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解放新疆的功臣,却当了29年农民!

他以江西莲花县为起点,一路随军南征北战,走上井冈山、参加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随王震将军凯歌进新疆,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500

他就是——甘祖昌。

他戎马几十载,功勋至伟,即使是在疆的七年,他依旧功绩卓著。

忘不了,解放初期,面对新疆几十万大军填饱肚子的问题,甘祖昌组织调研,确定了用羊毛换取苏联粮食的方案,解决了燃眉之急。

忘不了,为解决几十万驻疆大军长期扎根的问题,他组织成立15个“新疆建设妇女工作总队”,分赴山东等省招募大批青年妇女进疆。从而使广大官兵能够定下心来长期扎根于边疆,为后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00

这样一位从红军初创时就一路走来的将军,在和平年代,本该封官进爵,坐享成果时,却连续向组织写了三份报告,申请回乡务农。

500

△甘祖昌递交的申请书底稿

在申请书中,他写道:“我自五一年跌伤后患脑震荡后遗症,时常晕眩,不适合做领导工作。但我的手脚还健全,可以劳动。请组织批准我回江西省莲花县当农民,和乡亲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甘祖昌提交回乡申请后,组织拟安排他到上海、青岛长期疗养,但都被他逐一谢绝。甘祖昌的妻子龚全珍回忆说,他不愿给组织添麻烦,回乡务农还能发挥“余热”。

500

龚全珍:他说自己回农村参加劳动,还可以发挥点作用。自己不再继续做革命工作,还要这么多人跟着自己,心里承受不了。

经过再三研究,组织最终批准了甘祖昌的请求。

1957年8月,甘祖昌带着妻子龚全珍和孩子们从新疆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

500

△甘祖昌的“全家福”

“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甘祖昌

当年,江西省莲花县沿背大队是个山穷土瘦的地方,全大队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冷浆田,产量低。解决农业落后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用水问题,但当时资金不足,甘祖昌直接拿出自己的工资兴修水利。

经过5个多月的奋战,一座坝高19.5米、长25米、蓄水550万立方米的浆山水库建成,43华里长的水渠也同时完工。从此,数千亩农田成了水浇田,水稻的产量翻了一番。

为了增产,甘祖昌还到各处参观研究新品种,自己种试验田。挎包、水壶、旱烟杆、白罗布手巾是他的日常装备。

回乡几年,甘祖昌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妻子龚全珍回忆说,甘祖昌最看不惯虚假报产量,说“亩产几千斤”都是吹牛:“他实事求是、科学种田,认为农民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收获。有些干部对他很头痛,说‘这个老家伙难搞’。

500

回乡29年,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管道、4 座水电站、3条公路和12座桥梁。甘祖昌捐出的所有有据可查的费用就达85000元,几乎占了他回乡后全部工资的80%。

将军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一家人,他就是榜样!

有人说甘祖昌帮村里修路建桥,是“胳膊肘不能往外拐”。龚全珍说这不是:“对大家有益的事对我们自己本身也有益,我赞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齐心合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曾有人问甘祖昌的女儿甘公荣,对父亲的做法会不会有意见?

500

甘公荣:很多人问我“你爸妈把钱都拿去建设家乡,你有没有意见?”我愣了一下,我说爸妈的钱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子女为什么要有意见?

龚全珍说:“甘祖昌的地位与我没有关系。我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民教师,我跟他结婚之前第一个条件就是他不能随便调动我的工作。”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病逝,终年81岁。龚全珍失去了相濡以沫33年的亲密战友,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

500

△龚全珍日记节选

龚全珍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离开祖昌快两个月了,我很惦念他,和他生活在一起很幸福。虽然他是个很严肃的人但他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我应当以他为榜样,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龚全珍不愿意给儿女们添麻烦,她住进了幸福院。在幸福院,龚全珍组织老人们开展政治学习、擦地板、补衣服,还拿出生活费为老人们买营养品。2011年,琴亭镇在社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作为辅导员,甘公荣自愿加入了志愿者服务队。

2013年,龚全珍又倡议成立了“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采取定期救助和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救助困难对象。

500

△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捐款记录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颐养天年,还继续做帮助别人的事。龚全珍的回答很诚恳:我觉得作为共产党员,能尽一份心就尽一份,能尽两份就尽两份。

再看看甘祖昌将军几个子女:

长子:甘锦荣,1951年在家里做篾工,听说父亲当了新疆军区后勤部长,从老家赶到新疆,希望找个轻松的工作。不料甘祖昌却让他在新疆打了半年铁,后来又把他安排到农建第六师学开拖拉机。

长女:甘平荣,上学时很想当兵,但甘祖昌拒绝了给女儿联系招兵指标,直到后来,在吉安卫生学校读书,部队到学校招卫生兵,她才如愿以偿。

次女:甘新荣,20世纪70年代结婚,在甘祖昌要求下,新人在公社领了结婚证就算结了婚,家里不办酒席,只发点糖果给送亲的姑娘们。

三女儿:甘吉荣,1976年甘祖昌的爱人龚全珍从教育岗位离休,按照当时规定可由一个子女顶替,甘吉荣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但甘祖昌坚决反对。

小女儿:甘公荣,1974年初中毕业时,甘祖昌劝她放弃老师给的升学指标参加劳动,因为成绩突出,1978年甘公荣被吸收为工商银行储蓄员,后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

500

写到这里我想起从井冈山时期就参加革命的女红军曾志,为了革命工作,不得不忍痛将儿子留在井冈山,自己随部队转移。

解放后她托人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儿子石来发。

那时候,她在广州担任高官,而她的儿子却是农民。

 

母子见面,曾志会怎么做?

或者说,按照人之常情,曾志应该怎么做?

是不是应该给失散多年的儿子补偿一下?至少,当高官的母亲,在绝对有能力让他不用再当农民的情况下,安排一个好工作,理所应当。

可是,曾志把他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依然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了。

为什么?

曾志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毛主席的儿子都去朝鲜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井冈山务农呢?”

 

最终,曾志的亲儿子、亲孙子一辈子都留在了井冈山,当农民!

 

写到这里,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的是“毛主席的儿子都去朝鲜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井冈山务农呢?”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榜样带领着我们保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而能够始终坚守信仰并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榜样,更加有力量。

甘祖昌,就是这样的榜样。

在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就有甘祖昌,并披露了他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些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甚至自家的亲兄弟也感到憋屈,责问他:“你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有钱不花,到底图个啥?”

甘祖昌平静地回答道:“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推翻一个剥削阶级再培植一个新的特权阶层。我们干革命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党从南湖的一叶扁舟,走上了井冈山,又从井冈山走到了延安,最终,走到了北京。

但是,走的路再远,也不能忘记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更不能忘记那些敢于牺牲自我利益,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榜样。

榜样,有血有肉,他们之所以为榜样,是因比普通人做了更大舍弃。这种自我牺牲,是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升华和淬炼!

中华民族,也从不缺少榜样!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现在的抗疫战……曾经相对“弱”的中国,一次次战胜相“强敌”,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榜样的身先士卒、舍生取义和为国为民的纯粹和赤诚!这种赤诚迸发出的不屈血性,让任何敌人闻风丧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