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世界上有两种需求
世界上有两种需求:
一个是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消费需求;
另一个是经济意义上的有效需求。
【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消费需求】指的是与购买能力无关的人类消费需要。
它是资源稀缺性的表现、资源价值的所在;是人类从事社会再生产活动的指向——因为某种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消费需要存在稀缺性,所以人们会生产它。
【经济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指的是市场上有购买力的需要。
它是财富属性的表现、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指向——因为某种资源在市场上可以卖出想要的价格,实现人们的财富目的,人们才对这种资源进行生产与供给。与最终的消费没有必然关系。
之所以会出现被人们称之为“产能过剩”的经济现象,是因为对于生产者能够接受的销售价格,出现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不足现象,导致了产品销售困难。
也就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市场上的一部分产能生产与供应的产品,无法通过在获得必须的价值补偿水平的价格上销售出去,从而使一部分产能失去了财富效应。
必须明白的是,这不是因为产能超过了社会的消费需求,而是因为在财富结构的约束下——一部分人因为没有财富这个在经济社会里的消费权力,想消费而不能,而导致市场上有购买力的消费能力——也就是“有效需求”——不够。
对于这样的现象,不应该称之为“产能过剩”,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无效资产”。
这里存在的问题,不是产品生产能力超过了人类消费的需要,而是因为市场上有购买力的消费能力不足,使得一部分生产性资产没有了财富效应。
在经济活动中,把失去了财富效应的资产称之为“无效资产”,是不会有疑议的。所以我认为,世界上没有“过剩产能”,只有“无效资产”。
无效资产的形成,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经济是人们为追求财富而进行的竞争活动。谁的资源配置合理、高效,谁就能获得财富。反之,就会失去财富。
由于是人们之间的竞争,每个竞争者都会只从自己的财富计划出发,进行资源配置,而不管市场的总体供求关系,因此被认为有财富效应的领域、市场,很快就会被过多的供应充满,所谓的“产能过剩”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上面说过了,【之所以会出现被人们称之为“产能过剩”的经济现象,是因为对于生产者能够接受的销售价格,出现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不足,导致的产品销售困难】,那么:
1、如果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会降低,生产者可以接受更低的销售价格进行销售,于是市场对于产品的有效需求会增加;
2、如果消费者手中的钱更多了,对于现行价格的产品的市场有效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所谓的“产能过剩”现象,就会消失或者得到缓解。
也就是说,要解决被称为“产能过剩”的无效资产现象,不应该用人为削减产能这样的措施来缓解市场竞争,而应该用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手段,通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社会财富,来解决问题。
而促进生产力进步,只能以运用先进科技为条件的生产力投资来实现。
因此,淘汰被称为“过剩产能”的无效资产,只能是通过对于先进生产力的投资,用高效的资源配置形态,通过市场竞争淘汰掉低效的资源配置形态,才是正确的经济行为。
如果用减少、乃至于停止对于先进生产力的投资,来缓解所谓的“产能过剩”现象,结果必然会导致全社会低效乃至于无效资产的苟延残喘,直到被外部资本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高效产能所淘汰。
这就是我一直反对用减少投资来缓解所谓“产能过剩”现象的原因。
有人会说了,本来就是产能过剩了,你继续增加产能投资,不是会导致产能过剩更加严重吗?人们的这个认识存在两个误区:
1、以为自己减少投资就可以避免产能过剩;
2、以为投资者不会从财富要求出发进行投资行为。
这两个认识上的误区,都是违背经济原理的。
前面说过了,经济就是人们之间为追求财富而进行的竞争行为。在市场竞争中,谁减少了自己的产能,既有的市场空间必然会被别人的产能所占领。于是减少产能的一方就在竞争中让出了财富空间。
即使是在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行业领域,也是如此——谁在亏损中支撑不住而倒下了,都会给其他竞争者以生存下去的空间,直到大多数人倒下,市场被少数坚持了下来的人垄断,于是成为财富竞争中的胜利者。
也就是说,中国如果自己减少产能,结果必然会给外国的产能提供生存的空间。结果是自己减少了在市场上坚持到竞争获胜时的机会。
当然,如果预计生产力水平不能提高,会因为得不到必要的价值补偿而最终不能坚持下去。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应该放弃产能。但是要放弃的是无效产能——我这里称之为“无效资产”,而不是笼统地,不分有没有财富效应的去产能。
在放弃低效产能的同时,必须用对于先进生产力的投资,建设起高效产能,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从此退出市场竞争。
任何投资者的目的都是追求财富。没有谁会明知道投资形成的资产不会给自己带来财富,而硬要投资的。
虽然投资免不了会有无效资产产生的现象,但是如果因此就不允许投资,无异于因噎废食。结果只能是避免了“投资失误”的同时,也没有了生产力进步,只好成为先进国家的经济附庸。
人要问了,既然你也主张淘汰掉无效资产,这与人们对于“产能过剩”现象主张的去产能的要求是一致的,又何必强调“产能过剩”与“无效资产”的区别?
原因很简单,“产能过剩”概念在逻辑上抹杀了有效资产与与无效资产之间的差别。
用“无效资产”概念替代“过剩产能”概念,在甄别具体的产能项目是否该被淘汰的时候,明确了资产的财富效应标准,逻辑上不会把高效资产当做去产能的对象。
而“过剩产能”概念,在逻辑上却允许人们把高效企业的产能视为“过剩产能”,当做去产能的对象。很显然,用“无效资产”概念替代“产能过剩”概念,对于指导经济活动可以起到准确而有效的作用。
人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是:人类社会进步需要的是资源丰富。资源丰富需要的是社会再生产的发展。经济不过是在一定社会阶段,发展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因此,在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消费需求,与经济意义上的有效需求之间,不要被经济与财富的现象迷了眼,忘记了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世人都误以为经济是创造财富的活动。同时,又把经济社会特有的财富与人类所需要的资源给混淆了。也就是把经济与社会再生产混淆了。于是产生了大量的错误观念:
把经济当做了人类永恒的活动形态;
然后把资本家赚钱当做了财富的创造行为。
又因为把资源与财富混淆了,就以为依靠资源生存的人类,是在靠财富得以生存。于是形成资本家养活人类的观念。
其实人类生存靠的是资源。人类对于资源的生产就是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才是人类永恒的活动。
经济不过是在社会再生产活动基础上产生的财富竞争行为。竞争的规律决定了,获胜的只能是少数人,于是财富就必然的被少数人所垄断
财富是经济社会里人们对于资源的控制权。
谁的资源控制权大,谁就有更多的资源支配能力。谁的资源控制权小,他的资源支配能力就越小。也就是说,经济活动的结果,就是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在原始社会里,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那时候因为生产出来的资源只够勉强维持社会成员生存需求,如果不公平分配资源,会导致一些成员死亡,从而导致社会成员减少。当与外部社会争夺生存条件的时候,成员较少的部落当然会处于不利境地,从而被消灭或者被吞并。
但是到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一些有能力的人就要求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一些的资源分配。不满足这个要求,他们就不愿意多生产资源。
而为了让社会资源拥有量更多一些,以增强与外部社会竞争的能力,人们必须用表面上公平的资源交易行为,让有能力的人获得更多的资源。
当人们都开始为了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资源,而进行生产与交易活动之后,社会再生产就表现为经济活动了。
社会再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进行的活动;
经济是为了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资源控制权而进行的活动。
人类生活需要的是资源的丰富,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符合人类伦理要求的行为。
在资源不够充沛的环境下,人们必须有财富激励机制,才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提高生产能力,是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
也就是说,人类在一定阶段下的不公平现象,是人类社会进步必须适应的客观规律要求。
这个分析证明了,经济是给人类带来不公平现象的必需行为。
社会再生产伴随人类生活相始终。
经济是人类在生产力进步的推动下,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社会再生产的一种形式。
经济的必要性在于人们之间的财富差别会导致竞争性推动生产力进步,从而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最终还得退出人类历史舞台。
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这个目的也成为计划经济思想的出发点。 但是经济的目的却是为了追求财富。也就是说,它虽然是社会再生产的一种形式,却有着与一般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目的。
人类之所以要进行社会再生产活动,就是因为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资源存在稀缺性。也就是说,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稀缺性,是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与市场、经济没有关系。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稀缺性,只以人类的消费需要为背景,与市场与经济活动中的购买能力没关系。
比如说,世界上还有人在挨饿,就证明食品存在稀缺性——有人需要食品而得不到,不就是稀缺性吗?
至于这些人挨饿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食品,而是因为没有钱买食品,那是市场与经济的问题。这就是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稀缺性的表现。
可是在经济意义上,尽管世界上还有人在挨饿,食品的稀缺性却可能不存在了。
因为市场上对于食品的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导致了食品的销售不出去,出现了食品生产过剩现象。生产过剩就是稀缺性丧失的表现。于是尽管有人在挨饿,在经济意义上,食品已经不存在稀缺性了。
经济意义上的稀缺性,是相对于市场的有效需求来说的。
挨饿的人是因为没有购买力,没办法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虽然在社会再生产的意义上,是食品稀缺性存在的表现,但是在经济意义上,这种没有购买力的需求,被当作了“无效需求”,不构成经济意义上的稀缺性的内容。
因为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是要满足人类的需求;而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财富。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稀缺性,直接就是对应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需要的,人与资源的关系;经济意义上的稀缺性,只是对应于市场有效需求的,资源交易者与资源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稀缺性,体现的是资源的价值。人们根据资源的价值指向,进行社会再生产活动;
而经济意义上的稀缺性,体现的是资源的财富属性。市场交易者根据的是市场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当然是以价格为表现的——指向,进行市场交易活动。
明白了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稀缺性,与经济意义上的稀缺性之间的区别,人们就可以明白,价值与财富之间的区别了。
没有价值就不会有财富属性。但是有价值的资源未必具备财富属性。
价值是财富的基础;而财富,则是被经济活动的目的扭曲了的,价值的表现。很明显,有一部分价值内容——相对于不具有购买力的人的稀缺性——是没有被包含在财富内容里面的。
现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分析,当然只能从经济意义上的稀缺性进行研究与计划,否则经济活动者会破产。
但是经济理论工作者们,尤其是力图从经济理论分析中总结出伦理、政治领域的真理的人们,是不应该无视这两种稀缺性的差别的。
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稀缺性的要求,是人类伦理的方向;
而经济意义上的稀缺性的要求,则是人类在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充分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的阶段里,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而·“出清理论”就是在无视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资源稀缺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错误经济理论。
在网上搜到,关于“出清”概念的解释:【经济学术语。 当价格确实能使需求等于供给,以至于任何人可以在那个价格上买到他所要买的东西,或者卖掉他所要卖的东西,这时,市场就是出清的】。
这里的要害在于“价格”:价格就是资源的价值。价值就是资源的稀缺性。我如果用阳光空气这些资源,要与你的任何有稀缺性的资源交易,都是不可能的。进一步,我能够与你交换的资源的价值,如果低于市场认定的你的资源的价值,你也不会愿意的。假如着市场只有你我双方,就存在需要“出清”的现象了。
也就是上面举例分析的,世界上还有人在挨饿,粮食生产却存在“出清”的必要了。因为“出清”的依据是市场上有效需求的不足;而社会再生产的规律要求是,用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的手段,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记住,不仅仅是市场上有购买力的需求。
所以说,“出清理论”违背了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同时也违背了社会的伦理要求——让所有人都能够消费得起需要消费的资源,当然是社会的伦理要求,不顾这个要求,只根据市场购买力的条件决定资源的生产规模,当然违背了社会伦理。
人们要问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资源供给规模过大,会导致企业经济活动得不到必要的价值补偿,于是资本会损失,企业会破产,经济发展会趋于停滞、乃至于倒退。于是社会再生产也会停滞、乃至于倒退啊。不要求“出清”,该怎么办呢?
应该做的不是从宏观角度要求对“过剩产能”进行“出清”,而是应该从微观角度要求每一个企业用生产力进步的手段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用尽可能低成本基础上的低价,对社会进行资源供给。至于做不到这样的企业,让市场规律将它淘汰出局就好。
这样,既不违背社会再生产的规律与社会伦理,也不违背市场与经济规律。
相反的,用“出清理论”指导经济活动,会导致市场资源稀缺性越来越高:
因为“出清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资本的必要利润空间。而资本的利润,会导致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于是相对于总体有限的资本利润空间,参与对有效需求竞争的资本规模不断增大,竞争的结果必然是资源成本的上升或者产品价格的较低;
同时利润增长必然以民众收入比重降低为代价,于是社会的边际消费率不断降低,导致市场有效需求趋于萎缩,于是市场的“出清”要求会不断出现,结果是经济规模的趋于萎缩。循环恶化的结果,是经济的崩溃。
事实上,主张“出清”的人们就是不懂市场逻辑的计划经济思维者——主张按某个比例要求实现平衡,救市计划经济思维的表现。而计划经济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里,是必然不会成功的。 因为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一方的“出清”,会导致另一方的“出不清”。我们以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来举例分析:
如果中国“出清”了,中国的国内资源价格就会相对上扬——这已经在近年来煤炭钢材的价格波动中被证明了。国内资源价格上扬的结果会导致两个:
1、出口减少,于是中国的外汇收入减少,中国的经济增长放慢,购买美国产品的能力降低,就会导致美国市场上出现新的“过剩产能”,需要进一步“出清”,也就是如今的美国市场还得继续“出清”;
2、国内资源价格上扬会导致国内产品成本的提高,出口资源价格上升,美国从中国进口成本上升,进而导致美国经济成本上升,结果也会是美国经济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降低,于是无效资产也就是“过剩产能”增加,需要继续“出清”。
所以,美国的经济之所以会“出清”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经济没有“出清”。
有人会说,如果中国经济“出清”的结果是美国经济的不能“出清”,那么对于中国加快追赶美国的进度不是很有利吗?
问题在于“出清”并不是好事。所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眼睁睁看着市场“出清”的。每次大型危机到来,美国政府救援大企业都动作不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次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都对三大汽车厂家提供巨额财政援助;这次金融危机更是多次注资大型企业。
随后的连续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是用购买市场资产的手段发行货币,尽量刺激市场有效需求,要防止因“过剩产能”导致企业破产现象的蔓延。
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并没有实行“出清”政策,而是力图防止“出清”现象的蔓延。不过因为市场“出清”的力度大于政府的调节能力,“出清”的程度比中国要大一些。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比中国低很多。并且伴随的是美国民众收入水平长时期没有回到危机前。这是好事吗?
如果中国政府任凭市场“出清”现象的蔓延,结果是世界经济的加剧萎缩,民众收入进一步减少,市场有效需求必然进一步萎缩,“过剩产能”现象会表现得更严重——要知道“过剩产能”是相对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必然现象,于是就需要进一步“出清”,恶性循环的结果,只能是市场的崩溃。那么中国经济也会越来越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