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抛妻弃子在日本当黑户15年,却被称励志榜样...”有感

原帖是:​中国父亲“抛妻弃子”在日本当黑户15年,却被称励志榜样,感动中日上亿网友…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945308&s=fwzxhfbt

 这个打工辛苦劳作15年,最后夫妻、女儿出国幸福一家的 帖子,这么多年了,隔三差五的就会冒出来一次,不知道为啥啊?

 有不少网友回复说“有这个精神,在上海一样发财了,非得兜这么一大圈”,或者这个意思。本来准备原贴回复的,却帖不成,说超字符了,只好新开个帖子。

 肯干、能吃苦,脑子灵活,有一定能力,在国内,说不定就自己做老板早发了。

       丁在80年代,是“街道小集体性质”建筑公司工作,已经是做到了中层“在单位做到中层干部,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说明挺努力,也是有一定能力的。如果待在国内,单位改制,或自己拉队伍做包工头,是有可能发财的。

      去日本,真正教会了他怎么劳动,热爱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一些苦活、脏活能赚到国内高得多的收入。而且生命不止,劳动不已,到美国后,55岁还继续打工(洗碗工),乐此不疲,洗到了65岁,直到2020年上半年,丁尚彪才退休。

      丁说过“我有过插队的经历,不想再吃‘二遍苦’,国内插队条件苦,没收入,因此热爱不了劳动;在日本,丁打四份工,“他开始更加卖力地打工了。每天早上四五点出门”。“除了白天在工地打工,晚上丁尚彪还去烧烤店里洗碗”,一天“这样一天就好赚1000块人民币”,这收入和当时国内收入比真是天差地别,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就特别足了。

      不过,赚钱也就局限与此了,仅限体力劳动赚些小钱,国内的话,90年代到20世纪初,发财的机会就多多了,按他的综合能力,他发财机会不小的:

一、能力(80年代小集体建筑公司中层);

二、肯干活受得了苦、肯拼(能借15年工资出国、拼4份工,一天只睡3、4个小时,全年无休,多年坚持);

三、处事、应变、交际能力(1、他在日本有朋友,有国外关系。2、为出国,动了不少脑筋,交了不少友,能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络,上海所有申请阿寒校的同学我都联系上了。总共有30多个人,一个团体形成了。”,而且他是头。3、即使是潜逃出了阿寒校,此后几十年还和校长保持联系,关系不错,人情世故还是可以的,为待在日本,他也动会动脑筋。4、善(至少乐于)交际,“我居住的社区搞町会活动,我都会去参加。区长、议员都会来参加,他们拍照时,我也凑过去跟他合影”。以上可以看出,他是个很活络的人,是有交际能力的)。

四、文化(丁说自己没文化,但在日本“他还积极给当地的中文报纸投稿”,而且被发表了,且不止一篇,还是有一定文化水准的);

五、学习能力(在日本,考了电焊工、气焊工、铲车工、吊车工、清扫工等技术执照,真是勤快又善于学习)

       综上,如果在国内,按丁的综合能力及执行力,丁随时代大势,说不定有跃层而上的机会,但在日本也仅限于打体力活赚钱了。当然,也说不准,毕竟过去的就过去了,没有“如果”二字;而且,他至少靠日本打工赚取了学费,靠女儿争气读书好(最主要的),给女儿争取了更多选择机会。

      丁自己说:“从我踏进日本,做了一个礼拜生活(工作)以后,就没有后悔过。因为我感到在日本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这句话,个人感觉稍夸张了点,有点自己安慰自己的意思,原因如上。在外人看来,在国内,按他的能力,他可能会发财。他受采访时,被问,一些同期日本打工的人对他们自己的在日经历有点难言,丁理解他们么?丁说“我完全理解。首先,很多人的出国愿望和到日本后的实际状况有天壤之别。比如我的同学里有大学老师、医生、公务员,但到了日本后却去扫地、洗碗,当建筑工、陪酒女。这种巨大的落差,回国后是难以启齿的。”,生活冷暖自知,他可能真的不后悔。但实际上,他也许只比上述这些人的难言的人只稍微好那么一点,主要是女儿争气读书读出来了,如果女儿读书没读好,一般没出国,15年辛苦劳作,舍弃家庭孩子,真的赚了钱么?

       在日本,丁每天早上五点左右起床工作,结束后已经是十二点多了,每天末班电车都收车了,他才沿着轨道回家。去了美国,闲不住,还是打工洗碗,2014年,他还每天搭乘凌晨五点的地铁赶去上班。而且还是两地分居,妻子在女儿家照顾外孙,他嫌女儿家偏僻(德克萨斯休斯顿),周围没人,又劳作惯了,于是在搬去相隔千里的纽约法拉盛,自己独居打工。在我等常人看来,实在是劳动模范,舍家工作赚钱之典范,(休斯顿的后厨洗碗就不好找么?)。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