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里分大小,真是一笔糊涂账

最近施佬处于一个对于当代武器有点不知道说点啥的疑惑阶段,看到新闻啥的还能胡诌点有的没的,看不到的话就疑惑了,所以要是大家有啥想了解的欢迎在微信公号里直接留言,只要不是055啊国产空母这种施佬已经说无可说的东西,尽量咱们都来讲一讲。

500

前阵子有人找施佬聊了一波火炮舰艇时代的东西,施佬顺便就胡诌一波好了。现在这个年头,都不大好意思说自己是喜欢看点二战海军了,弄不好就会有少年来向你安利舰娘。施佬对于舰娘什么的东西本来也没有恶意,毕竟少年喜欢少女本来也很正常,少女打扮成军舰还是步枪的样子本来也都无所谓。至于搜索引擎找巡洋战舰里猛然蹦出台湾地区领导人什么的……姑且就不要计较了。

500

▲ 大家喜欢就好……

其实说起二战时期的各种舰艇,“条约”这个东西是完全不可能逃过的。毕竟一个《华盛顿海军条约》一个《伦敦海军条约》,把世界上当时的几个海军大国基本都囊括了进来,而且一杆子捅到底,从航空母舰到驱逐舰全部管住,一个也没有放过。从1922年到1937年,长达15年的时间里签约国的海军装备都受此限制,直接在舰艇装备发展历史上给生造出一个“条约时代”,导致条约前、条约中和条约后的舰艇按照时间年份而不是技术发展出现了“骤变”。

500

▲ 这种被条约束缚的情况几乎成了二战中多数战列舰的通病

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传统上被称为巡洋舰的舰种。作为和战列舰历史差不多悠久的东西,巡洋舰也是一个追溯上去在帆船时代就能找到爹的舰种。进入蒸汽时代后,战列舰这个舰种很快在铁甲舰到前无畏舰到无畏舰的发展序列中找到了自己的核心指标也就是火炮和装甲,向着重炮铁乌龟的方向走。

500

▲ 更大的火炮,更厚的装甲,加上凑合的航速,整个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战列舰都是如此

但是同时代的巡洋舰就比较迷,结果就是在漫长的蒸汽时代里,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战列舰以外的几乎所有的作战舰都可以被算到巡洋舰的门下,而有关其分类的标准也就处于一个相当混乱的状态。单纯的技术标准这时候就没法说明白巡洋舰的发展和分类,往往要跟上时间线才能稍微明白一点。

500

▲ 这个问题在蒸汽船时代尤为突出

我们现在经常用防护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来区分1880年到1910年前后的各种巡洋舰,主要的区别点在于有没有水线装甲带,这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但在此之前的蒸汽战舰时代,因为多数舰艇的分级还是延续了帆船时代“数炮门”的规矩,因此巡洋舰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火炮数量,而为了体现巡洋舰的技术进步,诸如“铁肋木壳”、“铁肋铁壳”、“钢肋铁壳”、“钢肋钢壳”之类的词汇也成了一种分类,但是这些分类又和装甲与否无关,当时不少有水线装甲带的蒸汽铁甲舰因为火炮数量少被归类为巡洋舰,而相对应的则是所谓的无防护巡洋舰……

500

▲ 钢肋钢壳巡洋舰和铁肋木壳装甲巡洋舰谁更厉害?很难说

而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虽然在分类上比较明确,但这种技术分别同样对判别其战斗力的帮助有限。虽然一些简单粗暴的军事科普会把防护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用后来的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的概念联系起来,但其实当时既存在“王冠”级这样排水量过万吨的防护巡洋舰,也有诸如CNT装甲巡洋舰这样排水量5000吨左右的小船,因此这两个概念并没有那么绝对。

500

▲ 类似的情况包括甲午战争时期防护巡洋舰中大杀四方的“吉野”

至于进入1910年后,各国哪怕新建的几千吨小巡洋舰上都要设置个几十毫米舷侧装甲带,纯粹的防护巡洋舰基本上已经被淘汰,而这时候所谓的轻巡洋舰的概念,实际上是“轻型装甲巡洋舰”的简称。而同一时期的那些正儿八经的装甲巡洋舰,与他们的区别并非结构上的,而是在吨位、火力和防护水平上的多寡差异;而装甲巡洋舰与同时代的前无畏舰相比,则更像是在同等造船能力下侧重点不同的选择——当时的装甲巡洋舰在吨位与造价上和战列舰差不多,只是通过同步弱化了装甲和火力,以狭长舰艇和增加功率来换取航速的增加。

500

▲ 19世纪最后10年那些万吨装甲巡洋舰的价格和战列舰已经相差无几

当然在这种轻巡洋舰问世前几年,随着战列巡洋舰这种彻底压倒装甲巡洋舰的东西的出现,传统的装甲巡洋舰概念也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而在条约出现后,战列巡洋舰因为会挤占战列舰的份额也迅速预冷,传统的大型化巡洋舰概念就暂时消失了。至于后来出现的重巡洋舰,则可以被看做是传统轻巡洋舰在条约限制下“顶格发展”的“命题作文”:既然规定的重巡洋舰排水量最多1万吨,火炮最大口径是8英寸,那么一个在万吨限制下能够装备足够多8寸炮的设计毫无疑问就是理想设计,甚至到后来,连轻巡洋舰也开始往“顶格”方向发展,出现了各国的万吨轻巡。至于装甲……轻巡洋舰的装甲一贯是有多少算多少。

500

▲ 正是因为重巡和轻巡在条约后除了主炮口径外基本没有区别,后来才会有“换炮”这样的骚操作

如果没有条约的巡洋舰会如何发展,条约结束后几大海军强国的发展脉络也许还不能全面解答,因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条约时代建立起来的各种产品线和技术路径深刻地影响着此后的设计和装备,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条约后的巡洋舰(主要是英美)虽然在吨位和防护等性能上都得到加强,但整体架构仍然是使用6寸炮的轻巡洋舰和8寸炮的重巡洋舰。

500

▲ 巴尔的摩级的排水量涨了大几千吨,主炮火力基本没变

仅有的几个例外,一个是美国建造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另外则是日本、苏联以及德国计划建造或者开始建造但没有竣工的各种大型巡洋舰方案和概念。不过这些方案与上一次“装甲巡洋舰”还存在时所面临的情况并不相同。由于技术的发展,快速战列舰已经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美好的概念”成为现实,而大型的巡洋舰项目虽然在火力和装甲上都比战列舰要弱化,但在航速上却无法像当年一样取得优势。

500

▲ “阿拉斯加”应该是巡洋舰大型化发展正常逻辑下的结果

如此一来,这种所谓的大型巡洋舰实际上就变成和“敦刻尔克”级或者“沙恩霍斯特”一样的小型快速战列舰,而除非是面对袖珍战列舰这样特定的对手,否则这种概念没有任何优势。但话又说回来,快速战列舰在同样场合下的优势更大,所以“大型化巡洋舰”的道路,也就因此彻底失去了可行性。

500

▲ 这也正是“沙恩霍斯特”级身世说不清楚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从轻巡洋舰的概念上衍生出来的条约巡洋舰即使进过了条约之后,依然在导弹化以后作为舰队的支柱力量经历了整个冷战。而在冷战之中,原本吨位有限、造价有限的驱逐舰越造越大、也越来越复杂,最终在冷战末期,当驱逐舰和巡洋舰共享几乎一样的舰体设计的时候,连这一支巡洋舰余脉是否还有存在必要的疑问也随之而来。当我们在争论055是驱逐舰还是巡洋舰的时候,这已经早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成为了了解海军历史的人们的一种情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