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不爱结婚了?
新浪微博的榜单中,“2018年结婚率创新低”的话题占据了第一名,阅读量超过2.1亿人次。这则消息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中说——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千分之七点二,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比如2018年上海、浙江结婚率只有千分之四点四、千分之 五点九,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结婚率也偏低。
结婚率低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缺钱,担心结婚之后陷入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养老育小的生活琐碎;一个是缺感情,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和小圈子,难以遇上对的人,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这些担心又因为得到了现实中已婚同事朋友的案例支撑而强化,所以人们害怕结婚,因为害怕离婚,害怕背叛,小三,情人!到底是谁坏了这风气!?
现代人为什么不爱结婚了,这个原因嘛,古人似乎早就预料到了。
最早关于结婚年龄的史料中,《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越王勾践,为雪耻卧薪尝胆,实行“十年而生聚,十年而教训”的国策,“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国语·越语上》)。
西晋政策放宽,不再追究父母责任,而是由官方兜底解决大龄青年婚姻,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晋书·武帝纪》)。
唐朝自然是盛世气象,不仅承诺兜底解决,较之西晋还增加了礼仪的规定。
宋朝,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十五岁而娶,女子十三岁而嫁。
明朝时,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
清朝沿袭明朝,《钦定大清通礼》规定,“男年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服,皆可行。”
民国时期,男未满十八岁,女未满十六岁,禁止结婚。
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的计划政策!
南宋进士袁采写的《世范》中记载:“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大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论目前,悔必在后。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若早议婚姻,事无变易固为甚善。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或所议之婿荡浪不肖,或所议之女狼戾不检。从其前约则难保家,背其前约则为薄义。而争讼由之而兴,可不戒哉?”
虽然议论是从早婚需谨慎的角度来说,但是目前城市中青年男女挂在口后的“巨婴”一说,反映的是对择偶对象心理年龄幼稚的担忧,两者的谨慎是相通的。
古人着眼“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今人也是愿意从长计议希望能寻得一份忠诚度高、安全感强的婚姻。
“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这种对早婚者收入不稳定、家庭条件不固定的担忧,何尝不与现代人担忧婚后生活质量下降很合拍?
对于普通大众的我们,你没有一份能够先养活自己的工作,又有什么资格谈结婚呢?靠父母吗?
“从其前约则难保家,背其前约则为薄义。而争讼由之而兴,可不戒哉?”在古人看来,如果贸然早婚,一旦不幸则会导致“争讼由之而兴”。联系到今天,我国的离婚率已经连续16年上升,其中的原因也是大部分被古人言中。
当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整体的结婚率低体现的是现代人对高质量生活的执着追求,但其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则应当引起人们的思考!
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 以后的人们结婚的有,离婚的更多,因为频繁的更换伴侣,和不同的人睡觉!
现在试问男人女人们,你能够忍受自己的爱人和别人上床吗?如果能,那就请你宣扬这种观念,因为你是一个没有人伦道德的禽兽,如果不能,那说明你还正常!
两个人走在一起,和自己结婚的最好是认定的终身伴侣,否则等待你的是真的坟墓!
婚姻管理局提醒您,结婚需谨慎!真爱价更高,欺骗和背叛,自己两行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