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后诞生的第一个冰激凌民族品牌“新大陆”是如何陨落的?(03)
对于刚刚在北京冷饮市场上站稳脚跟、已经开始大规模盈利的新大陆来讲,1993年的春节是个不平凡的春节。
在1990年亚运会挣足了面子,在1991~1992年挣够了金钱的新大陆,面临一个问题:今后怎么办?按照公司初创时期的愿景:下海就是为了捞钱。所以大伙儿都没有动自己的关系。采用长期请病事假、停薪留职、兼职……方式保留着全民单位职工的身份。到了1993年春节,公司财务结账,好家伙,足足盈利了800多万!给每个人分30万还有富余。
公司把全体员工召集到香山饭店,进行团拜。顺便讨论这比巨款如何处理和今后公司如何发展。大部分人主张见好就收,分钱散伙,各寻出路。但是以总经理王猛为主的少数人,力主拿出800万,作为资本金,参与到国营食品企业改制中去。20多个人在香山饭店争论了3天,最后大部分人同意了王猛的意见。同时留了个后门:中途如果有人提出退出,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30万本钱。
1993年3季度,在北京市食品办的撮合下,位于丰台西马场北的国企北京蛋品厂接纳了新大陆。
新大陆出资800万现金加“新大陆”品牌,蛋品厂用厂房等等固定资产作价2000万,共同组建了“新大陆食品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公司由市二商局的王XX出任董事长,新大陆的王猛担任总经理。财务,以蛋品厂为主,新大陆派一名会计。生产、技术、销售班子以新大陆的人为主。市食品办的崔XX、蛋品厂总工作为副职参与管理。研究所和化验室由新大陆出面组建。办公室由蛋品厂派人组建、管理。薪酬方面,国企带来的员工,不变。新大陆的人进行了调整。像笔者担任研究所总工和电气主设,月薪600元(比在北辰公司高出50%)。研究所主任杨铁军是1000元。其余设计人员在450元左右。“四险一金”(那时没有公积金一说)3年后才补齐。联合公司的形成符合当时北京市政府热衷于推广的“国企民营”改革模式。
新大陆将位于后海的盒装冰激凌和“火炬”冰激凌等两条生产线搬到蛋品厂。
1995年,联合公司贷款700万,将原有设备淘汰,新建了5条生产线,达到日产45吨冰激凌的规模。命名为“新大陆联合食品公司第2生产车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