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回家了,再说说民国的“熊猫外交”
来源:微信公众号“党人碑的熟人茶馆”
昨天讲到了西方探险家和中国大熊猫的相遇之始,主要是两个标志性事件:
1、1926年,小罗斯福兄弟(Theodore and Kcemit Roosevelt)首猎大熊猫;
2、1936年,露丝·哈克尼斯第一次把一只熊猫幼崽活体从中国偷运到美。
这两个标志性事件,对美国动物园和动物研究界都是绝大的刺激。科学家(冒险家)纷至沓来,磨刀霍霍杀向中国四川,誓要抓走更多的活体熊猫,换取大把金钱和各种荣誉,当然两者也可以画等号。
从1936年到1941年的6年间,美国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此外,从1938年到1942年,美国又通过华西协和大学的传教士,还从中国弄走了至少15件大熊猫标本。
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不是蛮荒,动物学界有位我们河南老乡(开封满族,举人出身,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解放后参与血吸虫病防止)秉志先生,1921年创建了我国高校的第一个生物系——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生物学系,1922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1930年,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在中研院的推动下,国民政府终于1939年颁布政令:
“今日中国政府通告外国外交人员称,此后外国人士不得擅自在中国任意捕捉小熊猫,按中国政府之所以有此种举动者,乃系中央研究院呈报中央称,华西之小熊猫目下逐渐缺少,必须设法阻止此种名贵之动物外运,以免将来绝种云。”
请大家注意,这个“小熊猫”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小熊猫,而是指由于露丝·哈克尼斯的示范带动作用,美国人觉得大熊猫的幼崽——小熊猫,更易捕捉,带到国外动物园,更容易卖个好价。
此后,大熊猫就不好搞了,但美国人心急如焚,他们喜欢大熊猫,希望看到熊猫,偏偏他们国内从中国盗走的大熊猫多有病死,美国政府就希望走官方渠道,正式搞来熊猫。
这时候,国民政府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可以说是内外交困,而且我们知道国民党是买办政权,宋孔家族作为外戚,有极深的美国背景,对美国的依赖更大,所以宋美龄、宋霭龄就于1941年9月提出来“熊猫外交”的想法。
当时美国人非常喜欢的一只叫“潘多拉(Pandora)”的大熊猫,刚于1941年5月,在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病逝。这头大熊猫是1938年华西协和大学应美国纽约动物协会请求,从灌县(今都江堰)捕获的一只大熊猫幼崽。
美国人还想要大熊猫,顶好是小熊猫(大熊猫幼崽),可问题是熊猫,不管是成年大熊猫,还是未成年的幼崽,不是说有就有,而且宋家两姐妹觉得一头不好看,怎么也得两头,为此国民政府大费周章。
据当时的报章报道:
“曾经花费了二、三年时光,逗留在川康大山之中,费尽心力,终于获得了情报,而在喜马拉雅山畔猎获了这一对活宝。”
1941年12月25日,两只大熊猫幼崽结束了漫长旅途,坐了飞机,又坐了轮船,最终抵达美国。刚刚从“珍珠港事件”的噩梦中醒来的美国人民,对这份特殊的“圣诞礼物”欣喜不已。
经过激烈投票,美国孩子给一雄一雌两只大熊猫幼崽分别命名为“班棣(Pan Di)”和“班达(Pan Da)”。
这次熊猫外交效果是非常好的,以至于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又给美国送过熊猫,要不是解放战争打得快,估计还会有更多熊猫送到美国。
对于宋家两姐妹亲烹的熊猫外交,民国老百姓怎么看呢?
1946年,署名“虎子”的作家,在报章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熊猫与中国人》的文章,他认为:
“中国在外国比较上最给看的起的,就只有熊猫,至于我们人呢,虽则号称‘五强’之一,外人何尝真以‘五强’之一看待?
还不处处表示着轻蔑,以至侮辱,连战败国的日本人,也说我们是‘第三种人’,各地华侨的依然在受排挤,受压迫,受欺侮,更不用说了。
可见中国就只有熊猫在国际争得了光荣,取得了面子,我们人是全都不如熊猫。然而熊猫在国际争取的光荣和面子,可能算是国家的光荣和面子吗?
我国难道永远只让熊猫去向国际间争取光荣面子吗?
不!不!大家赶快猛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