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财经理论领域里充满了错误的观点

        一个不知道是自诩还是被什么人吹起来的“中国独立房地产研究人士”,叫沈晓杰的,曾经在FT中文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房改的异化和劣变》。批判中国政府的房地产政策,说

        【政治文明建设及政治体制改革缺位,使政府在房改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以民为本”变质到“与民争利”。】

        【政府究竟应该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中起到什么样作用、担任什么样角色,是以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为纲,还是唯GDP和经济增长率是举?今天中国各级政府的选项和现实操作无疑都是后者。】

        他的这个观点,与国内一些从批判中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观点一样,都是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乃至于整个经济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政府的错误乃至与罪过上。

        这其实是违背市场与经济逻辑的观点。如果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因为某种特殊利益关系,要故意忽悠社会。

        第一、今天的房地产形势,不是政府“与民争利”的结果。相反的,当初的住房制度改革行为,才可以在逻辑上这么说。

       当初为什么要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因为经济规律要求决定了,政府没有能力承担全体民众的住房责任。要让人民的住房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就必须将住房分配推向市场。

        通过住房市场化,理顺居民住房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市场化,在经济顺利发展的过程中改善民众的住房条件,同时让民众为改善住房条件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如果从住房制度改革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的角度来分析,住房制度改革行为才是“与民争利”。因为它把原来必须由财政支出解决的问题,变成了要民众自己掏钱解决的问题了。静止地看问题,可不就是在“与民争利”?

        但是事实上,这个行为的结果使中国人民的住房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人民也不会去追究什么“与民争利”的问题。

        第二、房地产泡沫不是政府要人为推动GDP的结果。

        不错,政府确实有意要推动房地产活动,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其实在世界上其他各国都一样。可是房地产能否发展起来,要看市场是否具备必要的有效需求。在同样的政府意愿下,市场环境的不同,房地产的发展情况也会大不一样。

        批判政府的人总是从政府垄断土地、用抬高地价的方法聚集财富两个方面指责政府“与民争利”、推高了房地产泡沫。这是违背市场逻辑的思维表现。

        政府垄断土地,并没有从民众手中掠取财富,只是防止了土地财富被资本过度掠取。

        因为如果政府不垄断土地,土地在没有被资本重新垄断之前,会因为市场上的土地供应出现无序竞争状态,而产生大幅度贬值。资本家们就可以趁机低价从民众手中收购土地资源,形成资本对土地的垄断。

        恰好是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抬高了土地价值,才遏制了资本垄断土地的行为。

        因此,以政府垄断土地的现象指责政府“与民争利”,不过是指责政府没有对资本让利,是在替资本利益要求发声,而不是在替民众利益要求说话。

        因为没有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民众手里的土地一定会低价被资本掠取,这有前苏联将国家财产证券化平均分配给人民,结果导致人民与国家共同贫困,而资本寡头大发横财的前车之鉴在。

        这个逻辑就是,资源只有在被垄断的条件下才会有高价值。如果每个人手中都有的资源,其价值一定会偏低。

        政府垄断了资源,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的财富,会因为政府必须以稳定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用于社会最需要的方面。

        而资本低价从民众手中集中了土地资源以后,获得的财富却绝不会被用于资本利润计划以外的用途。如果本国市场环境不好,资本是会流出国外的。

        记住了,资本利益无国界,政府利益则与社会和谐、国家兴旺、人民幸福不可分割。

        因此,政府对于资源的垄断,只要没有阻碍生产力的进步——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就是以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为条件的——就不是坏事。不存在“与民争利”的逻辑与事实;只有对于资本利益的适当限制。

       第三、说政府用高地价推动了房价的泡沫,更是颠倒了市场逻辑。

        理由很简单:价格是有效需求的表现。不具备有效需求的条件,资源的成本是不可能形成价格的。没有人们对于房产的需求,房价就涨不起来;房价涨不起来,土地价格也就涨不起来。如果成本可以推高资源价格,世界上就不会有企业破产这回事了。

        同样的道理,政府也没有能力违背市场规律要求,人为用房地产推动GDP增长。土地财政现象产生于市场对房地产的有效需求;而不是房地产经济产生于土地财政行为。如果房价涨不起来,土地价格自然涨不起来;土地财政就不可持续。政府财政能力不足,就没有能力用财政手段推动GDP。

        举个例子,玉门市今天房价极为低迷。按照政府推高房价的逻辑,玉门市政府为什么不通过把房价推高?是玉门市的人傻,还是抨击政府推高房价的人在胡说?这个问题很容易判断!

        第四、房地产泡沫也不是货币宽松政策的结果,相反,经济状况才是货币宽松政策的原因。

        今天世界上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是日本。日本央行凭借其购买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已跻身日经225指数约90%成份股的前10大股东之列。也就是说,日本央行在不惜以经济国有化为代价推动货币宽松政策。

        可是日本与欧洲的央行尽管在以空前的力度进行直接印钞,他们的通缩依然没有明显好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市场环境不好。

        而中国央行仅仅是适度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让本来就是商业银行的货币得以解冻一部分,就避免了日本与欧洲各国那样的严重通缩现象。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市场环境比较好。

        同样的,在同一个货币环境下,有的行业发展比较好,有的行业继续处于萎缩中;有的行业有了过热的现象,比如人们眼中的房地产。

        同样是房地产,在同样的货币环境下,有的城市体现出疯狂的现象;有的城市只是有些过热;有的城市——估计是大部分城市——依然处于偏冷的状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很明显是因为市场环境不同,有效需求不一样,导致了房地产的表现不一样。与国家的货币政策没有关系。相反,国家的货币政策是根据市场的经济发展要求制定的。

        中国央行适度放松了货币政策,与日本、欧洲央行的直接、大规模、持续多年的印钞相比,政策的宽松程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可是中国市场上的货币却会增长极快。

        这也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环境导致的。因为中国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依然相对充分——与日本欧洲相比较而言,于是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快速,体现为信用增长快。与之相伴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速较快。

        今天的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与过去的高速度相比已经大幅度减缓,却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即使在经济很好时期,也想要而得不到的。与此同时,民众收入也依然在以较快的速度增加着。这说明中国政府的经济货币政策总体上是适应了市场规律要求的。

        中国的一些财经评论人士,不从中国这样的积极现象出发,分析政府政策的合理性,却只从西方理论教条出发,专挑每个国家都会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从恶的动机推理,指责中国政府的所谓错误与罪过,如果不是因为无知,其用意何在就值得人们深思了。

        下面再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简单批判:

         一、以为货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是国家与富人对于穷人的掠夺,并导致经济泡沫化。

        一国货币对内贬值而对外升值,在经济增长环境里是常态。

        经济发展情况好,必然以市场有效需求扩大为前提。人们对市场前景看好,为了争取获得更多利润,必然会积极地放弃货币,去购买资产,导致市场上货币稀缺性降低,而资产稀缺性增加。于是资产价格上涨、货币价值降低,于是表现为货币对内贬值。

        在各国经济竞争的环境下,只有经济竞争力强的国家可以获得较多的国际市场,外贸经济活动中出口大于进口,也就是外贸顺差,商品流出而货币流入,于是该国本币在国内增加,而在国际市场上趋于减少,形成对外升值现象。

        至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导致贫富相对差距的扩大,是市场规律使然——市场规律就是让有能力适应市场要求的少部分人越来越富裕,大多数人越来越相对贫穷。

        如果经济发展不好,穷人会更穷,而且会陷入绝对贫穷。发达国家的阶段性贫富差距缩小,是以政府财政支出为条件的。当生产力进步长期停滞以后,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依然会重新继续。

        二、以为财富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财富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相反,财富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财富是价值的特殊形态。是市场环境下价值分配不均,引起人们对于价值拥有量增大的追求的结果。假如有效资源能够被平均分配,人和人之间拥有的资源都同样多,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于价值拥有量增大的追求,也就不会有财富概念。

        市场交易的结果,导致了资源控制权的分配不均,本来应该随着生产力进步而降低的资源价值,因为资源垄断者拒绝降价,不能随生产力进步的幅度同步下降,导致了市场价值的增加,也就是经济规模的扩大。

        比如市场上本来有100元钱,100个苹果,这100个苹果价值就是100元,也就是每个苹果价值1元钱。当市场上有了200个苹果,仍然只有100元钱,就应该是每个苹果只值5毛钱了。

        可是因为苹果垄断者为了财富目的,不肯这样降价出售,于是每个苹果价值就会高于5毛钱。按照200个苹果计算的市场价值总量就会超过100元,这就是经济增长了。

        至于说市场上只有100元钱,怎么会出现超过100元钱的经济规模的现象,这个问题这里不说了。

        对于这个举例还可以反向分析,结果就是经济的萎缩。以前我在别的博客中分析过,这里也不多说了。

        原始社会里人们就没有财富概念。将来资源如果因为生产力进步达到了无限充沛的程度,所有人都不在乎资源拥有量的多少的时候,财富概念也将消失。

        三、以为人类生活的改善是因为财富的积累。

        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不是因为财富的积累,而是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导致资源的充沛。

        财富的积累不过是经济现象。人类生活的改善则是生产力进步满足人类消费需求的表现。

        不过,在经济社会里,财富是消费的权力,没有财富的人,不能实现改善生活的目的。这是与社会再生产规律相矛盾的经济规律。

        原始社会里不存在生产力提高了而人们生活不得改善的现象。只有经济社会里才出现这样的现象。    

        美国的生产力进步导致了美国这次经济的增长;但是增长的结果却不是人民生活的同步改善:

        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的外部代价是一些石油输出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另一方面是美国财富的更加集中于富人手中,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同步改善。

        四、以为国家投资会挤掉私人投资空间,导致财富的消灭。

        国家投资不可能消灭财富。当生产能力过剩的时候,投资会用新的高效资产淘汰旧的低效资产,从而实现生产力进步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所谓生产能力过剩,不过是失去了财富效应的低效资产过多所导致。如果这时候不用建设先进生产力的手段,形成新的高效资产把它们淘汰掉,就是任凭经济在低水平苟延残喘。

        市场规律决定了,这时候如果不能用投资产生新的高效资产代替它们,就会有外国资本用高效资产来淘汰它们。吃亏的是本国民众与资本。

        更加应该看到的是,国家投资就是对于市场放出有效需求,这对于私人资本是求之不得的市场利润空间。

        只有缺乏竞争能力的企业,才会因为国家投资中的同质经济活动感到压迫,这样的企业本身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必然会因为市场有效需求的增加,而获得更大利润空间,实现财富的增长。

        五、以为通缩环境下国家依然不应该增加投资,更是愚蠢的思维。因为投资更是在经济趋冷时对于民间资本的保护。

        当经济趋冷,市场利润空间缩小,民间资本必然退缩不前,资产价格必然下降,也就是民间资本缩水。

        这时候,国家如果不能用投资来支撑起市场有效需求,民间资本的亏损就会严重,民营企业倒闭就会增多。这时候用臀部思考问题也会知道,中国资产价格的降低只会让外国资本捡便宜。

        这时候只有国家投资支撑起了市场的有效需求规模,民营企业才可以有相对良好的生存空间。市场规律决定了,经济趋冷的时候,民间资本不退缩,是会被消灭的。因此,说国家在这时候的投资会挤出私人投资,完全是无稽之谈。

        6、以为国家投资是在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

        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观念:“纳税人”是西方意识形态忽悠民众的错误概念。

        政府与民众、企业一起构成市场主体。政府也是市场主体之一。

        政府的运行资源必须来源于市场的财富分割;也必须向市场推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资源——各种市场规则制度——才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收入;每一个人和企业都在这个市场上享受了政府的服务,因此就应该向政府支付代价。因此大家都是平等的市场关系,政府不应该受到任何歧视。

        而实际上,企业是可以无国界的,尤其是企业所赖以存在的资本,是会随时离开既有市场的;每一个个人在理论上也是可以离开既有的市场的。唯独政府不能。

        因此,在这三方市场主体中,政府的地位其实最弱。它的根本利益所在,决定了必须照顾其他各方的利益要求;而其他各方尤其是资本家们,是不会自愿顾及政府的利益的。

        国家投资的来源确实是税收。由于国家投资的目的不在于利润,而在于履行经济与社会义务,因此国家投资的微观效益必然偏低。这也是凯恩斯政策最终不得不破产的原因。也是凯恩斯会说“将来我们都会死去”的原因。

        就像一个人终于要死,但不能不在没死之前饿了就吃饭、病了就看病一样,国家投资最终拯救不了经济,却不能眼看着经济现在就死掉。

        因为经济会死掉,社会再生产却不会死。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手段在于生产力进步。经济不过是实现生产力进步的阶段性环境,并不是永恒的。

        七、把今天的中国与发达国家面临的困境做同样分析,以为西方国家的困境必然会成为中国经济的现实。

        这些人不明白生产力与经济的关系。中国现在仍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中后期,中国的政府投资活动仍然有着跨越式科技进步、与积极布局先进生产力这两个作用。

        跨越式科技进步,就是用市场资本不愿意付出的高成本,提前于经济现阶段要求,引进与研发先进科技;积极布局先进生产力,则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含量更高的生产力投资,在横、纵两方面推广与提升中国生产力水平。

        这样的投资在目前是会增加中国经济附加值,从而增加中国的财政收入的。因此目前还不需要考虑因为这样的投资导致财政负担加重的问题。至于错误的投资导致失败,不应该在这里讨论,因为民营资本投资失败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八、说到民营投资失败,人们会说了,民营投资失败负责的是他们自己;国家投资失败,损失的是全体公民。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国家投资失败,不过是国家把资源向社会传输后,没有获得回报而已。就像把财政的钱直接发给了公民,形式不同罢了。只要民营企业具有充分的竞争力,就可以利用国家投放的资源形成新的财富与资本

        只不过国家投资失败,会导致国家财政能力的削弱——这应该是自由经济理论者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会减弱国家对于市场的调控能力,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投资确实也应该尽可能避免失败。

        民营资本投资失败,才会导致社会资本的减少、经济增长的降低,最终也会是全体国民受损失。当然个别民营资本投资的失败,其实与国家投资的失败一样,不过是把自己的资源无偿输送给了市场,未必会导致经济增长不好。

        更需要纠正的一个观念就是,财政的钱不是对公民剥夺得来的,而是政府履行维护市场职责应该获得的财富份额。

        动脑筋想想,如果没有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当经济趋冷时没有政府投资撑起民营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市场有效需求,中国的民营经济经济有可能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增长,其今日规模达到了7万多亿美元,即使不计算其他经济成分的规模,单单中国民营经济总量,就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规模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