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便士世界里的月亮——读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

《新闻的骚动》 作者阿兰·德波顿,这本书解析了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不管是媒体从业人员还是对新闻行业感兴趣的人,都能从这本书的观点中得到许多启示。

500

“新闻让我们得以认识生活中没有机会认识的人,并且通过时间推移,通过新闻中的报道和评论,对自己所生活的国家形成特定印象。”

诚然,我们对外部的认知与判断其实是源于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 。媒体是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繁杂信息的筛选者。新闻媒体“根据自己内定的轻重缓急,不断在我们的脑海中刻画全新的世界”,这时新闻就已经带有主观性与引导性。

媒体选择把话筒递给谁,摄影机对准谁时,已经夹杂着主观的判断。对于有担当、责任意识、坚守职业操守的新闻人来说,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坏事,但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掌控逐渐丧失,人人成为媒介信息的制作者,真真假假的信息,资本的背后操纵、被引导的话题...新闻专业主义的丧失以及毫无底线的迎合受众使新闻慢慢失去了它的权威与门槛。

500

新闻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只是简单地事实的呈现吗?书中提到“新闻不只是警察局或税务机关的左膀右臂,还是一个流亡政府,负责调研国民生活的各项议题,并着眼于抛出建设性方案。”

新闻应是社会的监督者,吹哨者,改革的推行者...“面对无数可供报道的素材,新闻机构拣选的事件,应该响应国家最迫切的需求”,这就真的需要每个新闻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肩负起自己的担当。

另外书中提出的新闻替代了人们的思考的观点也给我们一些启迪。“新闻媒体含蓄地表示,如今,读者不必对重要事务自行组织复杂而睿智的观点,而是可以将此任务放心地交给新闻从业人员,读者的脑袋可以舍弃自己的见识、探问和沉思,全然委身于《费加罗报》及其他报纸精心炮制的结论。”

转化情景,将报纸换为如今的观点类、鸡汤类公众号、营销号,微博大v等等,发现说的不无道理。铺天盖地的新闻、碎片化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人们很难停下来真正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但人们内心又渴望着高级、充满智识的言论。

于是有人便替你去思考,人们只需要花上几分钟浏览便能得到遍地的真理名言。用烂了的”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金句,“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人间不值得”等等总能时不时被拿出来遛一遛。

“有了报纸,一个人在缺乏想象力、缺乏创造力、头脑平庸的同时,也可能拥有许多见闻。现代白痴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过去只有天才才知晓的事务,但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其白痴的本质--而人类在过去的时代无需烦恼这种令人沮丧的组合。”

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联系实际却又十分真实。有些人用一些不用思考得到的适用性结论在某些新闻下肆意评论,根本不管前因后果,是否恰当;今天从某地方看到的哲理名言,明天便去装自己深沉又有内涵。学习、听取他人看法没有错,可当大力宣扬的只有一种观点时、当大家都发表同样的看法时,也需引起我们的警惕与重视。

 新闻的力量、媒体人的责任,不是短短千字就能阐明;新闻理想也犹如“六便士世界里的月亮”,美好而又稀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