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方说的内容大部分你都知道,但你却深感见识确实不如对方?

很多人恐怕都有这样的感受:与高人聊天或听其讲座,就某一问题来来说,对方讲的内容即信息我们也都知道,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把握却确实不如对方,对方一说结论或稍加点评,我们就大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对方知道的我也知道,那为什么我的见识就不如对方呢? 我的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方的已将信息纳入了有序的“认知框架”,而我们的知道的信息还只是无序的“信息碎片”。你的知识再多,如果没有组织也只是“散兵游勇”,达不到有组织的军队的战斗力。换个比方,对等军力的对仗,“认知框架”犹如兵法和阵法,高超者胜出,更遑论没有兵法和阵法了。这从历代战史中可得印证,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战场上戚家军对阵倭寇(不了解的请参看《明朝那些事儿》)。

这也是为什么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智能手机的时代,信息/知识的获取是如此方便和廉价,手机控们也有大量阅读,但真正有见识的却不多。所以,在如今这个时代,学习的重点或者说竞争的关键已不在知识的多寡,而在“认知框架”的高下。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就在于构建更高明的“认知框架”。

一、“认知框架”究为何物

但要问“认知框架”究为何物,小生学浅,却也不能准确定义,恐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或许其实,“认知框架”的属性之一就是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很多人对这个无意识或很难去把控的原因。或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代表了“认知框架”层面的东东。但真要你讲讲你的三观恐怕就难为你了。

还是学庄子打比方比较好,上面提到的兵法和阵法,就是个不错的比方。你获取的信息/知识,算你募集到的兵员,作为一个高明的统帅,你要有用兵如神的兵法和排兵布阵的能力去破敌,敌人就是你面对的“问题”。

二、宋鸿兵“知识大厦”论,庶几近矣

我们还是用具体例子来体悟“认知框架”吧。

宋鸿兵在《鸿观》(优酷宋鸿兵自频道)节目的2017年6月22日那期《海量阅读方法论》中,提到了一个“知识大厦”的比喻,我觉得精准如神,是“认知框架”威力的一个最佳写照。

我按我的理解将宋老师的精髓整理如下:

建一座知识大厦:选址(找准问题)、地基(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知识)、四梁八柱(主承载性的知识)、墙体(充实性的知识)、装修(表层性的知识)、摆饰(妆点性的知识)。

遗憾的是,我们通常接触到的“碎片化信息”很多都仅止于装修层面的表层性知识,较少的能达到墙体层面的充实性知识,但极少涉及四梁八柱层面的知识,更遑论地基层面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知识了。

附上这期节目的链接,自己去体会。

通过阅读快速建立知识大厦

(转自微信公众号“煅履堂薪火”,有删节)

这篇小文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主要目的在于推送下文(没能被挂出来):

炼就末那识,我方为“我”,才可说“我以为”,否则,你以为你以为的其实不是你以为的_风闻社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