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上,老外怎么看中国电影?
第73届柏林电影节获奖名单出来了。
华语电影大量入围却0获奖似乎在意料之中,但走出国门和世界接轨本身仍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对比之前获奖的光辉记录,这两年华语片可以说是颗粒无收。
那中国电影到底有没有必要拿国际奖项,外国人又是怎样看待中国的这些电影呢?
柏林电影节,华语片又崛起?
今年柏林电影节上久违的“中国风”又刮起来了。
一共有15部华语作品入围各个单元,包括8部长片,6部短片,1部剧集。
而且类型多样,犯罪、喜剧、奇幻各个风格都有涉及。
其中《白塔之光》《艺术学院》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白塔之光》被评价“不像以往的中国文艺片,拥有更多的色彩”“诗意,优雅,细腻”。
这两个导演入围也是有迹可循——他们已经多次受到柏林青睐了。
张律的《豆满江》(2010)和《福冈》(2019)在新生代、论坛等次级单元展映过。
坚持手绘动画的导演刘健在2017年凭《大世界》入围柏林主竞赛,拿下3.3分(满分4分),成为当年柏林场刊评分亚军。
他的《好极了》是《千与千寻》之后,第二次有亚洲动画电影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此外,今年中国电影还创造了几个“首次”。
《雪云》是首次入围了奇遇单元的华语长片。
迷雾剧场的《平原上的摩西》也冲进柏林电影节,成为中国首部入围的电视剧。
电影节上还有一些熟悉的身影。
比如春节贺岁档《深海》,入围的是新生代单元,有外媒评价“制作水准超乎想象”。
电影的跨国、跨区合作带来了多种文化的碰撞。
《绿夜》的拍摄和设定都在韩国,投资来自香港,演员是中韩合作。
说到欧洲三大电影节和中国电影的渊源,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红高粱》《霸王别姬》。
这两部分别是中国的第一个金熊奖和金棕榈奖。
八九十年代华语电影在国际收获了十足的关注度。
五六年之间就拿遍了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
一大批获奖电影也成为了中国影史的经典。
到后来,虽然入围和获奖还是有的,却无法再复刻当年的轰动,得奖的片子在国内也基本上不温不火。
《地久天长》主演斩获最佳男女主,票房只有四千多万,《白日焰火》拿下金熊票房也才刚破亿。
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进入了一个平淡的阶段。
19-22这几年之间仅有两部华语片入围主竞赛,2021年全年都没有一部华语片入围三大节主竞赛。
2022年的戛纳,甚至连次级单元都没有华语片入围了。
而且拿到最高奖项或者含金量高奖项的情况极少。
华语电影获奖情况,越来越倒退?
中国电影在国外不受待见了吗?
今年中国电影在电影节大爆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口罩限制解除后,中国电影能更好和国际接轨。
之前的《艺术学院》就因为口罩原因未能成行。
柏林电影节总监也说,因为这个原因他无法前往中国选片,因此仅零零散散看到了十几部华语作品,也就没办法选择更多中国电影来到柏林。
但不得不说,中国电影在1995年之后很少再获得最高奖了。
这背后是中国电影越来越商业化的趋势。
之前导演不断冲击国际电影节无非是想提升作品的知名度。
而国际三大电影节都更倾向于艺术性强或话题比较严肃的电影,商业性是其次或者几乎不考虑。
这就使得导演在电影的文化内涵或艺术性上下功夫。
但近些年国内电影市场不断扩大,票房收入越来越好。
像今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经超100亿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导演倾向于把关注点放在吸引观众和提高票房上,而不是追求艺术性有多高,拿不拿奖。
早先在国际获奖无数的大导演也开始转战商业片。
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妖猫传》等等。
内地院线上映的电影也大部分是好莱坞式大片和国产商业电影。
相比于国外有专门的艺术院线,国内文艺片电影市场很小,拍摄动力也就不足了。
《图雅的婚事》
不同阶段导演整体风格差异也是一个原因。
继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之后,能在国际电影节上产生非常大轰动的就只有贾樟柯。
他是第六代导演里第一个获得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后来还拿过最佳剧本奖,当过戛纳的评委。
第六代导演相比于第五代导演的特色在于环境大多从乡村来到了都市,关注变革转型下的中国社会,和其中底层人物经历。
《天注定》汇聚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矿工、农民工、洗脚女郎、青年打工仔。
《青红》中的小城女孩儿青红当被告知要返回她原本属于的而又十分陌生的故乡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这些内容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西方对中国的传统印象。
相比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乡土景观,或是《卧虎藏龙》的中国功夫,这些现实主义电影的辨识度和对西方冲击力在降低,
因此影片质量受到了更严格的审视。
而且随着中国开放,媒介发展,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增多,中国电影在这个意义上的重要性有着明显弱化的趋势。
在国际电影节亮相的作品因为某些原因很多在国内都无法公映,同时,一直有一种声音,就是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电影是在迎合西方。
这种说法到底合理质疑还是在上纲上线呢?
中国获奖电影在迎合西方?
中国导演包揽国际电影节奖项后,争议也随之而来。
张艺谋获奖后就被批是在丑化中国人形象,取悦西方。
小印认为,与其说取悦,不如说这是外国选择后的结果。
三大电影节评选是按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审美、评判标准来的,难免会受到政治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最早获奖的那批作品,展现了西方对中国想象和期待 。
情节上以农村题材为主,一般会涉及文革、抗日等民族大事件。
“乡土中国”成为了一种“国际电影节模式”,并且屡试不爽。
色彩方面则偏爱那一抹中国红,这是中国从古至今最具象征意义的颜色。
《红高粱》中贯穿始末的张扬、浓烈的红色印证了“我爷爷”有血性的一生;《喜宴》里用红色作为环境色铺陈;《图雅的婚事》里女主人公那顶有一顶红色渐变头巾和具有红色元素的民族服装;
柏林电影节的选片人虽然喜欢黄建新的《轮回》,但觉得它们“太不中国了”。
乡土电影确实加固了西方的刻板印象,可以说,导演有意无意地都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电影的期待。
但取悦与否关键在于导演展现这些内容的态度以及想通过内容表达的东西。
此外,中国电影在欧洲几大电影节仍然是非常小众的。
电影节分配给华语电影的提名配额很少,电影各种艺术水准要在美国、法国等电影大国之上,才能收获青睐。
所以没有获奖不一定就不是好片子。
比如陈凯歌的《孩子王》参加戛纳电影节,因为文化隔阂和过于抽象晦涩的风格,最后得了一个调侃性的记者奖。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被认为拖沓曾被戛纳拒之门外。
姜文在采访里说到:“(当时中西方文化之间)误读比较多,大家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或者带上了同情的眼光。觉得你拍片不易,说我给你奖吧,讲的什么故事他们其实也不知道。”
三个电影节的评审标准也各不相同。
威尼斯电影节重文化气质,而戛纳电影节在艺术标准之外还掺杂了对于影片商业性的考量,柏林电影节重视政治和思想。
拿奖的影片需要本身质量经得起考验,还要综合天时地利人和。
因为政治原因最后拿不了奖的中国电影有很多。
随着时代发展和中国电影不断向外输出,现在电影节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华语影片。
中国电影走出国门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
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作品,许多导演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资金支持和展映、交流机会。
同时对于获奖这件事不必过于执着。
我们既需要文艺片、艺术片,也需要以观众为导向的商业片,这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电影更需要的是多元的视角和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