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多搭梯子,少设擂台,也谈孔乙己文学

关于大学生毕业生的“孔乙已文学”的话题已经讨论很多了,有说年轻人不懂事的,有理论探讨的,也有人觉得纯粹强求年轻人,更有年轻人觉得“老人不知少年愁”,站着说话不腰疼。个人认为这个事情说到底是一个错配的问题,错配的期望与现实的处境有落差,自然造成了极大焦虑情绪。而这个错配是我们的社会教育方针上的。

对于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都可以成为某种人才,即便是最平庸的人,能够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也是人才,况且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优点。而对于人的教育,有两种方针,一为培养,我称之为搭梯子,一为选拔,我称之为打擂台。大学生的焦虑在于他们以为他们是打擂台的获胜者,而事实是教育却没有为他们职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培训,到了职场并无所凭,怎么能够不焦虑。

我们传统上的教育来说,是非常注意以打擂台为目标的。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间跨过的是科举这个擂台。而现行教育中,最大的那个擂台是高考。而除了高考,其实还有很多擂台,诸如考研,考公,考编等等。既然是打擂台 ,自然是要卷的。大多数孩子智力水平相差并不悬殊,很多时候就考个人的勤奋和家庭的支持。我们卷的文化固然为我们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多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最大的是无论卷赢了还是卷输的,后续的培养都是重视不够的。

从基础教育来说,现在的基础教育已经是全民教育了,是把之视为绝大多数孩子未来生活的必要准备阶段。那么在义务阶段来说,需要培养孩子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就是第一要务。而教育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充实这样的一个培养列表,而不是一味的减负。这么多年来减负搞的家长怨声载道,根本原因就是把在校学习的时间和内容都减少了,却无法阻止家长课外补课去卷。像孩子本来需要的体育锻炼,春游,劳动,社会实践等等几乎无人关心。

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就业,由于孩子的自身素质的差异造成一些分层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必要的选拔和考试还是必要的。但考试结束远不是培养的结束。这几年50%分流到职高的政策被口诛笔伐的原因之一是这部分孩子的职业培养和市场衔接太差,梯子太窄,很多职高搞的一塌糊涂,学生在学校的几年的主要作用是成年之前有固定地方呆罢了。而且有些孩子并非不可进入大学学习,愿意努力的孩子也需要一个梯子。而进入职场也并非万事大吉,也需要给这些人继续培养和进步的梯子。这方面日本做的不错,由于几乎终身雇佣制,日本企业在职工培养方面很愿意下气力。我们职场文化不同,肯定无法复制。但作为技术工人的主干,起码应该提供完整的继续职业技能教育提升途径。

而对于另外一群人来说,他们大多数能够考入大学,作为高考的成功者。但大学课程与产业脱离是一个长期困扰的难题。对于有技能培训工专业 还是如此,而专业性没那么强的有些专业更是严重。一个学生读了四年大学,又读了研究生,但这些教育却并没有为他顺利就业提供一个梯子,为未来发展提供可以一条道理都很难,学生怎么可能没有气。所以对于这些来说,应该多搭梯子,比如在大学期间,根据未来可能都就业岗位,开设相关课程等等。

但我个人觉得,其实最为严重的问题出在就业后的职业发展上。可能是我们的国家能人太多,能够在各种困乏的条件下作出成果的人总能涌现,于是很多人总是喜欢设各种擂台,而无论什么苛刻的擂台,总是有人能够做到。让人似乎觉得这事并不严重。但其实压制了大量缺乏资源和平台的人才。甚至导致人才导向的错位。比如前些年医生行业很严重看门诊,看患者不如一篇SCI的问题、而据我所知,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则是需要医生在除了必要的临床年限外,还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临床比例,修够一定数量的学分,撰写相关论文并做会议演讲等等。这些没有一项特别难,难到无法做到,都是日常工作中的按部就班。最后再通过相关考试。这就是我认为的典型的搭梯子的方式。而反例比如一些高校的五年非升即走,一方面是打擂台,而另外一方面又不为这些青椒发展提供足够的平台,结果自然是卷的厉害。

对于青年人而言,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越多,需要打过的擂台越多,自然焦虑的情绪就会越重。而这种不确定性下,怎么指望年轻人能够脱下长衫,更不要说逆转持续下降的生育率了。对于社会来说,目前应该多搭梯子,少设擂台。对教育应该从重视选拔而转变为重视培养。为青年人,乃至中年人的职业发展多发展的搭梯子。

青年人固然有躺平的,但绝大多数还是想有所作为的。战争年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支持一代代人抛头颅洒热血,建国后,国家建设也让很多人甘愿隐姓埋名,终身守边。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条件已经远比过去好的多,一旦觉得事业是有意义的,是有发展前途的,他们也并不会比先辈缺乏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请为他们多搭一些发展的梯子,少设一些擂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