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次引用本国典籍取年号,就能摆脱汉文化的影响吗?
2019年,日本人搞了件大事!日本现任天皇宣布4月30日退位,届时由太子德仁即位为新天皇,从当日零时开始正式启用新年号“令和”!
日本官方公布的新年号:令和
年号这个似乎只会出现在历史书中的词汇,被日本郑重其事地提起,让人感到格外新奇。划重点,这还是日本第一个没从中国古籍中选字的年号!然而,想要彻底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没那么容易。
年号的创意,第一个正式运用的竟是汉武帝
历史控或热衷于煲古装剧的小可爱们都很熟悉,年号就是新皇帝登基时,向天下发布的一个名号。在古代,年号还会被用来纪年,选字时也是什么吉祥就挑什么来用,毕竟这象征着皇帝的治国期望嘛,既能彰显文化内涵又表达出治国平天下的美好展望,那就实在太完美了!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极具代表性的年号,
如汉代:建元、元狩、太初、黄龙、永平等;
唐代:贞观、永隆、永昌、开元、乾宁等;
宋代:开宝、淳化、景德、致和、绍圣等;
元代:至元、泰定、天顺、延祐、至正等……
汉武帝
虽然说人们对年号的记忆似乎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时期,但实际上,因为汉武帝之前没有年号的名目,他登基后的年号“建元(建为元年)”,就普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年号。
创意达人武则天
这之后,这种形式就被流传了下来,一般默认为2个字,但也有的皇帝偏偏不走寻常路。比如武则天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被史官们认可的女皇帝,在年号上就很有想法地使用了“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这三个四字年号。估计她是觉得,两个字的年号不足以表达一代女皇的雄伟气势吧!
康熙皇帝就是按照年号的流行叫法
而年号的使用频率,也是一个玄学的存在。明朝以前,皇帝们常常一兴奋就改年号,导致明明只有一个皇帝在位,却留下了多个年号的情况。比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位44年就用过11个年号,平均4年就换一个。别说以前的史官难记了,就是今天的文科生也难背啊!于是,到了明清两朝,皇帝们都学聪明了,将一帝一号形成了常态。比如朱由检在位期间的年号均为崇祯,爱新觉罗·玄烨在位时期的年号均为康熙,这也逐渐有了用年代来称呼皇帝、代称时代的流行。
年号与政治到底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以为年号只代表皇帝的美好期望?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某些特殊时代,年号甚至是政治动态的风向标。
从大范围看,年号就隐藏着特定的历史规律:从汉以来近两千年的历史里,同一时间段内,年号多且持续时间短,则国运衰微,反之年号少又长久,则显示国力隆盛,天下太平。
某些时代如北宋后期,从“元祐”至“崇宁”,年号就常常含有深刻的政治寓意,改元也往往意味着政治路线的变化。
与保守派太后们不同,赵家的男人们都更倾向于变法
第一个主动注入施政路线涵义的年号,就是宋哲宗的“元祐”。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宋哲宗还是个小屁孩,只能由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这时改元“元祐”更多代表着高氏的执政路线。即同情并召回熙丰时期被逐的保守派官员,废黜熙丰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高太后任用司马光推翻王安石变法
而作为神宗的儿子,长大后的宋哲宗身上仿佛能看到父亲年轻时的影子。亲政后,他将多年来对祖母高太后专权的种种不满发泄出来,改元“绍圣”。“绍”有继承之意,表达否定高太后的“元祐更化”,要继承皇考神宗未完成的变法大业。
宋朝第三个有着明显政治路线寓意的年号,当属宋徽宗的“建中靖国”了。宋徽宗也遇到了跟哥哥宋哲宗类似的情况,即位后由向太后(宋神宗皇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当时朝廷内部熙丰、元祐两党斗争不断,这个时候改元“建中靖国”。建中,意为建立中道的治理;靖国,则表示消弥国家之前的争端,大有表明自己消弥党争决心的意思。不过,这个年号更多代表着向太后的政治态度。
宋徽宗
果不其然,这一为了元丰与元祐党人和解的年号,只存在了一年。向太后一死,宋徽宗亲政后便立马在次年改年号为“崇宁”,又是一个明确宣示执政路线的年号!崇宁,大致是崇尚熙宁的意思。宋徽宗上位后改元,就是想向天下人宣告:他将继承父亲与兄长的遗志,继续推行“熙丰新法”。
从元祐到绍圣,又从建中靖国到崇宁,每一次改元,都是明确地向外宣告施政路线的改弦更张,又意味着元祐党人与元丰党人的轮替,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台”。这些年号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那个被无数穿越者憧憬的时代也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年号的影响范围,可不止一个日本
日本更换新年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人关注?
其实不难理解,历史上本由中原创立的年号文化,到现在只有日本还保留,大家难免有种复杂的心态。但实际上,除了日本,历史上的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区也曾广泛使用过年号。
这些国家都使用过年号
朝鲜半岛因为紧临中国的原因,大部分历史时期都与中国封建王朝结成朝贡、册封等关系。作为藩属国,自然无一例外地使用中国封建王朝的年号及颁发的历书。即使会独创年号,也是在中原王朝统治弱化或分裂时期。这些朝鲜王朝使用的年号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崇祯”。
朝鲜“大报坛”共祭祀了三位明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万历皇帝朱翊钧、崇祯帝朱由检
众所周知,一般国家灭亡或皇帝去世,那么年号也会随之终结。但明朝皇帝朱由检殉国,明朝被清朝取代后,崇祯这个年号出乎意料地没有消失!当时,朝鲜李氏王国被迫向清朝俯首称臣,虽然换了新主子,他们却更加怀念旧主明朝。除了对清廷的公文贺表使用清朝皇帝年号外,其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地方官使用的疏章、笺文也是如此。
石碑上刻着大明天地,崇祯日月,但现在遗迹已被韩国毁得差不多了
由于朝鲜李氏王朝的使用,加上朱由检在位的十七年,崇祯年号的存在时间前后累积竟达到了265年!使用时间远远超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被普遍认为使用时间最长的清朝“康熙”年号,堪称年号使用年限之最。
而越南末代王朝阮朝也曾学习明清的年号制度,按照一元一世定年号。阮朝十三位皇帝,除短暂继位的恭宗没有年号外,共制定了十二个年号。越南帝制1945年灭亡后,年号也随之消失,但文物上留下的年号仍可一窥阮朝的汉文化遗迹。
越南皇帝阮福映
比如越南阮朝第一个年号“嘉隆”,背景就是阮朝建立者阮福映建立南越,后清朝封其为越南国王。嘉隆二字取自“嘉定升隆”,表示一统越南天下。《清史稿·越南传》就曾记载:“阮福映之得国也,藉嘉定、永隆兵力居多,乃取二省为年号,曰嘉隆。”
写有嘉隆年号的越南皇帝圣旨
不过相对而言,日本学习中国的年号制度,历史是最长的。
他们的年号学自汉朝,规制学自明朝,取字多来自于《四书五经》等唐代之前的古典文献,是彻底的中国文化外溢的结果。比如日本最早的年号,就是著名的“大化改新”。“大化”就源自于《尚书》的“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但与中国年号一脉相承下来不同,日本的年号是断断续续的,迄今为止,一共用过248个年号。
日本历代天皇
明治维新的明治天皇取自《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明治之后的大正天皇取自《易经》:“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近代的昭和天皇取自《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刚被换下去的平成天皇,则拥有两个出典,分别是《史记·五帝本纪》的“内平外成”和《尚书》的“地平天成”。
新年号令和,则出自日本最古老的歌集《万叶集》,“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
《万叶集》中的中文注释
然而,出自日本古籍,就能彻底“去汉化”了吗?公开资料显示,《万叶集》仍然无法抹去中国文化的影响,它除了借鉴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外,还收编了部分汉诗。成书时,因为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还都是采用汉字为注音符号记录而成……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换个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