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的人比想象中的要多,但多喝几代人便可改善耐受性

【本文来自《根本没有乳糖耐受症一说,只有乳糖不习惯一说?》评论区】

容易混淆的地方在于,医学上认为乳糖不耐受,或者说乳糖酶缺乏的人,并不都上吐下泻,在大众眼中不是“乳糖不耐受”的患者。缺乏乳糖酶的人群中,只有20%有“乳糖不耐受”的肠道症状。大部分人一次也能喝个25g乳糖(相当于500g牛奶,一般人其实不太会喝到这个量)而不引发反应。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乳糖酶缺乏,和因此引发的肠胃问题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受年龄、习惯、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

换言之,一个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人通过逼着自己长期喝牛奶去“习惯”牛奶,确实可能(注意不是必定)消除上吐下泻的“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此时你其实严格来说依然是一个缺乏乳糖酶,对乳糖缺乏吸收能力的乳糖不耐受者,只不过你的肠道躺平了,所以变成“无症状感染者”而已。

乳糖不耐受是客观存在的。乳糖酶受MCM6基因的rs4988235控制,东亚人几乎都是GG型。基因层面的理论已经很清楚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在1999年的统计,3-13岁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87%。说中国人肠胃不适合牛奶,并非虚词。不过也不用太在意这件事。首先,一如上文所说,就算乳糖不耐受,多半也是“无症状感染者”。国家给的饮食推荐标准是每天300g牛奶,一般都不足以触发症状。其次,动物实验已经表明,通过饮食习惯数代培养之后可以显著提高乳糖酶活性水平。

所以饮食习惯是乳糖耐受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到,在一般认为乳糖基因最早出现的欧洲,也会随饮食习惯和畜牧业发达程度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乳糖不耐受比例。要解决“中国人肠道不适合牛奶”的问题,无非就是多喝几代人的事。

补充:关于长期多代饮奶提高乳糖酶水平的说法,是有多篇学术文章支持的:

500

500

那么就有小伙伴要问了:“高中生物告诉我们,获得性性状是不可遗传性状呀”“信奉获得性性状的米其林学派,不是在上个世纪被摩尔根学派吊打么?”著名的苏联笑话:“如果父母辈的伤口也能遗传,那为什么我们还有处女?”就是说获得性性状不可遗传。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遗传取决于DNA,而DNA与后天获得性性状无关,自然得出结论:后天获得性性状不可遗传。

但如果DNA不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并且有一些遗传物质能被后天影响的话,又会如何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除了DNA外,还有DNA甲基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因素同样能改变后代性状甚至遗传数代。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这些物质通过影响DNA的表达影响后代。而这些遗传物质,是可以通过后天获得的方式发生改变的。

例如,2014年中科院孙青原就在PNAS上指出,父辈的糖尿病前期症状影响了后代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不涉及基因的情况下影响能遗传好几代。中科院、麻省大学医学院、哥本哈根大学,在science上2015、2016年发表的三篇文章都表明,父亲的饮食会改变精子的RNA。这种影响能改变后代的基因调控,影响后代的肥胖几率。(这些针对肥胖的研究总不会是乳业公司塞钱做的吧)很显然,部分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被遗传的。乳糖耐受性正是属于表观遗传的范畴。

毕竟DNA甲基相关的分子层面的原理是21世纪初才发现的,摩尔根不知道也很正常。就像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延伸和补充一样,表观遗传学这并不是对摩尔根基因理论的颠覆,而是因为有了新的发现而对其进行补充。人类的科学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发展的。

再扯点题外话:叫嚷着“日心说和圣经不符”、“这个研究收了钱”,去空口无凭地质疑别人实验的数据结果真实性,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有些人提进化论,什么因为随机变异优胜劣汰,所以性征无法被遗传。说这种话只能表明完全不了解进化论:因为进化论说的是演化规律,并不关心具体的遗传原理——被证明错误的旧版获得性遗传学说,恰恰是被达尔文认同并被写进《物种起源》的第一章里,但凡翻过就不可能不知道:

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之后,我所能作的判断是:很明显,生活条件的两种方式对物种发生了作用,一种是直接的,它作用于整个物种的构造或其中一部分;另一种方式是间接的,它只作用于物种的生殖系统……至于对物种的生殖系统所起的间接作用,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我们可以这样推论出导致变异产生的原因:第一,因为生殖系统对于一切外界条件的变化都极为敏感;第二,正如开洛鲁德等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不同物种杂交所产生的变异与植物和动物被栽培和饲养在一个新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异是相似的。许多事实也明确地向我们展示了,对于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极轻微的变化,生殖系统都会表现出显著的敏感性……

习性对遗传的效果同样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植物从一种气候被迁移到另一种气候时,它的开花期便会发生变化。在动物身上,这样的影响更明显。例如,我发现家鸭翅骨在全身骨骼中所占的比重比野鸭翅骨轻,而家鸭腿骨在全身骨骼中所占的比重却又比野鸭腿骨重。我认为这种变化可以很确实地归因于家鸭比它们的野生祖先要飞得少得多,而走的时间要多得多。在惯于挤奶的地方,牛和山羊的乳房比在不挤奶的地方发育得更好,而且这种发育是可以遗传的,这也许就是使用效果的另一例子……

现在我要对家养动物和植物的起源进行一个总结。生活条件的变化是导致变异出现的最具重要性的因素,它既直接作用于物种的体质,又间接影响了物种的生殖系统。

​一些人拿进化论说事,属于是自己打自己脸暴露自己无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