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4百年外交简史
首先,让我们回溯到距今四百多年前的17世纪,认识一位当时的政治奇才,红衣主教黎塞留。
黎塞留担任法国首相18年,一生充满传奇,也毁誉参半。比如,在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里,他就是反派大 Boss 的形象。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就是黎塞留开创的,因为黎塞留提出了一个外交上最根本的原则,那就是国家利益至上。而在黎塞留之前,欧洲国家之间频繁的斗争,很多时候是不顾国家利益的。国王们把宗教视为最要紧的事儿,很少考虑所谓国家利益,为了宗教观念,不顾国家利益的决策比比皆是。黎塞留主教首先跳出了宗教的桎梏,把国家利益视为最优先的目标,他不择手段,纵横捭阖,把法国打造成欧洲一流强国。
黎塞留的时代,欧洲经历过一场大战,就是“三十年战争”,欧洲各国一片混战。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起因,是基督教宗教改革之后,新教和旧教的对立。黎塞留掌权的法国也参战了,而且虽然法国是信仰天主教的,但是在黎塞留国家利益优先的思想下,法国站在新教一方作战。战后,各方缔结的和平条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大大淡化了宗教影响,而是突出了“平等”和“主权”这两个当时新兴的概念,国家利益逐渐摆脱神权的影响。虽然和约签订的时候黎塞留已经过世了,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的影响还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缔结之后,宗教因素退居二线,国家利益走上前台,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都变了。各个国家间通过和平手段来协调立场、解决纠纷的做法,还有相应的一系列外交准则都出现了。在这个和约基础上,确立起了一个新的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后世称之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虽然这个体系不能确保欧洲的绝对和平,但是以后大家再有冲突,该怎么谈、怎么打都有了可以遵循的范例。
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之后,欧洲的局面是这样的:法国成了最大赢家。我们从均势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三十年战争之前,欧洲的局面是小国林立,除法国之外的另两个强国奥地利和西班牙,尽管他们的王室都出自哈布斯堡家族,是亲戚,但也各自为政。战后,西班牙、奥地利被削弱,其他的德意志各个小国还是四分五裂。另外的潜在强国普鲁士和俄国,当时都还很落后,也构不成威胁。所以,整个欧洲大陆上法国一家独大。这个局面,一直保持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拿破仑失败,法国才失去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也就是说,从黎塞留到拿破仑,这将近两百年间,法国是得益于它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德意志诸国的分裂。这些小国只要没有实力足以挑战法国,那法国就是老大,所以维持这种局面就对法国有利。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均势,其他各国达成一种平衡,谁都不能强大到对我构成威胁。对于处在优势地位的国家来说,这就是最理想的局面。
但是把均势战略玩到更高高度的,还是英国人。英国是岛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更加不能接受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足以称霸的强权,因为那样就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所以,当法国的霸权发展到拿破仑时代,真的眼看就要成为欧洲的主人了,这时候英国联合了奥地利和俄罗斯,联手遏制了拿破仑的野心。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新的欧洲均势在英国、奥地利与俄罗斯主导下形成了新的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让欧洲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持久的和平,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第二个阶段:维也纳体系之下的“欧洲百年和平”。
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均势战略的第一次全面实践。1812年到1822年维也纳体系形成的时候,跟他所处的时代,也就是冷战时期,有很多问题是很类似的。因此,研究维也纳体系可以鉴古通今,研究如何结束战争、缔造和平和保持和平。
维也纳体系让欧洲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扩张所造成的动乱中恢复了稳定,而这要归功于两个大人物,他们就是“以谈判促成国际和解的英国大臣卡斯尔雷,和使这种和解正统化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顺便说一下,基辛格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这两位。基辛格强调,梅特涅和卡斯尔雷的努力,给了欧洲一种稳定的国际体系,使得和平得以维系一个世纪之久。而这种稳定得以实现的基础,就是均势。说白了,谁也不能太强大,并且,大家都能接受这种定位。
维也纳体系是均势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的最大一次实践。五个欧洲主要大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英国和普鲁士,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大家都愿意参与的欧洲协调机制。我们前面说了,这种均势对英国最有利,所以19世纪成为英国的世纪,外部,是这种均势带来的欧洲和平,内部,则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进步,可以说,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被打压下去的法国依旧保持了大国地位,奥地利和普鲁士开始争霸德意志,俄罗斯则逐步蚕食奄奄一息的土耳其帝国,意大利在奥地利的控制下依旧四分五裂。
虽然基辛格高度评价维也纳体系,说它让欧洲经历了“百年和平”,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因为维也纳体系头四十年确实是保证了欧洲的和平,但后六十年则充满动荡和变化,甚至连实现和平的基础也走样了,和平的局面越来越不稳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前四十年、后六十年,分水岭是1853年到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帮助土耳其对抗俄国,并且打败了俄国。这场战争重启了欧洲大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但这还只是开始,后来又出现了两个大人物,正是他们,打破了维也纳体系达成的欧洲均势。这二位就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和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维也纳体系的初衷是限制法国独霸欧洲,为此,维也纳体系给德意志的定位是,首先不能像以前那样,分裂为三百多个小邦国,那样挡不住法国人东进;但是又不能让德国彻底的统一,因为一个统一的德国对欧洲来说太强大了,那就跟法国称霸没什么区别了。所以,德意志诸邦当中最强的两个,奥地利和普鲁士继续充当中欧的平衡器。但是,到了拿破仑三世的时代,情况变了。拿破仑三世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1852年成为法国皇帝,随后就打了克里米亚战争。获胜之后,他更膨胀了,想重现拿破仑一世时代法国的辉煌,为此,他就得打破维也纳体系对法国的束缚。与此同时,在普鲁士,俾斯麦也希望德国能在普鲁士主导下实现统一,维也纳体系也是他的绊脚石。
对拿破仑三世,当时的英国首相巴麦尊——就是发动鸦片战争那位——曾经评价说,“拿破仑三世脑子里的新想法出现之快,如同一窝兔子。”拿破仑三世的外交毫无章法,他盲目支持意大利独立,与奥地利开战,时而拉拢俄国,时而结交英国,把欧洲搅得一团糟。所以,等到俾斯麦和奥地利开战,欧洲众强国已经各怀鬼胎,根本没有默契来召开会议、通过外交来解决了。
而普鲁士战胜奥地利之后不久,拿破仑三世又轻率地跟普鲁士开战,被打得大败,他本人下台流亡,普鲁士也正式统一了德国。虽然俾斯麦非常谨慎,见好就收,没有进一步刺激英国和俄国,但一个统一的德国出现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打破了维也纳体系达成的均势,这个体系也就运转不下去了。
之后的和平,靠的就不再是大家对维也纳体系的认同,而是当时欧洲五大国,英、法、德、奥、俄,彼此的互相牵制。英国不希望看到欧洲出现一个强国,所以,拿破仑时代法国最强,他们就重点防范法国;同样的道理,统一之后的德国取代了法国,成了新的“欧洲大陆最强国”,因此,英国人也就转而把德国当成了他们新的防范对象。而法德结仇了,法国必定倒向英国。至于奥地利,虽然也被德国打了,但是俾斯麦非常有远见,给了他们非常宽松的停战条件,再加上毕竟是同文同种,所以德奥还是走得比较近。这时候就形成了英法一方、德奥一方的局面。这两方谁能拉拢俄国站到自己这边,谁就取得优势了。俾斯麦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段,策划了三皇同盟,把德奥俄三个君主国拉到一起。
但是这个同盟有个先天的裂痕,那就是奥地利被赶出德意志之后,重组为奥匈帝国,此时他们只能向东南方的巴尔干半岛发展势力,而巴尔干地区的居民多是俄罗斯的亲戚斯拉夫人,俄罗斯也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奥俄两国的矛盾是没法解决的,这个同盟也就没法长期维持。果然,后来俄国脱离三皇同盟,倒向英法,而德奥拉上刚刚统一的次级强国意大利,双方形成了两个不共戴天的军事集团,彼此对峙。而且,同盟中的弱势者,比如俄国,他们的战略就是一旦发生冲突,务必要闹大,只有闹大才能把强大的盟友英法给拉进来,增加自己获胜的机会。这个时候,所谓均势已经变成了军备竞赛,不打则已,一打必然是毁灭性的。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俄奥争夺的巴尔干半岛爆发了。至此,维也纳体系带来的一百年的欧洲均势与“和平”局面,也彻底不复存在了。
均势无法让国际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感到满意。均势就是在永恒的不满意和暂时的满意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而国际政治,就是在这个平衡中协调。
不过,维也纳体系在基辛格眼中是十分成功的,至少比之后的凡尔赛体系成功得多。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的初衷是什么,有哪些不足,又为什么短短二十年里就土崩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四年多,死了两千多万人,参战的四个王朝,德、奥、俄三个都被推翻了,只有英国王室幸免于难。最终,英法所在的协约国集团获胜了。仗打得这么惨,可以说大家事先谁都没想到,那么打完之后,就更有必要商量一下怎么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保障和平。1919年,参战各方在巴黎召开会议商讨休战事宜,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先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一个旨在和解的方案,还提出建立一个国际联盟,来解决日后的国际争端,以此来避免战争。可以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没有可行性,因为对英法这两个主要战胜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太残酷了,战争双方积累了太多的仇恨,因此在战后和平谈判时,战胜国有点激动。政治家们想效仿先辈们在维也纳会议上的谈笑风生,但却未能达成一个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威尔逊放弃了他过于理想化的方案,和会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但是这个体系有先天不足,因为它在两个主要问题上刚好基调相反。第一,它在经济上允许战胜国严惩战败国,比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都被肢解,德国也被割了地。条约签署两年后,法国又向德国索取离谱的高额赔款,德国干脆宣布付不起。这些行为都让战败国对战胜国满怀仇恨,不但没有平息,甚至可能加剧了德法两国的彼此仇视,这样就无法形成基辛格说的那种对达成均势来说至关重要的“共识”。第二,与此同时,在政治上,凡尔赛体系又对战败国缺乏约束手段,而这又是因为美国没有加入他们首先倡议的国际联盟,德国也没加入,苏联被拒之门外。所以,国际联盟的约束手段和权威性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宣称“负有执行和平及纠正不公的双重使命”,而这一使命主要仰仗全球舆论的道德力量,至于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就留给经济手段。
英法美苏德,当时全球最强的五大势力,有三个不参与,这样的国际体系是不能维系的。看一眼世界地图就知道知凡尔赛体系先天不足。美国和俄国不参与,中国受了委屈,德国怀恨在心,只剩下英国、法国和他们的小伙伴在玩这个游戏。凡尔赛体系中处境最坏的竟是胜利国法国。德国虽然被削弱,但依旧是强国,足以抗衡法国,而德国东边是波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这些小国,更东边还有一个咄咄逼人的苏联,这让德国有足够的借口重新武装和拓展势力。果然,国际联盟维护不了世界和平,也没法阻止德国走向纳粹独裁和军事扩张之路,巴黎和会之后二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凡尔赛体系仅仅存在了二十年就土崩瓦解,比基辛格推崇的维也纳体系差得远了。即便希特勒不存在,凡尔赛体系依旧是不堪一击,德国依旧能很快的获得强国地位,这个纸糊的国际新秩序还是会毁灭,顶多是惨烈程度可能会低一点而已。
二战和战后的冷战格局
凡尔赛体系的失败,根本原因是美国、苏联和德国都没有参与这个新的国际体系,也就不能达成均势——当时世界的五大势力,三个不参与,这样的国际体系是注定不能维系的。二战之后,欧洲的政治版图再次被重新划分,德意志帝国分裂为两个国家,世界也按照意识形态分成了对立的两个阵营。只不过,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双方谁都不敢再打一场全面战争,而是就这样彼此对峙,这就是冷战。
冷战,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冷战开始西方的遏制政策、朝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匈牙利事件、柏林危机,到越南战争。然而从朝鲜战争到越战,上述这一系列的事件,美国都并不成功,至少是得不偿失,没法在冷战中占得明显的上风。于是,就有了基辛格外交生涯中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1971年的秘密访华。这个故事我们都很耳熟能详了,这里我们不讲细节,而是把这件事放到冷战背景下,用外交的视角来看。那就是,中美从破冰之旅到1979年正式建交,这是双方在冷战环境下为达成新的国际均势、降低苏联的威胁而做的努力,这可以说是影响甚至改写了冷战格局。
1972年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时代周刊》表达了“均势是维系长久和平的重要手段,因此,美国将维持一个有强大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日本的世界。如果几个大国能相互制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尼克松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两大阵营的逐渐形成,国际社会虽然勉强得到了均势与“和平”,但是,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均势与“和平”。说均势,美苏形成了基于核威慑的恐怖平衡;说“和平”,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大的层面上冷战,小的局部地方偶尔也热战,甚至走到过全面开战的边缘。值得庆幸的是,美苏在各自的集团中都有绝对的话语权,而且他们都知道,核武器时代要是大国之间打一仗,那代价是谁也承受不了的,所以在古巴导弹危机之类的紧要关头,他们都知道必须慎重应对,也有能力及时叫停,没有真的打一场核大战。(更多精彩请关注“晓伟看世界”)
最终,冷战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