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杀现象数据统计:首因是家庭矛盾 每6人中就有1人想自杀

来源:@医生妈妈欧茜

@天涯历知幸 的此番言论,确实不妥。刚好今天查看了有关青少年儿童自杀的家长培训课,总结一下与大家交流。

❶孩子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种。根据一项数据统计,中小学生自杀的因素包括:1)家庭矛盾33%;2)学业压力26%;3)师生矛盾16%;4)心理问题10%;5)情感纠纷5%;6)校园欺凌4%;7)其他问题6%。但这些数据只有参考意义,而不能精确描述。事实上,孩子自杀往往是多种原因的堆叠积累,然后在一个“小小的事件”中发生。比如这个事件中,打碎玻璃不敢面对就是自杀事件导火索,而不是原因。当然,这个自杀事件的具体原因还没有进行心理和情境的解剖,我们尚无法得知具体原因。

❷需要明确的是,自杀这个危险行为是比较常见的。根据一项网络调查的数据推论,每6个中学生中就有1个人有过自杀意念,每14名中学生中有1人制定过自杀计划,大约每37名中学生中有1人采取过自杀行动。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如果你少时有过此类想法或经历,可以留言评论。

@天涯历知幸 简单将原因归结于父母,很符合目前对“原生家庭”谴责的风口,似乎很能引发讨论和宣泄,但对于预防孩子自杀没有意义,相反可能会起促进孩子自杀的放大效应。比如某种“报复性自杀”,孩子会把自己与父母认定为共同体,认为惩罚自己就是处罚父母;当对父母极度不满的时候,于是便用自杀的方式达到惩罚父母的目的。所以媒体(包括自媒体)报道和评论青少年儿童自杀时,一定要慎重,一定要专业。

❹具体说来,孩子自杀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业压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校园欺凌、感情挫折、媒体影响、生长发育变化,甚至是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等,每一个因素都不容小觑。父母需要熟悉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综合性、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

❺监护人如何应对?

1)正视。没有人对自杀有永久的免疫力,自杀是一种持续性的想法和行为。

2)尊重。在语言和行为上,把孩子当大人;在沟通与理解上,把孩子当孩子。

3)接触性关怀。记得一句话,“爱来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可以以牵手、拥抱等接触性关怀拉近孩子的心理距离,安稳孩子情绪,表达对孩子的爱。

4)精神食粮。尝试理解孩子的想法,知晓孩子精神上的追求,尊重孩子情感上的寄托,付出时间在心灵上陪伴孩子。

5)警觉。对孩子消极悲观的异常言语、行为、关注的网址和书籍、身上的伤痕等保持足够的警觉,及时发现孩子的异样。

6)勇敢面对。不能把头埋在沙子里回避问题,应该勇敢而坦诚地谈论自杀这件事情,可以使用“伤害自己”或“自杀”这样的字眼;交流中把其他人特别是孩子在乎的人导入话题,例如同学、亲人和朋友;对孩子的感受和绝望抱有同理心;若你察觉孩子处于危险境地,必须时刻陪伴,直到更专业的人士接手;如果孩子渡过了这一关,也要持续追踪他的情况,因为后续可能还会再发生。

但是,预防青少年儿童自杀,监护人只能做到他们自己那部分,虽然这部分非常重要,却远远不是全部。其他机构和个人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

愿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健康成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