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在天平上的秤砣——马前卒工作室 平津战役 (上)
序 大小军阀
三大战役虽然历来都被视为战略决战,但从战前兵力布局来看,平津战役与辽沈、淮海有本质不同。
从战前兵力对比看,解放军在辽沈、淮海战役前都集结了优势的野战集团。东北野战军战前103万人,出动70万野战军攻击55万国民党军(约一半有野战机动能力);华东野战军以50万野战军攻击60万国民党军(另有20万国民党军陆续投入)。这种兵力对比即便不能保证必胜,也至少保证解放军立于不败之地。
但在平津战役前夕,华北野战军能用于平津战场的总兵力不过20万,其中野战军13万,要对付近30万机动兵力的傅作义集团,明显力有不逮。就算只对付傅作义直属的10万机动兵力也很艰难。如果此时强行发动决战,几乎必败。
于是,身居主场的华北野战军必须等东北野战军入关,才能联手发起总攻。而东北野战军到来后,解放军以百万野战军对付50万敌人,兵力对比又明显优于其他两场战役,胜负没有任何悬念。这“先抑后扬”的战场格局,与东北、华东都明显不同。
但这还不是平津战役最主要的特征。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决策者、参与者的政治立场决定了战争的主要走向。在辽沈、平津战役中,国民党一方的决策者尽管也有小集团利益,也要为个人前途着想,但总的来说还是忠于蒋系国民党军的出身,为延续南京政府的生存而制定战争计划。每当蒋介石亲自督战,全军上下也能勉强统一号令。到了平津战役,国民党的最高指挥官是傅作义,是一个有地盘、有直属兵团的军阀。这一区别决定了平津战役的基本色调。
从宏观视角来看,蒋系国民党军也是一个大号军阀。但它垄断大多数帝国主义援助,控制海空军,在大决战前的力量比桂系这个军阀亚军还要强4-5倍。蒋介石的直系军队、地盘分布于大半个中国,可以从不同省份抽调力量,互相援助。无论是绝对力量,还是战略配合,都不是地区性军阀可比。所以,即便傅作义的水平远远超出一般地方军阀,他的地盘、他的财政基础、他的团队利益也严重限制了他的决策空间。对他来说,维系南京政府的生存绝不是第一目标,蒋系国民党军的战略配合也远不如晋绥兵团的安全重要。而破坏蒋介石的全国布局恰恰是解放军的首要目标。
从红军-解放军的历史来看,再强悍的军阀,也比国民党中央军好对付。傅作义没有打破这个规律。
1解放军“差生”
1946年6月,蒋介石以30余万大军突袭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展开。毛泽东考虑到各战区实力对比,要求最靠南的中原解放军放弃根据地突围,最靠北的林彪部队努力抢占东三省,即所谓南守北攻。除此之外,其他解放区的基本方针是“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
1946年6月,我军战略计划
在1946年6月~1947年4月的内线战役期间,各解放区面积虽然有所下降,但大多能以歼灭战削弱敌人。如粟裕以3.3万兵力与国民党军12万人在苏中周旋,打出七战七捷,耗时一个半月歼敌5.6万余;弱一点的解放区也力所能及地给国民党放血,如贺龙率实力较弱的晋绥解放区部队对阎锡山发起晋北战役,两月歼敌8千余。纵览全国,只有晋察冀解放区(后来华北军区的北半部)既未歼敌,也未夺城,在大同-集宁战役中被傅作义击败,被迫放弃解放区首府张家口,人地两失。
开局不顺,接下来步步艰难。1947年4-7月,各解放区已陆续开始落实外线战略,只剩晋察冀还在补内线的课。此时,北线林彪大军用夏季攻势掀起大反攻序幕,南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陈毅、粟裕)、陈谢(陈赓、谢富治)两兵团分别从东西策应。就连兵力三、四万的彭德怀兵团,对上40万人的胡宗南集团都能连战连捷。唯独晋察冀兵团还在零敲碎打地搞正太、青沧、保北战役,在国民党各集团的交界处打小规模战斗,企图摆脱战略被动局面。
1947年7月21日,小河村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周恩来用大数据分析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成绩:
“我军各区成绩次第为:华东,晋冀鲁豫,东北,晋绥陕甘宁,晋察冀。”(《周恩来军事文选》卷3,P232~233)
1946年大同、集宁战役失败,放弃张家口,导致傅作义完整控制了平绥线,解放区抢到的地盘大多分布于平绥线两侧(下图蓝斜线区域),晋察冀、晋绥解放区因此南北割裂。直到三大战役前夕,傅作义的野战主力还是可以沿着平绥线东西随意机动。
1948年6月10日解放战争形势图
为筹备战略决战,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与南侧的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控制的地盘一下大了好几倍。但这并未改变华北的兵力对比,因为新合并的区域正在支撑另外几支在外远征的野战军。
晋冀鲁豫此前派出的第一支主力是刘邓大军,即后来的第二野战军主力,此时刚刚转出大别山,准备奔赴淮海战场。此外,陈赓谢富治部队作为半独立的野战力量,也向刘邓大军的西侧出击,此时也发展到十万之众。晋冀鲁豫最后的地方部队则组成华北第一兵团,由徐向前带领,正在围攻太原。这几支部队占用了晋冀鲁豫的野战军兵额,也占用了华北的后勤资源,暂时没有能力支援平津战场。再加上冀热辽部队划入东北军区,华北军区能用于平津方向的部队还是晋察冀野战军的老底子,很长时间只有一个兵团,在平津战役前夕刚刚组建第二个兵团,合计13万野战军。
晋察冀军区力量发展慢,与1946年国共两党整军会议有一定关联。晋察冀领导人为了展现裁军整编的诚意,率先完成第一阶段裁军指标,从32万裁至22.5万,而其它军区尚未落实就转入战争状态。
但这依然不能解释华北(晋察冀)部队的糟糕战绩。
晋察冀、晋冀鲁豫是八路军最可靠的老根据地,经长期建设,早已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夺得的几个城市,唯一没有丢失的就是邯郸。石家庄夹在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中间,成为了国民党被我军包围最严密的铁路枢纽。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强化了华北的根据地优势。西面,彭德怀西北野战军兵力长期保持在5万人上下,依然敢于远离根据地深入关中平原,与胡宗南40万人周旋。晋察冀20万人,战绩倒数第一,军政领导人明显要自我检讨才是。
2军阀优等生
当然,傅作义这个对手也不简单。华北剿总下辖60万人,一多半是蒋系中央军,却服从一个地方军阀命令,说明傅作义和晋绥军都不能小看。
傅早年原属阎锡山晋军,在中原大战后移防绥远,并任绥远省主席。抗战中,傅作义积极参与对日作战。1937年底傅作义任第2战区北路军总司令,由于防区与陕北区八路军建立联防,傅作义很羡慕八路军的作风和团结,并多次与毛、周会面。傅部全面学习我军纪律,甚至大量邀请我党人员参与军政管理,在辖区进行有限的土地制度改良,以至于其他国民党军称傅系35军为“七路半”。
蒋介石很乐意看到其他军阀派系的分裂。1938年12月,在阎、傅裂隙既成事实的情况下,蒋顺水推舟任命傅作义为第8战区副司令兼第2战区北路军总司令。傅作义自此摆脱了阎锡山控制,在绥远独立发展,对日寇接连打出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三次大捷,挡住了日军西进势头。从1933年长城抗战起,傅作义在13年间与日寇间进行了大小战役308次。久经战火磨砺,再加上治军严明,傅作义部战斗素质远高于一般军阀。
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开战后,由于阎锡山和中央系部队长期消极作战,也因为刘邓部队等晋冀鲁豫野战军还在内线作战,阎锡山部队和跑来接收华北大城市的中央系部队都被我军打得很惨,不得不向傅作义求援。大同被晋察冀部队包围之时,蒋介石果断把大同划入傅作义辖区,傅作义立刻从北平、归绥抽调3万余人,沿东西两线夹击大同北部的集宁,解了大同之围。随后,蒋介石将张家口也划给傅作义。傅作义部10月7日从集宁开拔,10月11日便夺取了晋察冀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家口。
1947年11月,晋察冀部队解放石家庄,打通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开启了华北地区的战略反攻。此时国民党北平行辕下辖张垣(傅作义)、保定(孙连仲)两个绥署,指挥机构不统一。为扭转华北被动战局,蒋介石不得不继续重用能打的傅作义,撤销北平绥署,设立统一的华北“剿总”,把几十万华北国民党军划入傅作义系统。
当然,蒋介石并不希望傅作义无限制的坐大,因此一方面给傅作义调入中央系部队,另一方面要求傅作义把自己的基本部队送到战争一线。1947年底,蒋明面上授权傅作义在张家口扩编两个军,实际上是以此为借口将傅系主力35军调往河北,将104军调往东北。1948年7月,蒋要求傅作义再扩编4个军,学乖的傅作义这次只让原属孙连仲保定绥署的3个华北地方保安师编成101军,其它3个军的编制全部打散,分为各军增加一个补充师。
大军阀蒋介石的制约,只是傅系未能利用解放战争前期优势的一半原因。另一方面,傅作义既不愿学国民党抓壮丁扩军,又不愿学共产党搞土改,只能依靠绥远一个穷省的社会改良红利发展。所以,到平津战役前,傅作义基本部队只有3个军加上2个军规模的守备部队,相对本区的国民党军反而是弱势。互相牵制下,都不愿主动出击,为丢掉张家口的晋察冀解放军留出了休养时间。
平津战役前夕,傅作义为了缓和内部矛盾,把50万军队分成3个部分,各自应付一个战略方向。其中直属的晋绥军为11兵团,即平绥(铁路)兵团;中央军李文部队为4兵团,即平汉(铁路)兵团;半中央军侯镜如部队为17兵团,即津浦(铁路)兵团。三个兵团,都没有实力完胜华北野战军,但也不愿随便放弃华北的地盘南撤。华北暂时进入了相持阶段。
3此消彼长
1946年9月大同集宁战役失利、晋察冀部队放弃张家口。1947年11月解放石家庄,华北部队转入攻势。这期间晋察冀部队兵力并没有明显增长,却遏制了3倍的傅作义集团继续进攻,甚至逐渐把傅作义集团压缩回铁路沿线,说明两支军队的质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解放军一边的质量提升,主要原因是朱德主导的华北整军。
对于解放战争第一阶段的失利,聂荣臻主动承担了军事领导责任:
“军事指导上犯了一些错误,执行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运动战的方针不够大但。那时有一种保守性,‘怕失地盘’。……在这样的思想下,主动性不足,集中主力进攻敌人,大量歼灭敌人,这种指导思想不明确,因而运动战的思想就不能很好贯彻。这使得我们的自卫战争,在这一年中胜利是很不足的。”(《聂荣臻军事文选》,P259~260)
但这还不是华北部队的核心问题。
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作战模式完全不同。抗战期间,各抗日根据地以伏击、突袭的游击战为主,后勤民工动员量小,兵民比例通常为2:1,即便是百团大战级别的战役,也没有超过1:1。伴随解放战争打响,我军作战方式从游击战上升为运动战,战役规模扩大,战术越来越复杂,重武器越来越多,原来的就近动员模式就不适应了。
但晋察冀军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还是用游击战阶段的后勤体系勉强支持野战军,让各单位自行办理后勤,效率大大下降。在1946~1947年,华北部队一度要用4-5个民工支持一个前线军人。
1947年5月3日,朱德、刘少奇到达河北平山封城村,与聂荣臻会面。朱、刘对晋察冀军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向中央反馈情况。6月14日,毛泽东复电道:
“你们在今后六个月内如能(一)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二)将土地会议开好;(三)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做好这三件事,就是很大的成绩。”
朱德的华北新式整军运动从多方面对晋察冀军区进行了重塑,尤其是后勤方面。朱德亲自组建了军区后勤部,野战军不必再操心供给、卫生、兵站、运输、交通、减员补充、战俘训练等问题。军工生产上,朱德亲自过问兵工厂生产计划,以炸药生产为中心,对分散军工进行统一整合。军事指挥上,朱德反复在军区干部会议上讲解如何集中兵力,调动敌人,利用地形发挥优势。
经过整改,华北地区的后勤效率大幅提升。专(区)、县、区、村四级战勤指挥处统一协调战勤工作,在战役前预先规划民工、担架、大车、牲畜编组,配备医生、木匠、马掌工,准备好担架、口袋、扁担、绳子、鞋袜、干粮等物资,设立区县两级兵站,并在各旅级单位派驻后勤随军办事处。战略反攻阶段,华北地区的兵民比例,又回到了解放战争前的1:1甚至2:1,减轻了群众负担,增加了部队机动性。
朱德亲自带这支机动性更强的野战军上阵,立刻就在清风店围歼战与石家庄攻坚中取得省里。华北部队由此确立了反攻的信心,开始逐渐压缩傅作义集团的空间。到决战前夕,虽然限于人力还不能单独取胜,但傅作义三个兵团,已经只能依托铁路控制数百公里的几条线了。
傅作义一边军队质量下降,主要原因是军阀内耗。
傅作义长期占领的根据地只有绥远,张家口外围的农村始终由解放军控制。1947年12月,蒋介石无奈之下允许傅作义主持整个华北局面,距离平津战役已经不到一年。傅作义忽然获得前所未有的地盘,却不愿和平津地区已有的中央军交换地盘,坚持由绥远部队控制北平以西的交通线。结果就是成立了三个基于铁路线的地区性兵团,无法整合华北的资源,扩军缓慢。
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还贪恋华北王的地位,只能用嫡系部队作总预备队,来回救火。这限制了傅作义集团的预备队规模,50万野战军只有3个军来回机动。同时,傅作义的老部队也不断消耗,战斗力磨损很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傅作义起家的35军。
1948年1月,我军在平汉铁路发动大规模破击战威胁保定,傅作义令35军与暂3军(即104军)南救。随后我军一部北围涞水,傅只能将兵团掰成两半用,令35军北援。35军主力师新32师被晋察冀野战军3纵围歼于庄町,军长鲁英麟自杀。协同35军作战的第101师也基本损失。35军随后重建了新32师,后在此师基础上扩编暂编第4军,即后来驻守张家口的105军。第101师余部补充到35军序列,师长郭景云任35军军长。到平津战役时,虽然傅作义还是最看重35军,但战斗力早已不是当年的水平。
这2个问题加起来,导致了平津战役第一阶段傅作义的失利——35军向北平突围,104军全力援救,打击中间的华北野战军3、4纵,一度相距仅3公里多,但最终未能汇合,反而被各个歼灭。此阶段其他华北国民党军完全画地为牢,没有积极援救。
解放战争前期,傅作义集团不但拿到了大批日军物资,还从蒋介石手中获取过一批美式物资。部队基层骨干都是傅一手带出来的军官,战斗意志远强于国民党其它军队,战斗力几乎蒋嫡系“五大主力”并肩。面对被后勤机构拖累的华北部队,初期屡战屡胜。
但是,随着傅作义集团地盘不断膨胀,嫡系部队的“密度”下降,又因为军阀矛盾而无法扩军,只能不断消耗嫡系军队的战斗力,来维系“华北王”的权威。所以十几万人的傅作义集团能保持攻势,50万的华北剿总却对20万华北解放军取守势。平津战役前,华北国民党只控制铁路沿线的空间,把大部分农村地区留给解放军。山区完全被傅作义放弃。
4降维打击
解放军的组织度高,行军速度本来就明显胜过国民党军,在根据地后勤支撑下,每日行军距离数倍于对手。现在傅作义集团放弃了农村,不敢深入山区,华北部队因此依托太行山——燕山构筑了一条战略高速公路,对傅作义集团控制的平津保三角形成C形包围。东北到热河,西北到包头绥远,南到石家庄,华北部队来去自如。经常看到河北南部的部队去热河省支援林彪,或是数天内从张家口外围返回华北南部,保卫中央军委。傅作义集团完全无力干预。
非平原、非交通线的山地成为华北解放军安全机动区
1948年10月底平津战役前夜,傅作义集团突袭石家庄。中央系94军被我地方部队几次伏击延误3天。但南线只有一个较弱的7纵防御,中央军委驻地西柏坡还是受到了威胁。于是,借助这条“高速公路”,华北3纵用4天时间行军300公里,从张家口矾山赶到望都地区援救石家庄。此时傅系主力35军作为后续梯队刚开拔,傅作义的94军反而被围歼,傅作义命令全军后撤,突袭石家庄计划破产。
决战前傅作义的地盘,基本可以概括为塘沽-天津-北京-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一条细线。原本还有保定-石家庄一个突出部,与太原阎锡山呼应,勉强形成一个二维三角形。但是随着朱德亲自指挥的石家庄战役结束,以及35军救援保定失利,南部凸出部被自动放弃,平汉兵团缩回北平。当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深入燕山的承德突出部也再难支撑。华北国民党军日趋向一维的交通线收缩。如上图所示,这条干线在张家口东部和解放军的“高速公路”相交。两军机动兵力不断在交叉口上碰撞。
随着两军质量此消彼长,交叉口上的战斗不断向解放军一端倾斜。在平津战役前夕,张家口附近的一维交通线已经被华北部队切成几个0维点。傅作义不得不派35军往来巡视,勉强维持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而华北部队的信心越来越足,终于抓住机会,在东北野战军入关之派主力翻山奔袭,把35军逼入其中一点困住,给平津战役制造了一个漂亮开场,也算为自己过去几年的尴尬成绩找回一点面子。
5东野入关
华北军区第2、3兵团合计13万人,编为7个纵队1个炮兵旅。如果没有外力干预的话,恐怕还会和傅作义集团50万人对峙很久。就算围住了傅作义嫡系35军,也很难攻坚吃下去。
但是,东北野战军就要来了。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未经休整,快速入关,共计12个步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4个支队,6个炮团,3个高射炮团,3个战车团,2个工兵团,1个骑兵师。虽然只有12个步兵纵队,但东野每个纵队都差不多5万人,全军80余万。一个兵团就相当于华北部队全军——火力上还远远超过。
由于歼灭战打得少,华北军区火力薄弱。1947年5月,晋察冀军区把全区炮兵整编,建立了第一个炮兵旅,下辖大小炮只有44门。为了解放石家庄,朱德特地出面从华东野战军借来1个榴弹炮营提供火力支援。石家庄战役缴获了近百门火炮,华北军区借此扩建第二个炮兵旅。仅看数量,和东北野战军差了几十倍。
平津战役后受阅的东北野战军战车部队
东北野战军炮兵阵地
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有长短枪43.5万支,冲锋枪1.3万支,轻重机枪1.87万挺,大小炮(过半数为60炮)4486门,已经是各大战略区的冠军。辽沈战役中,国民党五大主力被打掉两个,东北野战军又缴获敌军长短枪20.4万支,轻重机枪1.63万挺,坦克160辆,装甲车180辆,大小炮6546门,汽车2261辆,火力近乎翻番。
与之对比,傅作义集团接受改编后,总共交出长短枪15.6万支,轻重机枪3万挺,坦克158辆,大小炮5537门。可以说,仅看东北野战军一家,火力已经是傅作义集团的两倍。更何况东北野战军的炮队背后还有中国仅有的几个重工业城市。
东北工业源自日伪统治时期的殖民地工业。日本帝国出于掠夺东北资源和建立兵站基地的需要,在1937年和1942年连续推行了两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以煤炭、电力、钢铁、石油等基础重工业部门为主。1943年东北生铁产量达到170万吨,钢材52万吨。此时东北以全国1/9的土地、1/10的人口,生产了全国49.4%的煤、87.7%的生铁、93.3%的电、69%的硫酸、66%的水泥与95%的机械。1945年日本投降时,东北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5%。
与之对比,华北军区只在山西接管了一点阎锡山的工厂,1947年底月产50迫击炮220门,重型火炮制造能力几乎为0。由于1948年初开动了阳泉铁厂的两座日产20吨高炉,华北军区全年出铁达到1.42万吨,约为东北工业的百分之一。
此外,在后勤方面,东北野战军已经是一支依托铁路网的准现代军队。为确保入关后勤运输顺利,东北局组建铁道纵队对北宁线展开抢修。1948年11月20日铁道纵队从锦州出发,经过8昼夜突击抢修,在山海关解放次日,东北局的火车就已开到长城脚下。
80万东北野战军加20万主场作战的华北部队,对付被压缩到一维空间的50万军阀,结果不言而喻,唯一的问题是先打哪个点,何时能结束。1948年末傅作义还希望抵抗一阵再谈条件,没想到1949年春节前就能看到晋绥军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