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腿部骨折坐了三个月轮椅,拄了两个月拐杖,很多公共场合轮椅人士很难进去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13977”推荐,来自《每16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残障人士,街道上为何很少看到他们?》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住在一个四线城市,去年下半年因腿部骨折坐了三个月轮椅,拄了两个月拐杖,感受的确很深。

这个城市的人行道有的有缓坡可以上,有的没有,结果去一个地方要绕一大段路。这些缓坡靠我自己推轮子上也有困难,可能电动轮椅没问题,但我用的是比较便宜的轮椅。有的人行道不平,有的人行道是一格一格中间有草的,我从家里去几百米远的医院,有陪同推轮椅都被颠散架了,没试过自己去。

很多公共场合轮椅人士很难进去。比如,我去社区的卫生服务站换药,有台阶上不去。只有我的陪同和里面的唯一一个男医生抬上去,两个人一前一后抬一个大男人加轮椅的确很吃力,我也心惊胆战。本市最大的购物中心只有一个可以上轮椅的缓坡,但我觉得我自己还是上不去,需要人推。缓坡那里有商场的电话可以找里面的人协助,但我没试过,觉得太麻烦。老婆想带我出去吃饭,去了几次餐馆,包括本地颇有名的一家,都得找服务员抬进去。

公共汽车目测有让轮椅上去的设施,但我从没有用过或看别人用过,而且公汽人少的时候很少。医院的无障碍通道齐全,但电梯始终人多,自然也慢。去复查时通常要去几个地方,等电梯的时间跟检查的时间都差不多长了。

我们家小区比较新,建好十多年了,有电梯,有无障碍通道,但楼栋防盗门要拉开,且有两厘米的门槛,我自己出去得折腾一番。换个没电梯的房子,就别想出门了。

我现在扔掉拐杖了,但腿还在恢复,下蹲困难,所以只能在家大便,单位没蹲便。

最大的感受就是,从一个健全人到坐轮椅,觉得特没尊严,出去都要人帮忙,所以基本上不出门。可能因为和我想法差不多的残疾人很多,不怎么出门,服务部门也感受不到残疾人的需求来提供更多的便利。

还有一点,中国人太多,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势必挤占公共区域的空间。所以现在只停留在有残疾人设施的阶段,比如,我相信,对一些建筑物的验收,是否有残疾人设施肯定是一条要求,但要达到对残疾人友好的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