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工程中的有色金属工业

156项工程中的有色金属工业

500

解放前的有色金属工业

解放前中国基本上没有现代有色金属工业。

1949年中国十种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锡、镍、锑、硅、镁、钛)的产量仅有1.3万吨,1950年十种有色金属的产量也只有3.1万吨。

 

少量的现代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基本是日本遗留下来的,例如抚顺铝厂,沈阳冶炼厂等。

 

抚顺铝厂成立于1936-1937年间,是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建立的企业。

抚顺铝厂装备十分落后,厂内还有24KA铝电解槽136台,到1943年达到最高年产量8000吨。

1945年日本投降时停产,一共生产了电解铝4.5万吨。

 

这基本上就是旧中国留下来的工业遗产。

“一穷二白”这种说法并不夸张。

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起点很低,接近于零。

500

苏联援建156项工程中的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有色金属。

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有色金属工业一共安排了13个项目。

“156项工程”中有色金属工业的投资总额为19.5亿元,仅次于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力工业,位居第四位。

 

500

13个有色金属工业项目,涵盖了从采矿、冶炼、加工、原料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

这些项目的建成,帮助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有色金属产业链。

500

500

我们把这13个有色金属工业项目进行分类,可以方便我们分析:

 铜工业项目3个:白银有色,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东川矿务局;

铝工业项目3个:抚顺铝厂,哈尔滨铝加工厂,吉林电极厂;

铅锌工业项目1个:会泽铅锌矿;

锡工业项目1个:云南锡业;

钨钼工业项目4个:杨家杖子钼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和岿美山钨矿;

硬质合金项目1个:株洲硬质合金厂。

 

这些项目的产品,铜铝铅锌4种金属主要是供应国内,而锡、钼和钨主要用于出口创汇。

钨钼等金属是新中国早期少数能换取外汇的产品。

500

有色金属工业项目产能:

铜4万吨/年,铜材6万吨/年;

铝4万吨/年,铝材3万吨/年;

铅1.5万吨/年,锌3万吨/年;

锡3万吨/年。

重点项目介绍

 

在有色金属工业中,使用量最大的金属是铜和铝。

我们将着重阐述新中国铜工业和铝工业的发展。

 

铝工业项目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从无到有建设了铝工业系统,结束了中国无铝的旧时代。

这是一个开创性的成就!

 

抚顺铝厂(301

500

抚顺铝厂的第一、二期工程是由苏联援助的。

两期工程合计,规模为年产电解铝3.0万吨(不同资料来源的数据有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变化导致对应的产能发生改变)。

两期工程安装了144台54kA电解槽(后来电解厂的电流从原设计的54kA增大到60kA),分布在4个厂房内(即2个双跨度的厂房内)。

同时还建设了炼铝所需要的氟化盐、电极糊车间。

一期工程1952年5月动工,1954年10月投产;

二期工程1955年11月动工,1957年上半年投产,建设速度是很快的。

 

苏联所供应的设备,是当时世界上通用的,不是最先进的,劳动条件比较差。

抚顺铝厂是我国电解铝厂的母厂,以后我国建设的许多电解铝厂,都是以这个厂为蓝本。

8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技术建设了贵州铝厂8万吨电解铝工程,才从根本上更新了我国电解铝的工艺和设备。

 

在苏联援助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抚顺铝厂的第三、第四期建设工程,电解铝的规模达到10万吨左右,并在技术和设备上有所改进。

 

东北轻金属加工厂(101厂

500

旧中国没有铝的加工厂,只在上海有一家外资办的小铝箔厂。

101厂是新中国第一个生产各种合金铝材的现代化工厂,由苏联援建,原设计规模为3万吨。全部设计和全套设备均由苏联提供,工艺和装备在当时属于世界水平。

101厂主要设备有1万吨模锻水压机、5,000吨卧式水压机、热轧板机和冷轧板机。

 

101厂总投资4.09亿元。

从1951年月开工,到1956年11月国家验收,建设时间只有两年半,不但速度很快,而且工程质量很好。

101厂主要是为我国国防工业服务的,生产制造飞机的各种铝材(板、管、型、带,后来增加了铝镁粉、铝箔、原子堆用的特殊铝管)。

经过不断革新、逐步扩建,现在产量已经翻番,成为品种齐全的现代化的轻金属加工厂。

 

101厂对国家的贡献,不仅是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技术专家。

三线建设时期在重庆建设的西南铝加工厂,技术、管理骨干,都是这个厂派去的。

 

铜矿项目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甘肃)

白银厂是苏联援助我国的第一个大型铜的采、选、冶联合企业。

在苏联援建的基础上我们自己又建了铜、铅、锌加工厂,铅、锌采选、冶炼厂,选矿药剂厂,氟化盐厂,成为一个综合性企业。

 

500

白银矿山的设计产能为3万吨电解铜。

在矿山设计时,为了多出产品,中方人员与苏联专家经过多次争论,使设计产能增加了一倍,最终选矿厂日处理矿石9,900吨。

 

白银矿山开采工艺是露天开采,使用的电铲、汽车都从苏联进口。

苏联专家设计的原方案是采用25吨的汽车,属于当时世界上的大型汽车,但苏联政府不肯供应这样大的汽车,几次交涉也未解决,最后只好决定使用10吨汽车。

当时使用露天开采工艺的只有本溪南芬铁矿、杨家杖子钼矿。

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汽车、电铲工艺的露天矿。

 

白银日处理近万吨矿石的选矿厂所使用的破碎、球磨设备,是我国当时最大的。

在冶炼前用回转窑干燥精矿、大型沸腾炉脱硫制酸,也是我国第一次使用。

反射炉与转炉联合冶炼、转盘铸锭,在当时都属于世界上先进工艺。

 

投产以后,从60年代中期直到1985年露天矿闭坑,长期保持年产电解铜4万吨左右,20多年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电解铜和硫精砂,还有大量的白银、黄金,经济效益很好。

东川矿务局(云南)

 

500

1953年2月修通从寻甸县至东川因民全长243公里的铜矿公路,在百里矿区展开了浩大、艰巨的“万人探矿”。

1953~1957年,在全国各地支援下,经中、苏两国专家和矿区职工的共同努力,先后向国家提交了第一、二期地质储量报告书,累计探获铜金属储量185-85万吨,为国家探明了一个大型铜矿基地。

1958年后铜矿基本建设全面铺开。

至1977年,先后建成因民、滥泥坪、落雪、汤丹4个矿山及其选厂,生产规模设计能力为日选矿1.33万吨、日采矿1.29万吨。

从1958年到1999年,东川矿务局为共和国生产精矿含铜40多万吨,贡献了价值50亿的铜、金、银等有色金属,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钨矿项目

 

中国的钨矿,主要蕴藏在江西、广东、湖南,以赣南为最丰富。

当时赣南最有名的是“三名山”,就是大余县的西华山、全南县的大吉山和定南县的岿美山。

 

旧中国的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大小资本家,为了掠夺钨资源,将其破坏得一塌糊涂,不成其为工业,少数人发了大财,工人受尽了苦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着手整顿被搞坏了的钨矿,建设了现代化的采、选、冶炼的矿山和工厂,才真正有了钨工业。

 

由于苏联急需我们的钨精矿,所以还未等我们地质勘探结果,就在156项中列了三个钨矿。当然,我们也需要彻底改造钨矿,需要出口钨精矿砂换取外汇,所以建设新钨矿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苏联在三大山各设计了日处理2,250~3,000吧矿石的选矿厂,改变了土法和半机械化开采,成为三个大型机械化山。

 

赣南无电,钨矿山的发展光靠一些中小型柴油机是不行的。

电力部配合钨矿建设,抢建了上犹水电站,解决了电力供应问题,这对促进钨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株洲硬质合金厂(原名601厂)

 

我国产钨虽多,但过去都是出口精矿,没有钨的加工工业,这是技术落后的一种表现。

“一五”期间建设起株洲硬质合金厂,开创了新局面。

 

所谓硬质合金,就是以钨、钻、钼等为原料,制成合金,其硬度比钢硬,抗磨性能好,所以称硬质合金。

硬质合金用途很广,但是制造这种合金,工艺比较复杂,我们没有经验,也没有这种设备。所以在苏联援助钨矿建设的同时,我们提出在中国建设一个硬质合金厂,用自己生产的钨精矿生产硬质合金,因为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对这种合金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要求合情合理,苏联不能不答应。工厂原定规模是生产各种牌号的硬质合金500吨,既有军用品,又有民用品。

 

在苏联援助下,一座中国从来没有的、具有世界水平的硬质合金厂就在株洲诞生了。

全厂从1954年开始建设,1958年就建成了,速度快、质量好,投产也很顺利,产品质量在当时也属上乘。从此我国再也不进口硬质合金了,而且还有少量的出口。

60年代,株洲硬质合金厂进行扩建,产品产量达到千吨,不但生产钨合金,也生产钼金属制品。

苏联援建的项目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帮助有多大?

 

苏联的援助对中国金属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苏联的援助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分析:产能和技术。

 

从产能上看,苏联援建项目的作用有限。

从技术上看,苏联援助的技术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无须从零开始,而是可以从苏联提供的技术上开始发展。

 更有价值的是,苏联援助的项目和技术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种子和土壤,让中国的技术人员有了发挥聪明才智的产业基础。

500

156项工程中铜工业精炼铜的产能仅有4万吨。

相比于1950年中国1.1万吨的精炼铜产量,这是巨大的提升。

但对中国整体而言,这点产能远远不够。

 

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两个铜矿项目:白银有色和东川矿务局。

中国掌握技术之后,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建设了易门铜矿,铜官山铜矿(铜陵有色),寿王坟铜矿,中条山铜矿,大冶有色,德兴铜矿(江西铜业)等铜矿山。

1960年中国的精炼铜产量达到了10.0万吨,1970年精炼铜产量达到16.5万吨,1980年精炼铜产量达到38.4万吨。

中国精炼铜产量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开发建设的铜矿,苏联援建项目4万吨/年的产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500

156项工程中铝工业电解铝的产能仅有3万吨。

1950年中国还不会生产电解铝,苏联帮我们从无到有建立起了现代电解铝工业。

但是3万吨/年这点产能也是远远不够。

 

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3个铝工业项目:1个铝工业配套的原材料企业(吉林电极厂),1个电解铝厂(抚顺铝厂)和1个铝加工企业(哈尔滨铝加工厂)。

在苏联帮助下,中国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建设了山东铝厂,主要生产氧化铝为抚顺铝厂提供原料。

 

也是由于掌握了电解铝的生产技术,中国在“一五”末期和“大跃进”年代又开始建设郑州铝厂和贵阳铝厂,70年代末期开始建设山西河津铝厂。

1960年中国的电解铝产量达到了12.1万吨,1970年受文革冲击电解铝产量仅有3.5万吨,1980年电解铝产量达到39.9万吨。

中国电解铝产量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建设的电解铝厂,苏联援建项目4万吨/年的产能所占的比重也是越来越低。

 

七十年代以前,我国电解铝厂基本上以前苏联引进的自焙阳极电解槽技术为主,单系列规模一般不超过1万吨/年。

我们自己设计和建设的郑州铝厂、贵州铝厂等电解铝企业,使用的还是苏联的技术。

虽然苏联提供的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工人劳动条件极差,但这总比没有电解铝产能要好。

1980年40万吨的电解铝产量都是采用苏联提供的技术生产出来的,虽然苏联援建的产能在1980年只占中国电解铝产量的不到十分之一。

 

苏联援助最大的价值是生产技术和对我国技术人员成长的帮助。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电解铝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电解铝生产企业还是电解铝产量。

但有哪些因素是不变的呢?

电解铝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电解铝行业中的人才是一样的。

 

在建设郑州铝厂、贵州铝厂等企业的过程中,中国电解铝工业的技术人员得到了充分锻炼的机会,中国电解铝工业设备制造企业同样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即使是复制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工厂,从依靠外部援助到自主设计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中国电解铝工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实践机会中锻炼出来的,中国电解铝工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自信心就是在这样的实践机会中提升的。

 

工业化的核心是掌握技术,掌握技术的核心是人才!

拥有产业基础,又拥有人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技术引进加快了这个过程!

 

70年代末,以美铝、法铝等国际铝业公司已经开发成功160~180kA以上的大型预焙槽技术,铝电解技术开始出现以大型化、预焙化为主导的发展趋势。

我国电解铝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巨大。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故步自封,在80年代之前我国在预焙电解槽技术开发方面开展过一些研究工作。根据《新中国有色金属60年》记载,我国最早的预焙阳极电解槽是1964年在郑州铝厂建成的。

但由于我们的技术起点低,消化和掌握技术需要时间,进行工业试验也需要时间。

这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前没有开发出成熟的、可商用的电解铝大型预焙槽技术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后,在七八计划中,贵州铝厂从日本引进了年产8万吨160kA中间下料预焙电解槽技术。

在此掌握引进日本电解铝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的技术人员在1986-1993年开发了180kA级大型预焙槽电解铝技术,为此后的280kA、320kA、350kA、400kA级以上电解槽的开发及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电解铝工业的生产技术也在2000年前后赶上了世界最先进水平,中国电解铝产量在2000年后迎来了大爆发。

 

如何才能实现工业化?

 

有色金属工业是重要的材料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又是资源性行业,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受制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要发展有色金属工业,首先要找到矿产资源,然后还要有能力把矿挖出来并通过选矿、冶炼和加工等环节才能用到最终的产品中。

 

从技术难度的绝对高度来讲,有色金属的勘探和开发至今仍只有发达国家才掌握完整的技术(中国属于这类发达国家)。

我们可以去看看世界主要的有色金属矿山的开发运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资本(包括中国)。

 

非洲国家不具备开发本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能力。

印尼、外蒙古、广大拉美国家同样不具备开发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能力。

 

500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这个原则到今天仍然适用,对任何产业都适用!

正是因为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中国的工业化才具备了可持续的根基。

 

巴西、墨西哥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为什么曾经一度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被中断了?

没有掌握技术,严重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从来都不排斥引进技术,并且坚持要掌握技术。

这种方式很困难,但是中国坚持了下来。

正是这种坚持才成就了今天中国工业的强大!

 

​ 工业化的核心是掌握技术。

掌握了技术,才具备扩大产能的能力。

掌握了技术,才拥有开发新技术的能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