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华(23)中央之“岳”与山顶之“邑”——中岳嵩山

500

“中岳”“嵩山”,为什么称为“中岳”?为什么名为“嵩山”?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岳”字是怎么解的。

“岳”,繁体字是“山”下一个“狱”。

“山”,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是祖先居住的地方。

“狱”,就是诉讼的地方,就是争论的地方,就是管制的地方。

“狱”在“山”下,就是大家在神仙、在祖先的注视下争论,在神仙、在祖先的法条下诉讼,大家都由神仙和祖先管制。

所以,“岳”的含义,其实就是“民主集中”。大家争归争,吵归吵,但是,在同一个祖先之下,大家还是要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天下本来只有四个“岳”。

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500

这四个“岳”,代表的是四个部族,分别是:

山东地区的东夷氏部族,他们的文化就是北辛文化。

陕甘地区的女娲氏部族,他们的文化就是仰韶文化。

湖南地区的伏羲氏部族,他们本来是生活在东北辽西地区的,南下中原被打败之后,就逃到了湖南。他们的文化就是赵宝沟文化。

最后就是中原地区的共工氏部族,他们的文化很复杂,这时候主要的,应该就是裴李岗文化。

四大部族虽然内部不团结,但是,在面对外族的时候,他们又不能不同仇敌忾,在一个祖先的名义下,争取他们的共同利益。

但是,这样一来,部族与部族之间的争斗,就更激烈了,那波及的范围,就更大了;天下的动乱,也就更加深刻了。

于是,在四“岳”之上,再来一“岳,”就成了四大部族之间,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这样,便有了“中岳”。

所谓“中岳”,就是四“岳”之上的“岳”,就是要四大部族来共同祭拜一个神仙,大家在同一个神仙之法条的约束下,来主张自己的权利,捍卫自己的利益。

那么,这个“中岳”找出来了,该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呢?

“嵩”,“山”下一个“高”。

“高”,愿意为城墙上的瞭望哨。那么,城墙上的瞭望哨配上一座山,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那不就是在最高之处监视天下吗?

当然,这监视天下的,不是凡人,而是神仙。

 500

 

“中岳”“嵩山”的诞生,寓意着什么呢?

她不仅是寓意着当时的四大部族,在政治上的统一;同时也寓意着四大部族,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统一;寓意着四大部族,在文化上的亲近与融合。

这就是说,我们的中华民族,从此,就正式地诞生了。

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由于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庙底沟文化的发生时代相对一致,加上脱胎于赵宝沟文化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之“天盖墓”,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都是在大约6500年前,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中华民族,是诞生于大约6500年前。

但是,诞生之前还有个孕育,还有个基因组合的过程。

就像一个人,你的生命,只是从你出世之时,才开始吗?

不,你的生命,从你父母那一夜、快活完了之后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生命,是有基因的。

在两个基因分子没有完成组合之前,生命是有可能形成,但是,还没有形成。

而一旦两个基因分子发生接触,开始了组合,这个生命,就开始形成了。这一刻,才是这个生命的起始时刻。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因为赵宝沟文化南下,搅动了天下的安宁,促使了以伏羲氏部族、女娲氏部族、共工氏部族、东夷氏部族为主体的四大部族、四大文化的相互融合。

所以,赵宝沟文化的形成与南下的时间,就是中华民族的起始时间。

这一时间,也是其他三大部族、三大文化的形成时间。

这个时间,据考古学家的推算,是在距今7000年前。

7000年,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年。这是依据考古学而确定的,不是依据神话传说得来。

那么,中华民族起始与诞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它又带给中华民族怎样的基因性特征呢?

从客观上来说,中华民族的起始,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文明大发展,社会财富开始产生积累,私有制度正在孕育,母系社会行将瓦解,父系社会即将确立的时刻。

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之中,部落或部族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主要是男人,相对比较孤立,他们要摆脱自己的孤立状态,要取得社会对自己先富起来的谅解,就必须在不损害部落与部族既有秩序,或者是在损害了部落与部族既有秩序,却能够以其它的方式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继续保持平稳之情绪的情况下,更多地向部落与部族显示自己的价值,从而让人们在认可自己价值的基础上,认可自己的先富,并且仰慕和学习自己的先富。

这样的一股社会潮流,就必然带动社会向外扩张,必然引发部落与部族之间掠夺性的战争,从而导致部落与部族之间的接触与融合。

从主观上来说,在部落与部族必然接触、必然融合的前提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接触,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合,不同的部落与部族,就有不同的选择。

这就取决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取决于各自的部族性格与价值观了。

而在文化上来说,共工氏部族和东夷氏部族的文化层次,是相对比较低级的。

文化层次的低级,导致他们没有很好的组织与领导,所以,尽管他们在生产上,相对伏羲氏部族是更加发达;他们的社会财富,相比伏羲氏部族应该是更多。但是,打起仗来,他们却只能是被伏羲氏部族按在地上摩擦。

如果没有女娲氏部族的出手,相信他们即使联合起来,也不是伏羲氏部族的对手。

所以,尽管女娲氏部族参战不多,但是,导致中华民族最终成型的战争,实际上就是伏羲氏部族与女娲氏部族之间的战争。

战争的胜负,不在于武器,而在于文化。

文化战争,才是最高境界的战争,也是决定最终胜负的战争。

文化战争,是神仙战争。

它不是使用军队和武器,而是使用法术。

谁的法术高明,谁就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伏羲氏部族的文化,和女娲氏部族的文化,实际上是同源的,都是发源于华胥氏和宓犧氏。

比如,伏羲氏部族和女娲氏部族,都有阴阳观念。

伏羲氏部族的“天盖墓”,与女娲氏部族的漩涡纹,也具有同样的形式——旋转。

这说明,它们也是有着相同的来源——都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

但是,伏羲氏部族的“天盖墓”,旋转的形式里面,有着真实的存在,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北极星。

而女娲氏部族的漩涡纹里面,却是空的。

伏羲氏部族注重的是“形而下”;而女娲氏部族钟情的是“形而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说明,伏羲氏部族更注重于“器”,而女娲氏部族更钟情于“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一方面,双方的起始性格就不同。

双方一前一后从成纪那个山沟沟里出来的时候,伏羲氏部族就是打出来的,而女娲氏部族是扩展出来的。

这就是说,双方从最开始的自我内视,就是一个自视为强,一个自视为弱。

这导致双方的性格,一个是阳,一个是阴;一个是刚,一个是柔。

另一方面,伏羲氏部族在草原上闯荡了几千年,与其他部族之间的接触与碰撞,肯定要比女娲氏部族与其他部族的接触与碰撞频繁得多。

这样的生活氛围,也加强了他们的组织意识,促进了他们集权观念的形成,也使他们的意识形态,更加“务实”。

而女娲氏部族,一直是在山沟沟、和“八百里秦川”这个关中小平原里,安静地生活,他们和其他部族发生接触和碰撞的频率较低,又加上他们自视为弱,实际上却并不弱,其他部族轻易不敢招惹他们,他们也不随便去招惹别人,这就导致他们具有相对从容的心态,去“务虚”,去思考最简便的、最经济的、与其他部族相处的方法,也思考最简便的、最经济的、处理部族内部事务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包容、平等。

包容、平等的意识,用《太极图》是表现得非常到位。

500

《太极图》中一阴一阳,分别表示一弱一强。

强弱之间要怎么相处呢?

强者当然用不着向弱者低头,但是,也应该尊重弱者的自主权,要尊重对方的和而不同;弱者可以捍卫自己的自主权,却也要审时度势,以适当的合作态度,保持双方的融洽关系,为自己的发展赢得空间和时间。

这就是说,强者有强者的包容,弱者有弱者的包容,双方要按照不同的实力与地位,选择不同的包容与平等之心态。

《太极图》是表明了强弱双方相处的原则,也就是显示一种正常的结构关系;而《五行图》,则通过双方的性质与倾向,解说了,双方为什么要如此相处。

《五行图》中的五种元素,其实在《太极图》中也有表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五行图》中的金(石),在《太极图》中就是白鱼之眼,用古代哲学语言来说,就是阳性之本,用现代哲学语言,就应该叫做强者之主体;《五行图》中的水,在《太极图》中就是白鱼之体,用古代哲学语言来说,就是阳性之气,用现代哲学语言,就应该叫做强者之功能结构;《五行图》中的木,在《太极图》中就是黑鱼之眼,用古代语言来说,就是阴性之本,用现代语言来说,就应该叫做弱者之主体;《五行图》中的火,在《太极图》中就是黑鱼之体,用古代语言来说,就是阴性之气,用现代语言来说,就应该叫做弱者之功能结构。《五行图》中的土,在《太极图》中,就是由黑鱼和白鱼合抱而成的这个总体之大圆。为什么是一个圆呢?这就是相互包容、合作而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共同对抗——双方共同的环境压力。在古代语言中,这就是“三”。“三生万物”。“三”就是一个“物”。“物”又为一个“一”。在现代语言中,这就应该叫做——“对立统一关系”。

“金(石)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石);金(石)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石)”。

这是表达五种相对的变化倾向,也就是表达五种相对的性质。

而如何根据这些性质与倾向,以及其它的外部条件,来决定自身的作为,就在于各方,有没有包容与平等的智识了。

然而,《太极图》和《五行图》,只是考虑到了一种简单、原始、低级的结构关系,如果参与互动的主体增多,结构关系变得复杂,那又该如何处理呢?

就像伏羲氏部族南下中原,征服了共工氏部族,又去进攻东夷氏部族,还很有可能回头,会找女娲氏部族“切磋”一下,碰到这样的关系,该怎么办呢?

正是在现实环境的压迫下,女娲氏部族就在《太极图》、《五行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从而创作出了《河图》、《洛书》。

500

《河图》、《洛书》的思想,仍然是包容与平等的基调。但是,面对复杂的情况,解决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就是要有一个协调中心,来方便大家的民主共和。

女娲氏部族提倡的是共和性的价值观,伏羲氏部族热衷的是霸道性的价值观。

两种价值观的不同,体现的是他们的世界观的不同。

伏羲氏部族认为,天下只有一个漩涡,而他们,就是这个漩涡的中心。他们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催动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意志旋转。

女娲氏部族认为,天下有四个漩涡,女娲氏部族和伏羲氏部族,都只是四个漩涡之一。四个漩涡应该平等包容,所以,就要有一个大家共同协商组成的中枢机构,来沟通、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

伏羲氏部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显然是来自于他们草原生活的经验。

他们在草原上,依靠自己的极权体制,无往而不胜。

那么,在这次新的中原逐鹿之中,他们也同样能够所向披靡。

然而,他们碰到了自己的同胞,碰到了自己几千年一遇的老妹妹,碰到了女娲氏部族。

兄妹斗法,鹿死谁手?

历史证明,妹妹比哥哥,更加眼明心亮,更加善长于手握乾坤。

这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

不过,伏羲氏部族,暂时地栽倒在了他们这个老妹妹的芊芊素手之下,千年之后,他们的子孙,又还是从女娲氏部族的子孙手中,夺回了权杖。

这世界,还真的是不易看透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