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实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人最应触碰的内容
作者 / 吕世明
有人说,和平年代的消防员,是距离牺牲最近的英雄。
中国消防部队组建以来,已有超千名消防战士牺牲,平均每个月便有三名战士离开我们,凉山牺牲的三十名消防员和当地干部,让这份沉重的名单变得更长。
从1982年成立,到2018年10月9日公安消防部队移交应急管理部,中国消防也逐步走上了职业化之路,但目前仍然没能完全摆脱相关部门非职业化的管理。
中国内地极少有展现消防官兵题材的影视作品,大家对于时常可以看见的消防员既熟悉又陌生,当需要他们的时候,消防员往往犹如神兵天降来到我们身边。
2017年,内地上映了美国电影《勇往直前》,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催人泪下的美国职业消防员影片。
2019年两会上,著名导演冯小刚在谈到未来中国电影创作上,提到了“小正大”三个字,暨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怀,这恰好是中国电影长久以来所缺少、但观众急迫所想看到的。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中国并不真的需要那么多喜剧片,也不需要再出现爆款爱情片,但我们真的需要有勇气去拍摄一部影片来祭奠凉山的英雄,需要更多社会现实题材电影,他们所能够带来的社会意义甚至要比《我不是药神》更大。
电影人勇敢一点,观众会更勇敢。
900万票房《勇往直前》
被大家重写热议,
我们自然也要拍摄自己的英雄
凉山消防员牺牲之后,当年国内票房仅900万的《勇往直前》再次被热评,很多网友和观众在豆瓣更新评论,并在视频网站发弹幕祭奠凉山牺牲的官兵。
▲优酷《勇往直前》视频弹幕截图
《勇往直前》改编于美国的“格拉尼特山高手”消防队英勇事迹,拍摄影片目的在于纪念在灾难中牺牲的消防员,他的故事其实和我们的凉山英雄有很多类似之处。
那么凉山战士同样值得我们铭记,也是值得拍摄一部影片让全国人民永远记住他们。
《勇往直前》2017年10月20日在北美公映,两个月后国内上映,影片在烂番茄的新鲜指数高达87%,爆米花指数也达到91%,国内豆瓣的评分也达到8.4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佳作。
尽管影片票房表现得不够理想,但在和平年代,所有人更希望过着安稳舒适的生活,这也使得近些年在内地银幕上“牺牲”变得那么的罕见。
更早之前,在2004年,美国影片《烈火雄心》在内地上映,仔细看来这两部影片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小人物为出发点,表现的他们的成长和最终的涅槃或牺牲。
不过国内想拍摄该题材,不能完全照搬美式的主旋律和英雄主义,我们应该加入对事件本身更深层次的讨论,毕竟事件本身和他引发的争议足够多。
那么中国版的《勇往直前》,他所能够引发的社会讨论意义,势必要好于甚至大于《我不是药神》,毕竟我们正处于社会变革期,也处于各个部位开始实行管办分离,逐步走向职业化的阶段。
虽然影片势必会表现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牺牲场面,但我们已经在《红海行动》和《芳华》中,屡次经历了更震撼的牺牲,和平年代的牺牲则对于普通人警醒的意义更大。
想拍好中国的《勇往直前》,
我们要做得事情更多
去年大热的社会性话题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后,不仅仅是有人支持剧中的“盗版药”,也有“冷漠”的观点去支持药厂,毕竟医药的研发费用非常之高。
想拍好中国的《勇往直前》,我们同样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好莱坞和日韩的模式我们拿来直接用是没问题的,但这样是非常片面的,不容易引起口味日益刁钻国内影迷的需要。
一部优秀的反映现实主义消防题材的影片,仅从以往消防队员来描写是不够的。他应该是多角度和多层面的。
其实《我不是药神》就做了很好的示范,有患者、有警察、有卖药的、也有卖假药等等,这些人都有自己对“仿制药”的态度和诉求,最终展现给大家的一幅完美的群像。
中国的《勇往直前》则更多要在剧情中展示出噩耗袭来,他展现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不同群体对事件的态度。
肯定会有“专家”指责救助的不专业,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人家的设备和培训都要比我们好。
也会有普通网民呼吁“人命大于天”,“树木能重生,但人命无法挽回”。
也会有消防官员语重心长和想爆料的记者说,“我们的设备已经和德美基本同步,无论是之前的武警还是现在的职业消防人员,都要经过长久刻苦的训练才能上岗”。
记者在明访和暗访的过程中,也要从不同人物那里获取到不同的声音,他会去逐步挖掘这个事件,用类似“罗生门”的笔触,让各色人等都有他们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最终的是是非非都留给观众做评判。
最终我们所要看到的是,所有人都在一场火灾中,看到自己,了解自己,读懂自己。不同的是,有人会通过烈火得到救赎和升华,有人则会被“真实或虚幻”的火焰所吞噬,这才是一部完整升华的电影,他势必值得更多人去讨论。
面对残酷,揭开伤疤,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要更勇敢
很多人都会说:“让逝者安息,不要再去打扰他们,不要再让他们的亲人难过。”
但中国电影应该在勇敢一些,去面对残酷和敢于揭开伤疤,这也是电影人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也是电影人的社会担当。
娄烨明明知道《风中有的朵雨做的云》过审艰难,徐峥、宁浩和文牧野在拍摄《我不是药神》时,所顶住的压力和困难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们都没有退缩。
我们肯定要留下娄烨,他会警醒和鞭策我们的社会向更好的一面去发展;也要通过下一部《我不是药神》展示中国当下的变革中,个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以及改变;但更多时候,也要留意弱势群体在在社会、家庭中所遭遇到的侵害。
这一切,既需要电影人的勇敢,也需要观众的宽容。
正像《我不是药神》中,最能打动和扎心窝子的台词是“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这在之前长久中国影视作品中是罕有被提及的,残酷的表现出“穷病没法治”的社会现状。
文革后,电影中大部分的牺牲会向社会矛盾转变,就好像《高山下的花环》,包括《芳华》一样。
但当下社会,我们再提牺牲,再表现牺牲,则会让更多的人去珍惜自己,珍惜亲人和朋友。
在凉山之前,中国也发生过一些多名消防员牺牲的事件,也同样让人惋惜,让人落泪,毕竟牺牲的消防员也是我们自己的骨肉同胞。
拍sir自己的亲人曾是一线消防员,他和拍sir说,“火场如战场是很客气的说法,火场简直就是无间地狱,让人无力和窒息。”
其实韩国、中国香港也拍摄过不少部消防题材的影片,种类的多样性相当丰富,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很多,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和消防行业状况,拍摄一部让人动容的影片并不是难事。
通过《流浪地球》我们已经更多依靠自己的能力,展现了紧急救援的动作场面,技术的瓶颈和动作设计难度目前并不最大的制约因素。
凉山牺牲的30名消防员让大家惋惜,但对于他们牺牲的争议一直都不绝于耳,能够用更专业的角度拍摄一部以正视听的影片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让中国观众熟悉了解消防事业和消防员最好的机会。
网上大量对中国消防员、消防官员和消防能力的质疑恰好也是目前中国大量行业本身不够透明,不够公开,电影恰好是最便捷的方式方法,能够让民众以科学和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消防。
消防职业化之后,势必对消防员的人员数量提出更多的要求,一部好的消防电影,可能会像《战狼2》和带动一批孩子未来想当兵,会像《流浪地球》一样让很多孩子未来的梦想是当宇航员。
即便不是拍摄消防题材的影片,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仍然要强调题材多样,社会群体事件、热门话题都应该去触及。创作也要从事件中心的人物出发,现实主义题材可能都看起来不赚钱,没有好的态度是不可能拍好的。
最后,让我们为凉山扑火牺牲的30名英雄烈士默哀,并牢记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