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热血与热泪,足以让人为《长空之王》叫好
文 | 王重阳lp
碧空万里,一望无际。
银幕上有一片云层,云层之下还是云层。
这是真实的万米高空的景象。
当“我”的视野被这片壮阔景象震撼到咂舌时,更震撼的一幕来了:
一架战机像一支利箭自下而上穿透云层直射天际……
类似这样的画面在《长空之王》中还有很多,以至于一部电影看完后,我还沉浸在浩瀚天空中。
在主视角里,近乎折跃的空间时刻提醒我,影片中的试飞员都是万里挑一的人物,他们不是在炫特技,而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战机的极限来测试许多数据,这些数据事关职业荣誉,也关乎未来所有飞行员们的生死。
因此《长空之王》将以一种燃爆、爽爆和泪爆的气势降临今年“五一”档。
一
关于“燃爆”,自然是一群试飞员的热忱在《长空之王》中的激荡和奋勇,它打破了我对传统军事题材类型电影的观感,让我第一次通过许多细节和人物的内心纠结感受到原来在战场之外,热血依然存在。“试飞员”这个职业本身就很难用“养兵一日,用在一时”作为普通的标准,而是“养兵一日,用在每日”——
每次飞行,都意味着升空之后,每一秒都要面临未知的挑战。
作为观众当然无需为自身的安危担忧,尽可以跟随镜头的主视角翱翔在蓝天之上。同时也会在身临其境之余心里默默致敬一些画面:
“普加乔夫眼镜蛇”在空中停车的动作太危险,大迎角过失机动会导致飞行员大脑短暂缺氧,甚至还有可能在失速尾旋的情况下突遇鸟袭……
而这一切都被《长空之王》真实地展现出来。
由此,种种挑战更加映衬出主角们的过硬技术和超乎常人的勇敢。
与此同时,《长空之王》还会给观众留下一份亲切感——
人们会发现电影里的人物都极具真实,这群大男孩们幽默地、搞笑地、勇敢地、悲壮地集体演绎了一个关于“挑战天空”的勇者的故事。
随着飞机引擎轰鸣缓缓飞离地面,迎面而来的紧张刺激又开始了,坐在影院里的人都会为他们担心——
只要你们平安回来就好。
但荷尔蒙之于《长空之王》又是那么浓烈,透过银幕散发出来的极具张力的视觉刺激不禁让人紧张地屏住呼吸,在伴随试飞员们平稳落地后直呼“爽爆了”。
接着观众们尚未回过神来,又继续陪着他们接受下一次高空挑战,心也为之高高悬起。
所以我记得在影院里大家面对一些必然的离去时,眼见耳闻了欢笑和平常戛然而止后,观众们的感动落泪也是对银幕内外真实英雄们的致敬。
因为除了泪目与致敬,未曾与他们有同样经历的观众,实在无法再用语言表达对这群折戟长空血洒荒漠的人物们的崇拜。
对于主角雷宇(王一博 饰)这种出场便是不服不忿的年轻飞行员而言,他的人物特质非常明显——
锐利、冲动、强悍,并乐于挑战自己。
二
随着他的视角展开的故事愈发显得壮丽辽阔又让人屡屡意难平——
雷宇是年轻的,与他一同飞行的试飞员们也是年轻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只为了胜任“试飞员”这一特殊兵种,从而聚集到了一起,彼此之间有战友情谊,也有来自对手邓放(于适 饰)的桀骜挑战,更有来自队长张挺(胡军 饰)的关怀和激励。
雷宇的成长很有一些“千里马与伯乐”相逢的意味。因为有人告诉雷宇,张挺总说雷宇“和他年轻时很像”。
即便在他中途打退堂鼓的时候,张挺都有意安排他从细节处体察关于“试飞员”一切细节的重要性。
但这些支持在观众看来都不是刻板和生硬的说教,因为即便是在历经磨炼的试飞员生活中,同样多以独特的打趣为主,大家敬仰的魏总工(田壮壮 饰)就因为打赌输了在自己头上扎了根辫子,人物很正派,出场很“幽默”。其实《长空之王》里处处都有欢脱的气氛,朝气和活力始终感染着观众们。
影片中还有一处意味深长的镜头——
张挺带领一群小伙子去烈士陵园为已逝的前辈们清扫墓碑,镜头呈现给观众的似乎只有狭小的一片,后来视角从天空俯视,却见到一片如天空般辽阔的烈士陵园。
这种视角下的俯瞰,远比任何誓言更加震撼。
“试飞员”与他们驾驶的各型战机,即便故事只是在讲述当下的坚定与勇气,又何尝不像电影里的人说的那样:
“性命加使命,才是我们的生命,以前失去的,我们这代人要拿回来!”
这番话侧面印证了新一代人的优秀与热血依然值得赞誉,且永远值得赞誉。
三
脱离电影看待现实中的中国空军试飞员们,这种震撼则直接呈以实际行动:
前述中的“普加乔夫眼镜蛇”在1997年6月,中国空军试飞员李中华以高超的飞行技艺,挑战世界最顶尖飞行员才能完成的这一高难度机动作,令国际同行为之折服,并成为独立完成“眼镜蛇机动”动作的空军第一人。
空军作家张子影曾在长篇报告文学《试飞英雄》中讲述了关于中国空军试飞员这个让人敬仰的群体,文章用慷慨激昂的文字和长达20年的时间对试飞员群体进行了追踪采访,历时三年才撰册成书。
《长空之王》不同,它用一部电影的节奏以青年试飞员自己和身边战友的经历与成长给予了观众热血刺激之外的激励,还有关于科技和时代变化中,始终不能被摒弃的一些精神。
影片开场,遨游于天际的驾驶舱里,飞行员藐视一切的勇敢忽然可贵,而细节中已经掉漆的操纵杆更述说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都曾和雷宇、张挺、邓放等人一样,驱鲲鹏游四海,驾祥云观神州。
这样的场景和怀,浓缩在镜头语言中,终于成就了我脑海中至今清晰的画面——
碧空万里,一望无际。
银幕上有一片云层,云层之下还是云层。
这是真实的万米高空的景象。
一架战机像一支利箭自下而上穿透云层直射天际……
四
《长空之王》显然也并非简单地歌颂荣誉,它试图在告诉观众一种真实的英雄主义——
临敌对阵需要勇气,试飞拿数据也需要勇气。
地面上的人需要守护,天空中的同袍也需要守护。
仅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角度而言,看待动人的离别并由此牵动心中的情绪,这一切并不是简单的膜拜,而是从心里惋惜我们的勇士把影像永远留在了蓝天之上,似乎那一架笔直冲上云霄的战机,正是新一代空军试飞员对前辈和天空最高的致敬。
关于燃、爽和泪的若干细节,我真诚地邀请诸位进影院亲眼见证这部关于天空和成长的故事。
《长空之王》已在北京、上海举办过首映礼,好评如潮,掌声雷动,每个人对“英雄”的定义不同,对燃爆全场的震撼场景也各有不同的感受,但“崇拜英雄”的心境却是相同的,尤其对《长空之王》来说,“王”并非只是哪一位独领风骚的个体,而是一个集体,甚至是一代人的热血和精彩。
《长空之王》之所以称之为“王”,必然建立在科技和时代发展基础上,立足于高精尖的现代化空军建设,让观众亲眼看到一群年轻试飞员的成长史,让观众们看着这群人从孩子成长为默默守护历史、开辟道路、创造未来的英雄,透过银幕能传递出电影在于与观众“交流”如何定义“王者”。
影片已经让观众懂得——关于英雄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渐成以及当代年轻观众的感动之所在:
挥洒青春,铸就热血人生。
电影里的人物都极具真实,只因为电影用幽默地、搞笑地、勇敢地、悲壮地集体演绎了一个关于“挑战天空”的勇者们的故事。
这是电影中所有的成长、冲突和理解之后带给观众最大的启示。
热血与热泪,足以让人为《长空之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