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应该少一些“注水宣传”
最近发生在网上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孙国友跪地求水事件”,一件是“陈志龙怒喷领导事件”,虽然是两件事,但本质上都有着相似性,即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于舆论事件报道的“注水性质”。
我之所以对这两件事情迟迟不发声,就是要让子弹飞一会儿,要等事情能够被更全面的观测到,这样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实际上,无论是跪地求水还是怒喷领导,最开始的时候也是有些触动我的,但旋即又觉得怪怪的。这种怪怪的感觉倒不是抬杠心理所致,而是在对事情梗概进行简要梳理之后,觉得其舆论场反应的奇怪。
比如孙这件事情,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场商业纠纷,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约定的送水事宜是否得到了履行。但舆论场上却将孙包装成“治沙英雄”,用一种近乎脱节的高帽子赋予其珠穆朗玛峰的道德高度。这就让我觉得十分错愕,因为舆论的焦点偏离了事情的本质。
又比如陈志龙这件事情,两个领导的愚蠢愚蠢到了一种近乎爽文的模板范式,而群里同事对于陈志龙的支持又体现出一种过于不真实的高度统一性。这都有违职场常识。
再加上没有更为直接的证据链佐证两者所企图在舆论场上表达的情绪内涵,因此我很快就冷静下来,对这两件事情抱观察态度。
实际上,评估一个互联网舆论事件是否偏离真实性,首要的就是要看“它所呈现出的事实本身”与“它所表达出的情绪”之间是否存在极大的偏差。
这需要我们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都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就比如孙国友,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如网友所描述的,不追求资本回报,只追求环保的治沙英雄,那么从底层逻辑出发,他不可能在这件事情上如此歇斯底里。他会很愤怒,但不应该如此抓狂。抓狂跟愤怒是不同的,抓狂代表着利益受损,愤怒也许只是精神上的某种洁癖被触动。
非要把孙国友跟伊文斯类比,那并不科学,我相信孙国友在心智上一定比伊文斯这种脑瘫白左要成熟不少。更多是从商人的投资+回报的逻辑出发,当这片林地因为缺水而树木面临死亡危机时,他变得抓狂了。
而从对事的角度去说,孙国友种树的行为与真正的治沙还是想去甚远。这与他种的树到底具不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无关,关键在于他种的树到底对于当地的治沙有多大作用,是不是其主要目的。
实际上,系统性治沙的成本绝对不是孙国友这种经济个体可以承担的。即便是鼓励个体大规模地种树,也是建立在国家给足了相应的补贴,降低了个体风险的前提下。
这就如同我们承认民营企业很难大范围承担基础设施项目一样。
越是贫瘠的地方,种树治沙的沉没成本就越高。孙国友如果真有这种大无畏的,赔光了底裤也要往里面投沉没成本的精神的话,我建议拿出能够说服人的证据。
如果不能,在违背事实的前提下,利用“治沙英雄”的形象去包装自己,去借助互联网做“注水宣传”,虽然短期内可以博得眼球,但从长期来看,一定是损伤孙国友自身形象和利益的。
同样的道理也在陈志龙身上,虽然自导自演一出戏,迎合了当下某些打工人苦逼的心态,但当人们清楚这是一个假新闻的时候,这种被欺骗的感觉也会发酵成情绪,使得大众对于苦逼打工人的同情心被逐渐消磨殆尽。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清楚,抛开事实不谈,草原上总是有“狼来了”的风险的,但为何最后人们还是不信那个小孩的话呢?那就是因为狼来了很烦,被人当猴耍了更烦。
在我看来,如果要通过媒体舆论解决社会问题,实事求是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大前提。
我在这里不否定一定程度的渲染,但否定那些脱离实际的表演。这些表演过度地消耗着人们的善良之心,最后会让人觉得善意的表达是一种很容易被打脸的行为,最终使得人们在表达善意时变得谨慎而精明。
这种脱离实际的表演,调动的是人们片面的情绪,激发的是二极管的心理。而对于任何社会来说,越多的二极管,就意味着更多的不和谐因素。只有把二极管搞得少少,把辩证思维搞得多多,一个社会才能具有相对健康的舆论环境。
当然我也理解,做媒体的要流量,要热点,如果实事求是,流量和热点可能就没了。从流量的逻辑上来说,脱离实际的表演是必要的。但对于这点,我还是那句话:
你们是要短期的获利还是长期的生态?
这就如同,你们是要无节制的资本主义演化,还是生态文明对于“蕴藏”与“消耗”的动态平衡?
中国经济狂飙二十年,缺失的、丢掉的就是一个“维护良好生态”的思维。
各行各业,无利不起早,无利不饕餮,内卷到毫无效率,却自欺欺人人地把这种过度内卷的现象理解为一个社会的蒸蒸日上。
这是愚蠢的,也是为何我们在创新能力上始终有些后劲不足的原因。
而搞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于理解“生态”对于任何行业的重要性。
就做游戏的,就要维护“生产好内容”的业界生态,而不是如同史老板所开发的那种,骗氪、诱氪,把钱割到手上就可以躺赢的短期暴发户心态。
顺便提一句,除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其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存在意义外,对于史玉柱这类商人我并无好感。特别是在需要全面转向生态文明的当下,这种暴发户式的、竭泽而渔式的、犹太式的掠夺发展观一定得好好批判批判。
同样,对于现今媒体行业的某种不好的风气,那种为了流量可以违背事实,可以各自定义,各自制造对立的操作方式,也是一种典型的暴发户心理。
而更可悲的是,在这样缺乏生态思维的风气中,某些自诩为大V的媒体人甚至迷上了比烂,认为只要我比XXX客观,我就是对的。就像某些人的结晶粉,总是拿司马南跟自己媒体战士对比。
对此我只想说一句:“做人麻烦有点追求”。
如果哪天米哈游开始拿腾讯跟网易来给自己开脱时,我一样会看不起他。对于力求做好的人来说,很多时候,要么与更优秀的人对比,要么跟昨天的自己对比,比烂是绝对不可取的。
其实当下这个社会有着非常奇怪的地方,一方面强调狼性精神,要敢拼,敢闯;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摆烂,各种破坏行业生态,重复着含无意义的内卷。
这恰恰说明我们社会当下的某些内卷是缺乏战略高度,缺乏思想高度,缺乏哲学高度的。是一群放弃思考,只求短期谋利的莽子的自我满足。
这种高度的缺失,恰恰是我们与西方博弈中最具风险的精神软肋,他会影响我们文化复兴的节奏,会影响我们科技创新的底蕴,更会影响我们在舆论场上与对面博弈的定力。
而这种高度的缺失,如郑强教授所说,是源于我们的教育,具体地说是“缺乏思维训练的”,片面追求“筛选”结果的基础教育。
当然,教育方式的形成也是受经济狂飙大背景的影响,这是一个特定的时间阶段的特殊产物。我们对此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在肯定其经济上的成就的同时,也要正视其对于精神文明进一步建设的阻力。
扯远了,但总体来说,类似孙国友以及陈志龙这类注水宣传的舆论事件,本质上反应的是这个社会浮躁的心态,反应的是媒体环境的生态与风气的不良,以致于形成了闹得凶才能得到关注的,短期投机的行为模式。
这种通过博眼球换流量的行为固然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但对于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是不是应该拿出底气和自信,尝试去解决他?
如果此刻还在以西方社会为我们的社会治理标杆,那就是真正的丧失了文化自信,是不清楚我们目前很多问题都不再有解决的模板,需要自己摸索的现实。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对“生态”二字有所认知,要意识到维护行业生态的重要性。当我们的认识达到此种高度时,反过来看孙国友跟陈志龙的事情,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淡定感。
最后,舆论场上应该少一些注水宣传,人心不可欺,欺诈成性,终会被其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