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告诉大家,中国人是完全可以搞好科学的

【本文由“Bora_china”推荐,来自《101岁杨振宁最新露面发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钢铁怀玉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在杨振宁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上的讲话

    杨振宁

    各位首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亲戚:

    我非常感谢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跟中国物理学会合办的庆祝我农历一百岁的生日。我没有想到你们请到了这么多人,跟我在不同的时候有过很多交往。我是整整五十年以前,1971年第一次访问新中国。那个访问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因为使得我对于新中国第一次有了一点认识,而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我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那次访问除了看了住院的父亲以外,我还看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我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他1971年给我写的一封信,最近发表在一本书里头,这里头的故事是这样的,中国原子弹爆了以后,美国的报纸很快有种种的消息。其中一项我注意到,说是设计中国原子弹的人物里头有邓稼先。邓稼先是我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我想他跟我的关系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所以对于这个消息我当然非常注意。另外一个消息我也注意到,是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我认识寒春是因为我跟她在芝加哥大学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了20个月,而且她还要我教她中文。她没有告诉我为什么,一直到1948年3月她告诉芝加哥大学系里所有的老师、学生,说她要到中国去跟她的男朋友结婚,在陕北。

    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很想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对的,很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所以我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就非常想问这些问题,问寒春参加中国的原子弹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可是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所以我又不敢问。最后在北京几个礼拜后,我要到上海去,从上海再过几天就要飞回美国。在离开北京的时候,也是去飞机场的时候,邓稼先送我。那个时候北京的飞机场很简单,所以他陪我一直走到飞机的楼梯底下。我实在憋不住了,我问他寒春有没有参加中国原子弹的设计?他说他觉得没有,不过他说要跟组织上认证一下然后告诉我。

    所以那天他就去跟组织接触了,组织告诉他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后来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做的。他就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在第二天派专人到上海,到的时候我在上海大厦,在吃饭的时候信差送来了这封信,这封信现在已经出版在我的一本新书里头。这个信如果仔细看很有意思,因为它除了讲他验证了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当然没有寒春。这封信后边还有几段显示得很清楚,他在那几个礼拜里跟我见过好多次,他有想跟我说的话说不出来,所以他在信的尾巴上描述了一下他想要跟我讲什么,可是不知道怎么讲。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邓稼先的价值在于保障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存在,杨振宁的价值在于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存在得更有意义。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当然是前者更重要。所以如果你要问,杨振宁和邓稼先谁更爱国?那当然是邓稼先更爱国。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更崇敬邓稼先,包括杨振宁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爱国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世界上也存在很多爱国之外的事,如科学探索。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更崇敬杨振宁,包括邓稼先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两弹一星元勋们之所以如此舍死忘生,不正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能过上正常的生活,能自由探索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吗?

……

而杨振宁和李政道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告诉大家,中国人是完全可以搞好科学的。杨振宁说过:“我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在我童年刚刚开始读科学的时候,就看到了他们的事迹,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我想任何热爱科学的人都会受到这样的鼓舞,而社会上居然有这么多人完全感受不到这种价值,对杨振宁恶言相向,这是多么无知而可悲啊!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可以说杨振宁的爱国程度不如邓稼先,但这绝不意味着杨振宁不爱国。实际上,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人,只是不如两弹一星元勋而已。在一件事上没有做到登峰造极并不能算一个值得批评的缺点,看一个人应该看他做到了哪些事,而不是没做到哪些事。这就是前面说的:世界上存在不同的价值,说A好并不意味着说B坏。

——袁岚峰《理解杨振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