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的最后一个月里,柯南会完结吗?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选年号是日本几十年一遇的大事。
因为至今日本的报纸、电视、乃至不少公务系统用的都是年号纪年,在日本的纪年方法中,今年不是2019年,而是平成31年,所以每逢年号更替,日本都要提前1个月公布,为的是留出时间,来让全社会适应“啊,我们已经换年号了”这个事实。
因为天皇一般来说是一个至死方休的职业,日本人又是世界最长寿的国家,所以大多数日本人一辈子只会经历2-3次年号更替。
比如上一次年号更替是昭和年代变成平成年代,那是1989年。
再上一次从大正年变成昭和已经是1926年,见证过那次年号交替的老人,全日本也找不到太多了。
至于再往上,维新的明治天皇接过皇位已经是1868年的事情,已经完全没有那个时代的人了。
画《名侦探柯南》的青山刚昌可能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也没想到自己会从平成年一直画到新的年号,所以工藤新一的梦想是成为“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至今也不知道到底实现了没有。
如果还没有实现的话,那青山桑要加油了,因为他只有一个月时间让新一实现他的梦想了。
日本现任的明仁天皇出生于1933年,现在已经是86岁高龄。
比起日本首相而言,出生于战前,经历过日本二战时期的明仁天皇更多的会反思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
有一个让我对他很有好感的细节是,他本人出访海外,经常拜祭当地的死难者,但在日本,自他即位以来,他从来没有祭拜过靖国神社,甚至连接近靖国神社都没有。
这让日本内部很不满,因为靖国神社设立初期,就是明治天皇用来给在战争中死去的日本人招魂用的,之后一百多年间,每一任天皇都会携家带口定期去拜祭,对于明仁天皇不拜靖国神社这一点,前任靖国神社负责人小堀邦夫就在私下一个会议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当然后来这位宫司引咎辞职了,但也能看出日本内部右翼对天皇的不满,以及明仁天皇的强硬。
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明仁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华的日本天皇。访华期间,明仁天皇郑重表示:“两国关系悠久的历史上,曾有过一段我国给中国国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幸时期。我对此深感痛心。”《青年参考》 袁野/文
所以明仁天皇应该是靖国神社设立以来,第一个从不参拜靖国神社的天皇,同时他也是近两百多年以来,没有等到自然死亡之后才让出皇位,而是在位期间就退位,让位给皇子的天皇。
用日本人的话来说“真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特立独行的天皇呢”。
这次日本发布新年号的时候,我们恰好在日本东北地区旅行,住在一个大正年间就设立的旅馆里,左边的电视里放着大正年代(1920年左右)附近的达官贵人来这泡温泉时的黑白画面,而我们面前坐着的这对日本昭和夫妻,正非常严肃的看着新年号发布仪式:
“令和“
这两个字来自日本传统典籍《万叶集》卷五,(你可以理解成日本的《诗经》)原文是“初春令月,气出风和”。
这也是日本自公元645年采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首次没有从中国古籍中寻找年号,转而从日本并不算匮乏的古籍中寻找。有人解读说这是“去中国化”的一部分,但又哪有这么容易。
中日作为东亚这块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从隋唐时期就开始互相影响,大家都知道日语中“汉字”的部分是从中国学习过去的,但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过去中国强大而日本落后,所以日本从中国学习文化,但到了近代中国不如日本的那些年里,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很多。
汉字简化,文言文白话化的过程中,因为新文化运动的不少学者都在日本留过学,所以我们现在用的汉语中有不少词汇,也是从日本传过来的。
比如“社会“,现象,检讨,哲学,艺术等词,都是从日本的汉字里,二次回流影响中文的词。
更别说现在盛行的二次元文化中,那些彻头彻尾的日本概念了。
这是日本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更是在骨子里。一个完全不会日语的中国人,在日本至少能看懂街上70%的日文招牌,而越是有文化的书籍中间汉字就越多,这次选年号的《万叶集》,也是一本彻头彻尾的纯汉字书。
日本有汉字检验考试,一个合格的日本学生,一般要掌握2000个以上的汉字,而中国大学生认识的汉字一般也就在4500个左右。
我在东京的时候,酒吧里的日本人说他们公司现在提倡他们一起学汉语,学会汉语的可以加薪。
我这次在青森、秋田、岩手三县的时候,鸟不拉屎的地方的高级日式旅馆中,没有一个人会说英语,但是精神矍铄,身着和服的阿姨,会用汉语说“四楼”以及她的名字。
我在大阪打车,三次打到的司机都表示他们去过中国,并且很喜欢上海,以后如果有机会,还要去观光旅游。
虽然有点敏感,但我全世界各地几十个国家旅游下来,除了我们中国以外,最吃得惯,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还是日本。
希望日本右翼能少一点,政治上的冲突能少一点,未来民间可以有更多合作和沟通吧。
“平成”的最后一个月里,希望两国关系可以越来越好。
“平成”的最后一个月里,希望青山刚昌老师可以恢复更新,让柯南早日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