门催债。信用卡公司最狠毒的办法就是到信用局去告你,你赖账的事就有个记录,你的信用分就会被降低。有些人为赖账干脆宣布破产。破产一种是彻底破产,一分钱也不还,一种是破产了但还还部分欠款。破产记录保留七年,七年内没人敢给你信用卡,没人贷款给你。后来信用卡公司联合起来,花钱买通国会议员,国会通过法案,把那破产就一分钱也不还的人的纪录延长到10年。信用卡公司为这法案通过大大庆祝了一番,因为这样一来想通过破产赖账的就要多受三年不得借款的徒刑,这就会让想赖账的抓抓脑壳三思。中国人说借不成钱有什么?我有钱花,没钱不花。美国人不行,好些人不借钱没法活。很多小贷款公司或小信用卡公司哄穷人上当借高利贷的宣言就是:信用不好?没问题!我们只想帮你。你要真信了,那就是送肉上砧板。

早先来美国的白人多是清教基督教,Protestant Christians。清教徒对消费的态度跟中国古人教的相似。“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节约一分钱就等于挣了一分钱;“An empty bag cannot stand straight”,空袋站不直;提倡节俭,少花多存,挣了钱就装袋子里,袋子就站得直,好像中国先贤的话叫他们听去了。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也”,意思是节俭就不大会出事。又说:“俭近仁。虽有过,其不甚矣。” 节俭就是仁善,节俭的人也会犯错,但错不到哪里去。一千年前司马光写了《训俭示康》,嘱咐他宝贝儿子要节俭,说节俭是存身立世之本。新中国牢记先人教导,也号召国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节俭非常重要,个人、国家都要厉行节约,但是商家都怂恿你消费。商家鼓励人消费,人们没头没脑地消费,这就是消费主义。美国迅猛发展的信用卡行业,发薪日贷款行业和导致美国2008年金融风暴的次贷都与消费主义有关。消费能刺激生产,能促进经济循环,没有消费,商品卖不动,经济循环就没法进行,但消费主义鼓动的往往是过度消费。美国信用卡公司老做广告,说你多花多得。你越花得多,你的债务就越多,怎么可能多花多得呢?因为很多信用卡给顾客折扣,哄穷人用信用卡。你用信用卡花一百,信用卡就给你一块;你花一万,你就得一百块的现金折扣。信用卡公司收商家的手续费,有时收百分之三,它回你一部分。这招还真管用,好些人就为这个用信用卡。

我在信用卡公司做过防赖账模型,几百个丢到模型里去跑的变量中,最后只剩下十来个重要的变量,其中之一就是有无储蓄账号(Savings Account)。银行账号有两种,即储蓄账号和支票账号。储蓄账号得放笔钱里头,比如我那银行要求放一千美元以上,钱放那儿不动,利息高点。支票账号上放多少钱都没利息,因为那个钱随进随出。穷人每天花个底掉,开不了储蓄账号。所以在防赖账模型里储蓄账号具有重要相关性,有储蓄账号的赖账的概率小些。美国大约百分之三十的人没有储蓄账号,即30%的人根本没有存款。

我2017年就美国人的存款写过篇短文《美国真的四成民众拿不出400美金应急款?》:

近日中国媒体报道说美国四成民众拿不出400美金应急,让中国网民炸了锅。很多人认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富得流油,遍地都是百万富翁,人均GDP都是五六万美金,说美国四成人拿不出400美金应急,肯定是骗人的鬼话,只有傻瓜才信,散布这类关于美国的谣言实在可悲可耻!有网民说这是中国记者访问美国流浪汉得出的结论(北韩曾做过专访美国流浪汉的电视节目)。事实到底如何?

事实是这个由美联储进行的有多少美国人能拿出400美金应急金的调查持续多年。从2013年到2016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最新的是美联储2016年基于5000美国人的调查,结果是 46%的民众说他们拿不出400美金的应急金。(华盛顿邮报 2016年5月25日报道:“The shocking number of Americans who can’t cover a $400 expense” )。

这个美联储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四成民众拿不出400美金应急的消息多年来很多美国媒体都报道过。也有类似的别的机构做的调查。如CNN 2017年1月12日报道,由美国银行评级针对1003美国人的调查得知美国大约百分之六十的人拿不出500美金修车或一千美金住房应急金。(“6 in 10 Americans don't have $500 in savings” )。

四成美国人拿不出400美金的应急金根本不是什么新闻,好久以来事实就是如此。这反映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美国社会保障系统比较完善,老百姓敢有钱就花。二是人家就这消费习惯,随挣随花。这种状况恐怕已经延续了一段时间,至少是一代人都这样过来的。三呢,恐怕也说明美国近年来确实很多人不宽裕,因为过去十来年多数百姓收入没大增长,花销却与日俱增。

我看到国内有些博学多识的人对这个短文的评论,他们认定我这是说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愚民宣传。中国有些人听到有损他们那个“春闺梦里人”的美国形象的话便认定那是假的。但事实是美国约一半人不怎么存钱,也存不了钱。这种情况持续至今。2019年银行评级的调查显示,只有40%美国人拿得出1000美元应急款1。2021年4月一项调查显示,40%的美国人拿不出300美金应急款2,比前些年的情况更糟。这与消费主义风行有关。

我在美国卖绿茶,也网上卖。我不喜欢人一次订一盒,我就这么定价:茶一盒18块,邮费固定八块,六盒以下,订多少盒邮费都只八块;一次买六盒就免邮费。但好些人每个月就订一盒两盒。这样他亏我也无利,因为一盒的邮费、包装费、我的时间都就在八块钱。一次买六盒比一次订一盒要多得三盒茶,但他们为什么不一次订六盒呢?没钱。一个月只能挤出26块钱或42块钱买茶,他们要这茶降压、降糖、去痛,不然他们也不会买这么贵的茶,商店里两块钱一包的茶多的是。

消费主义发端于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1920工业化后的美国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产品生产不是问题,人们缺乏消费能力才是问题, 所以很多人开始鼓励消费。分期付款购买大件在1920年代已很时兴,但1929年的大萧条和随后的大战让消费主义暂休一时。二战后消费主义在美国再次兴起。消费主义认为多消费是大好之事,因为消费者从消费品的效用中受益,企业的销售额、收入和利润也增加;个人越消费得多就越幸福,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取决于其消费多少;人人都多多消费国家就富了。中国俗语说:“在山切莫枉烧柴,近水切莫枉用水”,消费主义却怂恿人们住在荒山也要多多烧柴,住在沙漠也要多多用水。它宣称说你烧多了柴就有人给你供,你用多了水有人会给你送,什么都是越用越多;人民担心的不是柴穷水尽,而是砍柴卖柴的没活干,供水送水的没饭吃。

信用卡是消费主义的产物,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到八十年代它迅猛发展。比如我曾工作的“发现”(Discover)信用卡公司就是于1985年创立的。2006年公司为庆祝年入30亿、纯利3亿美元,办公楼几层楼过道里都摆满龙虾、牛排、美酒;到2020年公司已年入130亿,净利11.4亿,翻了好几番,这下更当大庆了。

信用卡的宗旨是要人们多付利息。他们到处找能花钱然后能付高利息的人。我信用好,也被“第一资本”信用卡挑中了,他们要钓我,便给我个便宜,让我花钱,信用额是两万美金,一年半内我每个月只需还花费的1%。我可去餐馆吃螃蟹、喝美酒,去坐豪华邮轮。它这是孔夫子门前卖旧书,关公面前舞大刀。我就做过一防冲浪者(Surfer) 的模型。对信用卡公司来说,给钓饵,offer, 最怕人把钩上的食吃了,猛花钱,却不上钩,十八个月后即把欠款付得一分不剩。这种人叫“冲浪者”(surfer)。冲浪者在大浪上冲溜,信用卡公司就像鲨鱼等在水里,等着逮住你付高利息。我们做模型就是要只给那些会付利息的人钓饵。我们用的数据里只有25%的人是灵巧的冲浪者,75%的都掉水里了。很多人上当都是想占借钱白用十八个月的便宜,以为自己是运动健将,会冲浪,不会被逮住付息。

那个哄人白用钱18个月的信里有一大页纸,里头的字特别细,得看清。十八个月后的年利率是19.99%,错过一次最低还款(花费的1%)后年利率就是24.99%。眼睛不好的人看不到那细小的字,眼睛好,看到了,数学不好也不懂那意思。美国人普遍数学没学好,这就是为什么信用卡公司能一年搜刮上千亿,为什么川普那样的骗子能当总统。国民数学没学好,民主都没法运作。明明是20%的利息,它搞个19.99%, 这是智者(劳心者)的标准搞法。“劳心者治人” ,孟子说的“治”是管理、领导的意思,这里的“治”是收拾、惩治、剥削的意思。十八个月内它不收你利息,但满了十八个月就开收。你真用了两万,到时不能付清,一年后就是两万四;你还不起,三年后就是三万五;这下你更还不起,且拖着,五年后就是五万。那更还不起,再等等,十年后就是十二万。其实它的资本成本十年就三四万。中国人脑子里都有个算盘,一看就知道这里的鬼把戏。

我做小生意常流动资金不足,就冒险用它,做冲浪者,快到十八个月时就慢慢还钱,但常有几千块拖到最后一天才付。有回要付款时我在墨西哥旅游,夜里想起要付账,忙找计算机去弄。那里计算机笨,搞得我晚了几个钟头付清欠款,下个月发现他们为我晚付几个钟头收我利息一百多。

穆斯林国家大概信用卡没法搞,他们把利息这种基于资本的盘剥叫RIBA,高利贷,其宗教信仰不许收利息。禁收利息有其社会实用功能。钱多的就该借钱给穷人,穷人还本就行了;一加利息,穷人就更穷,有钱人就更有钱,这违背天道。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钱多的把钱无息借给人会有所失,但符合天道。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早期收高利贷或任何形式的利息都不行,有的还非法。在印度的佛经时期(公元前 7 至 2 世纪),有法律禁止高利贷。古希腊到古罗马的许多国家都禁止有息贷款, 尽管罗马帝国最终允许收利息,但把控很严。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以及改革宗教会都认为收利息是犯罪。

但没有利息就没有信用卡,没有信用卡消费主义就不会跑这么远,信用卡给消费主义安了滑轮。原来只买房子、买车或买贵重物品才可分期付款,这让人们可以提前消费他们所热衷的大件商品,但手续很麻烦。信用卡让人们可用分期付款方式提前享用任何想拥有的商品和服务:买双新鞋,去餐馆吃餐好的,买瓶酒,买束花都行。

信用卡针对新客户的平均年利率是18%, 对老客户是15%,对不付最低额的客户的惩罚性年利率是25%甚至更高。据我所知,华人极少付信用卡利息。一是华人数学学得好,二是华人收入都比较高,三是华人大多有钱花,没钱不花,不当冤大头受高利贷盘剥。原来信用卡公司很难在亚洲发展,现在不知怎么样。我以为负责任的政府都该限制信用卡,至少该对利率设限,因为信用卡公司从底层人民那儿盘剥太多。美国有些议员曾试图制定法规来限制信用卡的高利率,但都没成功,信用卡的利率都是众多信用卡公司相互协商敲定。信用卡在一个鼓励消费的社会里应运而生,越来越广泛被采用,该有它的社会功能。它确实给人们,特别是穷人带来便利,但也让穷人为提前消费付出更多,让他们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少。

下面估算一下信用卡公司是如何抽干底层社会生存资源的。以下左侧数据是2013年以来信用卡公司从消费者那儿收取的利息和杂费3,它不包含信用卡公司从商户那儿收的服务费。

500

2013 年 746 亿美元  

2014 年 765 亿美元

2015 年 786 亿美元

2016 年 849 亿美元

2017 年 937 亿美元

2018 年1037 亿美元

2019 年1210 亿美元4

2020 年1260 亿美元5

基于穷人年收入在全民收入中的占比我们可以推算底层家庭所付信用卡利息和杂费在其收入中的占比。底层家庭所付信用卡利息和杂费没有数据,只能推测。下面仅就2020年美国六个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占比来推算6(见表27.1)。

2020年,美国信用卡公司收的利息和杂费是1200亿美元。这对整个社会来说不多,只占总国民收入的0.6%(2020美国国民总收入约为20万亿美元7)。上层40%的人估计付费不多,付费的大部分是下层60%。如底层60%家庭2020年付信用卡利息和杂费1000亿,则他们2%的收入就白白付出去了(他们的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1/4,约5万亿美金)。实际上越到下层,付出的利息越多。设想最底层的20%付出500亿美金的信用卡利息和杂费,次底层的20%付出300亿美金,中间那20%付出200亿美金,最底层20%的家庭2020年只占全民总收入的3%,即只收入6000亿,仅信用卡付费就占到这个阶层总收入的8%;当然最底层少数人可能都没有信用卡(那就只得用“发薪日贷款”);次底层20%的家庭占美国个人总收入的8%,这一阶层2020年只有1.6万亿的收入,若他们白付300亿给信用卡,则他们2%的收入被剥夺了。

最要穷人命的是“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比起发薪日贷款,信用卡算是文雅规矩的。发薪日贷款是真正的高利贷,年利率一般在391%-600%8 之间,高的超过1000%,那是抢劫。在美国,人们搞钱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是挣钱,第二是捡钱,第三是抢钱。挣钱就是辛苦劳动,得到被扣除剩余价值的那部分或辛苦买卖后获得的那点利润;捡钱就是有资本、有专利、有知识技术和手段,不费什么力钱就到手了;抢钱就是利用这个法规、那个空子和别人的窘迫、弱点、无能,把人家的钱巧取豪夺来。这个“发薪日贷款”就是抢钱。“发薪日贷款”有的地方叫“支票兑现”(Checks Cashed),有的地方叫“当铺”(Pawn Shop)。我曾在休士顿见满街都是Pawn Shop, 很是奇怪,因为我在别地没见过当铺,问一美国店主才知那其实就是“发薪日贷款”。

穷人急等现钱,没信用卡或不能用信用卡,那就只有用这种短期高利贷。它怎么搞呢?你今天急需500块钱,你有工作,公司两周后才付你工资,你就去找那贷款的小店,开张575块钱的个人支票给他们,他们给你500块现金,两周后他们再兑你那支票。不可靠的人还得有抵押。两周你付出的利息加手续费就是75美金。如果50美金是付的利息,这个年利率就是1300%;如果你这个支票兑不了,他们就按极高的年利率来收你那500块借款的利息。

这个发薪日贷款从1993年开始突然在美国火起来,遍地开花,专门“服务”穷人。各地政府发现它有问题, 12 个州禁止这种贷款,18 个州将 贷款利息限制在 36%,45 个州和华盛顿特区有利率上限,但上限很高,中位数为 38.5%,但有些州没上限,比如德克萨斯州。2018年,全美有23000家发薪日贷方,2300多万人用过这个贷款,这个行业大约进账300亿美元。常有人想立法禁止包括发薪日贷款之类的高利贷,把年利率上限设为36%9 ,但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利率上限。“发薪日贷款”的店子都开在穷人区,它搜刮的绝大部分是社会最底层10。估计高利息都是从最底层40%的人头上攫取。设想如2020年它共搜刮300亿美金,若最底层20%出200亿,则最底层20%那拨人约3%的收入又被攫走了;加上信用卡利息费用500亿,则最底层20%家庭收入的十分之一就被人轻巧地攫走了。

自己的收入被作为高利贷的利息拿走了,则等于被剥夺了这收入的支配权。为避免被利息盘剥,我们每个人都得懂如何消费。

我们的收入一部分存起来,有人拿些去投资;存钱和投资之外用于购买实物和服务、花费于吃、穿、住、行、医、教、娱等等的钱就是消费。把钱捐出去、缴税、被盗、被骗、被抢、被惩罚性罚款或收缴额外费用、付高利贷等都不算消费,因为这些钱都没被用来购买我们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捐献是善举,缴税是履行义务,闯红灯被罚款、没按时还钱被收缴高利息都是被人惩罚性剥夺了收入的使用权。要懂消费,我们先得区分消费类型。

消费按其功能可分成四大类(见表27.2):

第一,必要性消费,

第二,投资性消费,

第三,享受性消费,

第四,浪费性消费。

500

必要性消费又分绝对必要和次必要,次次必要等。必要性消费就是生活必须的消费, 买米买面,买鞋子、买房或租房,买车上下班等等。

投资性消费可分大投资和小投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比如买本书看看、报个班学点东西、上大学缴学费等都是投资性消费,这类消费会有间接回报。

享受性消费可分为身体享受和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又可分为炫耀性消费和自娱性(自我满足性)消费,身体享受消费又可分为有害消费和有益消费。

浪费性消费可分为上当受骗性、自损性、自虐性或自残性消费等等。

个人的所有消费都可归入以上四大类,细分还可归入不同小类。消费常有多重属性,可归好几类,我们来具体看看。

去按摩是什么消费?如果你好好的就去按摩,那是享受性消费。如果你伤筋动骨了,按摩后就不痛了,那就是必要性消费;好得快,可以马上去工作,那就可算是投资性消费;按摩了,半点用都没有,那就是上当受骗性消费。

一个女孩大学毕业到上海工作,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因为同事们都在谈论那个名牌包,她就也舍血本买一个。买这包是炫耀性消费。十一回老家,高中同学集会,她就背那个两万块的包。但一到老家,那个包的消费性质都变了,因为那个包的推销商的欺骗宣传工作不到家,小县城里没人知道这包。女孩跟同学说我这包两万,她高中同桌就想:让我试试!放了几个钢币在她包里头。等她们吃完饭,她同桌把钢币从她那两万块钱的包里拿出来,发现没变成金,也没变成银,便心想:你傻啊,钢币搁里头又不能变成金的,你花这么多钱买它干啥?但她不说。她同学背的包比她这个包好看,装的东西还多,都只要两百来块。吃完饭出门,太阳老大,同学们把包举起来挡太阳,这贵包女却把白嫩嫩的手捂包上,怕晒坏包。手晒坏了只皮痛,抹点油膏就好了,两万块钱的包晒坏了心痛,没药治。她们刚在街上走几步,突然下起雨,同学们又都把包举起来遮雨,她呢,赶快把包掖到衬衣里护住,把自己淋得落汤鸡似的。你看,人家那个包还能当阳伞雨伞,比她的实用多了。她想炫耀,没想到同学们心坎里都瞧不起她,只觉她傻。所以她花两万块钱买个包就成为上当受骗性消费。

这里要说说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是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1899年提出的。中国目前还不算富,但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奢侈品,搞炫耀性消费。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过去几年急剧增加,预计2025年会成为世界第一。花几万块买个包就是典型的炫耀性消费。汽车或手机类的科技产品会有功能上的差异,而大多奢侈品如昂贵的衣服、背包、酒水的使用价值有限,与一般衣服、背包、酒水并无多大实用功能差异。买奢侈品的人更多花费于商品的心理价值。商品的心理价值是有资本的劳心者通过宣传炒作创造的附着于商品之外的虚荣价值,所以很多炫耀性消费其实都是上当受骗性消费。

一小伙子在网上认识个美女,一下就找到了心灵伴侣,一刻不微聊两句就浑身发烧。几天下来,跟美女如胶似漆。对方一个字抛过来,小伙子就知道她喜还是愁;美女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小伙子的心。他早上三点钟都躲被窝里跟美人网聊。世界上只有那个美人,地球都不存在了。美女一天忽然发来个愁眉照,小伙子马上天黑了,忙送一问号加三个感叹号再加个问号过去。美女说她妈突发心梗,急需手术,可是手术费要三十万,然后美人流泪照就发过来了。小伙子揪心啦,要救心上人的母亲,要千金博一笑,便把手头存了十几年的压岁钱三万块给打过去了。隔天那心上人就拉黑他。这个花费叫什么?上当受骗性消费?不是,因为他根本没花这笔钱。他被骗了。因为那个美女其实是躲在宝岛台湾的一五十岁的寡妇。

中国有个卖药发了财的人,不知是卖真药还是卖假药。他给一自称能帮他女儿进斯坦福的人六百万美金(四千万人民币)。那人就把他女儿包装成划船运动员,然后买通斯坦福大学划船队的教练,把他女儿弄进了斯坦福。美国名校对有体育特长的网开一面。其实他女儿各方面都不错,不找人也有可能进斯坦福,但他为了保险就花了这个钱。 他这个四千万是什么消费? 投资性消费。不幸得很,他找的那个中介叫辛格,被抓了。这个卖药发财的人的女儿就被斯坦福开除了。这孩子很无辜,因为这是她父母背着她搞的鬼;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来这卖药的花的四千万算什么消费? 上当受骗性消费。其实他再加个几百万美金,走正门给斯坦福捐个一千来万就名利双收:自己得了捐款的名,女儿又稳稳上着斯坦福。无知使他名财两空,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

中国有个靠倒卖房子发了财的潘某就很有知识,晓得美国精英大学的不成文规矩,就是根据你孩子的学习情况,你捐一定数目的款,他们就可把你孩子收了。孩子越笨,捐额越高。川普女婿库什纳比较笨,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400-1600)只考了一千两百多分,一般中国孩子闭着眼睛也考个一千四五百分;库什纳父亲就给哈佛捐了两千五百万,把他买进了哈佛。这个潘某,生在个驴子不拉屎的穷地方,特节俭,据说是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他对富得流油的哈佛大学出手大方,一下捐了一千五百万美金,合一亿人民币,又给耶鲁捐了一千万美金。捐献本不算消费。但随即潘某一个儿子就进了哈佛,一个进了耶鲁。显然潘某的儿子比川普女婿聪明得多,所以他只捐那么点就行了。那么潘某这个“捐款”其实就是投资性消费,为他儿子的前途做的投资。潘某精明到家,名利双收,比那个卖药的土鳖高明多了。

1https://www.cnbc.com/2019/01/23/most-americans-dont-have-the-savings-to-cover-a-1000-emergency.html

2https://finance.yahoo.com/news/americans-savings-drop-lowest-point-172937642.html

3https://www.cnbc.com/2018/07/19/consumers-paying-104-billion-in-credit-card-interest-and-fees.html

4https://www.magnifymoney.com/blog/news/u-s-credit-card-debt-by-the-numbers628618371/

5 https://www.fool.com/the-ascent/research/credit-card-company-earnings  

6Table H-2: https://www.census.gov/data/tables/time-series/demo/income-poverty/historical-income-households.html

7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16756/us-personal-income/

8https://www.incharge.org/debt-relief/how-payday-loans-work/

9https://www.cnbc.com/2019/11/12/federal-lawmakers-look-to-take-payday-loan-rates-from-400-percent-to-36-percent.html

10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yday_loan#Impact

(待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