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韩国商品在华受冷遇,需扩大线上营销渠道

韩国贸易协会上海代表处星期天(3月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经历冠病疫情后,韩国商品在华人气下滑,少人问津。专家建议韩国企业进一步扩大线上营销渠道。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贸易协会上海代表处从去年12月起对中国十大城市的1000名消费者进行为期约两个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5%的受访者对韩国商品形象给予好评,35.5%的受访者评价不好不坏,10%给出差评。与疫情初期的2020年相比,好评比例下滑5个百分点,差评比例则提高6.6个百分点

近五年买过韩国商品的中国消费者占比,从2020年的78.7%大幅降至2022年的43.1%。同期,20岁到29岁中国消费者从83.3%下滑至41.2%,30岁至39岁中国消费者从84.8%下滑至40.4%。上海、北京的韩国商品消费者比例从各为87%分别下滑至41.3%和40.2%,一线城市消费退潮明显。曾购买食品、美妆、服装等韩国生产主力消费品类的消费者普遍减少,婴幼用品、厨具、医药保健品购买经历较前增多。

报告分析称,韩国商品未能迎合疫情期间中国消费趋势的变化。中国消费者不买韩国商品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商品评价不好(35.9%)、国家形象(34.6%)、竞争力不足(33.6%)。与202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因缺乏竞争、售后客服流程繁琐、价格不合理而不买韩国商品的受访者明显增多。用中国制商品替代韩国商品的受访者多达58.2%,买欧货、美货、日货的比例分别为17.3%、14%、10.5%。

韩国贸易协会建议,韩企在化妆品、食品以外,向医药保健品、婴幼用品、厨具等品类扩充产品线,同时在研发和包装设计上下功夫。考虑到抖音等新型社交平台上的网购盛行,韩企应推动营销渠道多元化,而非偏重布局天猫、淘宝和京东三大平台。

=================

原文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30306-1369703

以下是自己的评论:

韩国是很特别的邻国。从四小龙时代开始,韩国实现了工业化,还在日本陷入“失落的十年”时大步赶超,在很多关键工业和科技领域超过了老师日本,比如电子方面大面积超过日本,韩国汽车成为日本最大的同质竞争者(中国市场除外),韩国造船在中国横刀夺爱之前也是日本最大的竞争者。

由于骄人的成就,韩国人对自己很器重,也对中国很有点看不起。相信越南有一天达到韩国相对于中国的发展程度的时候(现在看不到这一天的可能性,这只是纯粹的假设),也会这样。这是藩属对宗主的特有的反客为主的傲慢,看看现在的美国人对英国的态度就能够理解了。

同时,朝鲜是韩国挥之不去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有核的朝鲜更加如此。在韩国看来,中国“理应”制服朝鲜,牵上绳子交给韩国管教,但中国竟然还严厉反对韩国部署萨德,叔可忍婶不可忍。受到美国的长期影响,韩国人在安全、意识形态、台湾、香港、疆藏等问题上认同美国立场。中国市场则是捏着鼻子数钱的地方,“还不是因为中国人就好韩流这一口”。

如果说美欧对于中国制造和中国科技的强势崛起根本没有意料到,韩国更晚,因为眼光根本没有往中国这里看,即使现在也主要顾美欧那一头,中国这一头只是半信半疑地是不是看一眼。在某种程度上,韩国离中国在地理上比美欧更近,但在心理上比美欧更远,他们是通过美欧的眼镜才看到中国的。

不知道中国市场给韩国产品冷遇对韩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有影响吗?中国依然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韩国芯片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据韩联社3月5日报道,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韩国芯片制造商的半导体库存与销售比达到265.7%,创下26年来的最高值。在消除季节性因素影响后,1月韩国芯片出货指数为71.7,环比下跌25.8%,库存指数则环比增长28%至190.5。半导体库存率已经达到近26年来的最高水平,仅低于1997年3月的288.7%。韩国半导体行业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出口已连续七个月下跌。今年2月,韩国半导体出口额为59.6亿美元,同比下降42.5%,这种低迷表现对该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得益于在汽车、蓄电池等领域的良好表现(嘿嘿,中国市场除外),韩国2月不含芯片的出口额同比增加0.8%,为441亿美元。但包括芯片在内的出口总额仅为501亿美元,同比下降7.5%,已连续5个月下跌。韩国2月贸易收支出现53亿美元逆差。这是自1995年1月至1997年5月连续出现贸易逆差之后,韩国时隔25年首次出现连续12个月贸易收支逆差的情况。中国疫期经济低迷是很大因素,现在美国禁令可能成为新的因素。

相比之下,消费类韩国商品还是小意思了。还有人老要追究为什么中国出不了k-pop和k-drama。那是个事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