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庭和外朝的权利之争—看皇帝的权利大小有感

一提到中国封建王朝。大家都会认为。皇帝能出口成宪。皇帝一言九鼎。而实际上中国大部分传统的皇帝的权力都要受到外朝的制约。真正能达到随心所欲的也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和明太祖少数几个皇帝。
这里内庭的含义是皇帝和他自己的班底。通俗的讲是皇宫内部的人。外朝是指整个政府的部门。而中国的整个政治治理的结构就是皇帝一直想拿到全部的权力。但是当皇帝不是足够强的时候。外朝就把权力握在自己的手里。
理论上分析。中国皇帝的权力来源是天道。就是有道明君,无道昏君。而在孟子的理论中,如果你是有道的明君,人民会信服你。否则如果皇帝是无道昏君会亲戚叛之,大家就会推翻你。而在中国传统上,天道的解释权在文人手里。如果文人认为你是昏君,那么你的皇位就做不安稳。因此,在传统上,就有大臣要指正皇帝的过错。如海瑞等。以及过去评书里面有,正真的大臣当朝骂昏君等。
实际历史的过程,权力也是在内庭和外朝之间相互转换。在秦始皇的时期,权力掌握在皇帝的手里,丞相相对的权力比较小。因此,可以出口成宪。到了汉朝初期,丞相的权力相对出现了扩展。出现了萧规曹随成语中。当皇帝对丞相的领导出现疑问的时候,都不能直接向丞相质疑,需要找他的儿子来问。也就是内庭的权力被外朝压制住了。
到了汉武帝,他通过自己掌握內庭的羽林郎,向外部要权。提拔武将卫青,霍去病。文臣司马相如等来削弱制度对他的制约。这样人都不是按照正常的政治逻辑进行提拔的。所以司马迁说他们是幸臣。在制度上,他不是通过传统的丞相来领导外朝,而是通过原来他的秘书—中书令来对外面的发号施令。这样他把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内庭的秘书。中书令到了隋唐时期变成了外朝的编制。转手有压制住皇帝的权力。
于是在唐朝中后期,皇帝又通过皇宫内部的枢密使来控制军队。但是到了宋朝,枢密使又变成了外朝的一个编制。宋朝的皇帝到没有想压制外朝。
到了明朝,明太祖嫌弃外朝权力太大,废除了丞相,改为自己直接领导外朝。设置内阁协助自己领导朝廷,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但是到了明朝的后期。最过分的是张居正,已经有内阁首辅,变成了不是相,而是摄的地步乐。也就是原来用来管控朝廷的皇帝的秘书。再次变成了外朝的领导。又压制住了皇帝的权力。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皇帝又发现了内阁不好控制了。于是他又创新了军机处。把军机处作为自己的一个秘书机构协助自己处理军国大事。
而慈禧和八大辅命大臣之间的争斗又是一个内庭和外朝的争斗。只是内庭胜利了。所以到整个封建王朝灭亡的时候。军机处还没有发展到压制住内庭的权力。按照历史的经验,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军机处会压制住内庭。历史再一次轮回。
结论,因此用西方的专制和民主无法解释中国传统的政府的权力。实际上中国王朝的权力大部分掌握內朝廷里面。皇帝大部分时间都无法安装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也就做不到专权。中国的专权是中央的专权。而不是皇帝的专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