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街可见樊胜美,人间难得苏明玉

500

500

看了《都挺好》,小杨惊讶地发现,苏明玉的经历她竟然也曾有过。

小杨没有苏明玉那么聪明,但也曾努力想要考取艺术类大学,最终被家人以“女孩子还是安稳为好”为由拒绝。她从未抱怨过,安然接受,但看过苏明玉以后,她才恍然大误,原来原生家庭也曾伤害过她。

500

有不少人都会在《都挺好》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你无数次大骂苏大强作精,苏明哲伪善,苏明成啃老,嘴上说着谁这么倒霉摊上这么个亲人。但其实我们生长就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每天都在享着别人眼里的福,受着自己命里的苦。

《都挺好》从名字到剧情都在用讽刺的方式传达着中国原生家庭的痛。都挺好吗?给外人看的时候,确实都挺好。明哲明成明玉三个人各有各的成就。面对自己的那帮老哥们的时候,苏大强也许真的觉得一切都挺好。

但这一切都挺好吗?


01

每个人都会离开原生家庭

但心理上我们却从未离开过

“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瑞典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这样说道。

从童年开始,原生家庭的烙印就深深刻在每个人身上。比如每个人家庭都有自己的规则和秩序,有的家庭反对愤怒,要求所有人回到家都要抖掉在外面受的伤,都必须微笑着面对家人;有的家庭要求公开,无论大事小事都需开诚布公,吵架动手也可以接受。

“小时候挨打是家常便饭,皮带抽起来都不算最疼的”小杨在与我聊天时十分轻松的说着自己小时候挨揍的历史。没有兄弟姐妹的她虽没有遭受过重男轻女的待遇,但她却告诉我“听说刚出生时发现不是儿子,我爸差点把我从医院二楼扔下去。”

500

可能她不会意识到自己也算是一个受过虐待的孩子,但在中国家庭中,有多少孩子都在童年时期被父母设定的种种生活模式所影响,无论是被溺爱,被呵护还是被虐待,这种模式都会对孩子的情感极具破坏性。

《都挺好》里苏明成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小时候备受母亲呵护,一周不见都要做一桌子菜,动辄就给几千块的零花钱,导致苏明成对金钱的感念变得模糊。他始终这样评价妹妹苏明玉“不就有两个臭钱吗”,一方面因为他厌恶苏明玉的一切,另一方面,在从小不缺钱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从未觉得苏明玉有钱是一件多么厉害的事。

500

这种金钱观念最终导致他拿走了老婆朱丽向苏明玉借的二十万给父亲买房子的钱拿去投资,还理直气壮地不打算换。当朱丽看清苏明成是个“还未断奶的孩子”时,“好丈夫”苏明成终于向妻子大打出手。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家庭最强大的情感纽带,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其实很多父母自己也是孩子,他们的教育方式只能从自己的长辈那里继承。当他们开始跌跌撞撞地学着做一个父亲、母亲时,总喜欢打着爱的名义,以自己的方式爱子女,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最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最关键的: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被诠释。”《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黛博拉·坦纳这样说道。

活的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这几乎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许多艰难着从原生家庭中逃离的人都会暗暗对自己说“不要变成像我爸(我妈)那样的人”,但讽刺的是,我们越是想要脱离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就会会陷入泥潭之中。在相安无事的时候,我们刻意地朝着和父母相反的方向奔跑前进,但情急之下,我们又会做出和父母一模一样的事。

500

幼年时我们会尝试着用父母的思维逻辑去理解成长,久而久之,潜意识中就会将模仿父母的部分演化成我们自己的性格特征、思维模式的一部分。

苏明哲一直努力学习,他对妹妹说咱们这样的人只能用知识改变命运,他认为自己在选择,但原生家庭给他的烙印还是让他在母亲去世后选择回国,“担起长子的重任”,而失去了工作。苏明成不学无术,却因为讨好母亲得到偏爱,一路顺顺利利买房子买车子,还取了个漂亮的老婆,他认为自己在选择,但实际上一直再走母亲为他铺好的路。苏明玉早早与家庭隔断联系,靠自己打拼,她以为自己在做选择,但当她歇斯底里地要将苏明成送进监狱时,苏大强却笑着对她说道“你和你妈太像了”。

500

一位心理咨询师将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比作风筝,即便你离放风筝的人已经很远很远了,那条看不清却存在的线依然牵制着我们的方向。不论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的心灵和身体中,都残留了父母的痕迹。


02

我多想像苏明玉一样

绝不和原生家庭和解

2018年一部《娘道》将“男孩是宝,女孩是草”的糟粕思想表达到极致,女主一辈子都在“我要为少爷生儿子”的伟大愿望里徘徊。

500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是一个被重男轻女思想荼毒的经典角色。“作为一个30岁的女人,没有一分钱存款,哥哥结婚的房子首付是我出的,还贷也是我,连生孩子的钱都是我出的”道出无尽辛酸。

500

当小杨提到重男轻女时,她表示非常困惑,在重男轻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女性已经是受害者,为什么那么多母亲还要作为同谋伤害自己的女儿?

一位心理学家提到,重男轻女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创伤”的代际传递。在中国的一部分地区,不少像樊胜美的母亲一样的妇女,她们从小到大被身边人灌输男性比女性更宝贵、女性的价值仅仅在于“生儿子”的思想,这是她们面临的集体创伤。生下女儿后,她们又可能会面临废人创伤:受到家人的白眼或是周围人的冷嘲热讽。

她们一方面承受着重男轻女思想带来的创伤,一方面又会前赴后继地成为其同谋。无论女儿再优秀都不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母亲的情感早已被她们不幸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所占据,她们对于女儿没有了爱的能力,而对儿子所谓的“爱”也掺杂了自私自利的目的。她们的痛苦无路输出,只能将这种压抑的情绪和创伤输出给自己的女儿。

樊胜美因为内心渴望母亲的关爱,不断地满足母亲偏爱弟弟的要求,只会让母亲和自己在这创伤的代际传递中越陷越深。

《都挺好》33集中,苏大强终于道出了苏母厌弃苏明玉的真正原因:苏母本想离开这个家,与老相好去上海追求更好的生活,可偏偏这个时候有了苏明玉,上海没去成,还因超生被处分,因此她开始恨苏明玉和苏大强。

500

然而满街可见樊胜美,人间难得苏明玉。

不是所有被不公平对待的女性都有这么戏剧化的原因,大部分都是被像樊胜美妈妈那样最简单的重男轻女思想荼毒。也不是每个被不公平对待的女性都能勇敢地像苏明玉一样,喊出“我从此与苏家再无瓜葛”。大部分也只能像樊胜美一样,被父母无止境的欲望所剥削。

500

在任何关系里,只有平等的权力,才能带来融洽的相处模式。但是大多数父母都普遍有很强烈的控制欲,视子女为自己的所有物。樊胜美和苏明玉的父母都有这个特点,他们不尊重子女作为个体的权力,认为家庭养育了她,就必须带着感激,永远去服从家庭。

这种不公平的关系,一定会造成子女的反抗和愤怒,以及父母的压力和恐慌。正如朵拉陈在《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中所说的“家庭权力过渡的最终目的,是让父母和成年子女回到各自的家庭角色中,拥有彼此应该拥有的权力,承担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

苏明玉是个勇敢的人,她不愿与带给她伤害的原生家庭和解。当一个一个说客劝她放过苏明成时,她清楚的明白,那些劝说自己继续和原生家庭相处下去的“好心人”,不会替代她去承担与家人相处时的痛苦和挫折,也不会替代她过充满压力、恐惧甚至危险的生活。

500

而“樊胜美们”却恰恰相反,她们把自己重新推进了危险和痛苦的环境中,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迎合世俗的眼光。

500

要想变成苏明玉何其困难,家庭的纽带会一直拴着我们,没有人能平静地接受做一只断线的风筝。


03

直面原生家庭创伤

这一步相当有意义

中国从来不缺家长里短的电视剧,家庭几乎是所有电视剧都具备的因素。婆媳吵架有,分家产有,子女教育有,一家老小各谈各的恋爱也有。但似乎都逃不过主旋律下的和和美美。

早年的家庭剧要么夹杂着国仇家恨,看起来回肠荡气,如《大宅门》,《闯关东》,《四世同堂》;要么映射着时代变迁,看起来热血澎湃,如《父母爱情》、《金婚》、《情满四合院》。近年来,家庭剧却开始偏向狗血,为了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什么都能抛弃。

500500

对比之下,《都挺好》可谓离经叛道。它撕开了传统家庭电视剧那种脸谱化面具,把血淋淋的现实展现出来。重男轻女,家人反目,剧中用极端的手法呈现了一个被原生家庭层层剥削压榨的苏明玉,她的生活好似千疮百孔,你觉得戏剧化,但真实生活中正在挣扎的人们远没有她那么幸运。

从《欢乐颂》开始,“家庭”这个概念开始回归实际生活,不再脱离现实。剧中人物语言不再深情款款,而变得口语化生活化。剧情也开始更让看客有共鸣,知乎网友评价看完《都挺好》的感受是“惨然一笑”,因为它来的太晚了,晚到很多的伤害已经形成,很多人的半辈子已经过去了,如果它能早来20年30年,很多人也许会比现在幸福太多。

《欢乐颂》通过樊胜美赤裸裸面对“重男轻女”这件事,《都挺好》比它更进一步,它向所有看客展示了家庭对子女的影响,那些伤害往往在多年以后,才会显露出密密麻麻的疤痕。

点开豆瓣,《都挺好》热度最高的短评是一条不要大团圆结局的呼吁。

500

市场上有很多大团圆式家庭剧,但观众真的需要这样的电视剧吗?通过《欢乐颂》和《都挺好》引起的对原生家庭审视热潮似乎告诉我们,这种正能量没错,但它早已无法填补我们对家庭的渴望。

500

家庭不该被草率地下定义,它不必一定是和睦的或温情的,现实生活中负担着种种压力的家庭才是社会的主流,家庭不光有幸福和美满,还有怨恨和委屈。就像《都挺好》的编剧王三毛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原生家庭的创伤看上去无法逃避,你也许一辈子都要与它战斗下去。敢讲中国人的真正生活,敢直面原生家庭之痛,这一步相当有意义。

(END)

 

作者 / 卡拉羊 

责编 / 金宇

副主编 / 金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