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脸吃饭”有啥安全隐患?
随着网络和手机普及,微信、支付宝这类钱包支付使消费者出门无需携带现金和银行卡,支付变得更方便了,作为目前人脸识别技术最广泛的一种应用方式,刷脸支付逐渐在全国多处落地商用。
3月21日,一套可用于刷脸支付的3D人脸感知摄像头模组正式发布。
刷脸支付从问世起,其安全性就受到质疑。网络安全专家提醒尽量不要在网络上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认证方法。人脸数据具有唯一性,当人脸数据进入计算机后,就可能会被截获、被重构、被重放,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风险。
支付宝推出一款“刷脸”支付产品,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80%;银联也正式对外宣布推出“刷脸”支付。在超市、餐厅、便利店,刷个脸就能把钱付了,“刷脸支付”被认为,能准确识别独立的用户个体、提升用户的支付体验。
刷脸支付真的会带来安全风险吗?
目前刷脸支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失误率比较高,这样会降低用户的使用体检,比如苹果公司是较早使用刷脸业务的,苹果的刷脸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失误率;二是只要数据被采集、上网,就可能存在被破译和盗取的风险。
也就是说人脸数据被盗无法再生。
任何一个数据进入到计算机里面以后,都会变成计算机代码,生物特征数据也不例外。一旦这些数据被还原,并被黑客等犯罪分子拿到后,人们唯一的身份数据就丢失了,而且永远没办法更换、再生,因此风险很大。
便利支付的背后是风险。
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一种小额免密免签、带有“闪付”功能的银行卡或可让卡里的钱“闪没”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现象被称为“隔空盗刷”。
面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消费者该如何保证自己的财产和隐私安全?只要上网,网络轨迹都可以被辨识,这是无法避免的时代趋势。作为消费者,要保证自己的信息安全就必须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当收到的短信中有网络链接的,不要轻易点击,否则极易中木马病毒,之后手机就可能被黑客控制;不要随意扫二维码,特别是来路不明的二维码,其中很可能包含病毒或是木马链接,也可能直接被转走钱财;用手机下载 APP时,要看一下其权限设置,只开放需要的权限即可等。
在互联网时代,便捷和安全很难两全,没有一项技术是绝对安全的,技术只是辅助手段,用户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行业要自律,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才能更好地保护好个人财产和隐私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