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和以色列:海上边界划定意将东地中海天然气出口至欧洲

500

阿拉伯地区组

作者:凯马尔·赛义德 (黎)

翻译:李鑫品

制图:李子烨

编辑:李志豪

排版:陆颖璇

联系微信:middleeastoasis

黎巴嫩和以色列达成划分南部海上边界的协议。两国政府宣布接受美国调解方代表人阿莫斯·霍赫斯坦(Amos Hochstein)提交的书面提案,在历经两年的调解后,三方一致将协议提案称为“历史性成就”。

500

● 黎巴嫩时任总统奥恩(左)于2022年10月11日在贝鲁特从黎副总理埃利亚斯·布·萨博(Elias Bou Saab)手中接过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海上边界协议的最终草案 来源:AP Photo

黎巴嫩总统府宣布,“协议的最终版本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因为它满足了黎巴嫩的要求”,并“维护了黎对其自然财富的权利”。2022年10月12日,以色列政治和安全事务部长委员会(内阁)批准了该协议的最终版本。该协议于2022年10月27日在罗斯哈尼卡拉(位于以色列和黎巴嫩边界的加利利地区)签署,美国调解方代表人阿莫斯·霍赫斯坦出席协议签署会议。

边界划分争议由来已久

黎巴嫩和以色列在海上边界划分问题上的争议可以追溯到2007年,时年黎巴嫩与塞浦路斯签署了专属经济区划界协议。此后,黎巴嫩单方面划定了与以色列的海上边界,并于2010年向联合国提交划界方案,但以色列方面对此不予接受,并声称存在争议的850平方公里范围均属于其领海。2011年,以色列请求美国介入调解其与黎巴嫩的领海划界谈判并期望达成协议,以避免在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该决议于2006年以黎冲突结束后发布,其中涉及与以色列海洋及陆地边界有关的问题)设立的黎以联合军事委员会框架下讨论该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以色列不认为联合国能够在解决其边界争议上发挥任何作用。在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非直接谈判中,以色列准备将争议海域的55%交给黎巴嫩以换取剩余的45%,但没有得到黎方的答复。

500

● 黎以商定的海上边界 来源:AFP

海上边界的划定对以色列来说具有经济意义。以色列于20年前便开始在地中海地区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鉴于其在绘制潜在气藏图方面所进行的巨额投资,以色列能源消耗也愈发依赖于从其油田开采的天然气。天然气业已成为以色列在能源消耗方面近三分之二的生产来源。不可置否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该举措也可能会对以色列和黎巴嫩北方阵线抵抗力量之间的紧张局势产生影响。

500

● 以色列对地中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  来源:Google

边界划分协议对黎以双方有什么好处?

根据协议草案,该协议赋予了黎巴嫩对位于争议海域的卡纳气田(Qana Gas Field)的控制权,但是也赋予了以色列在卡纳气田约为17%的未来收益。与此同时,以色列实际控制着争议海域南部的卡里什气田(Karish Gas Field),该气田靠近塔玛尔气田(Tamar Gas Field)和利维坦气田(Leviathan Gas Field)。

500

● 来源:MEES

对于以色列而言,卡纳气田的天然气储量目前估值约为80亿美元,这可以为黎巴嫩带来每年1亿至2亿美元的收入。对于以色列而言,该协议意味着与以色列签约的Energean公司可以立即在卡里什气田开始工作,而不受到黎巴嫩抵抗力量的袭击。以色列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从天然气开采中获利。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划分界线

在黎巴嫩和以色列双方宣布就美国提案达成谅解协议的同时,两国的内部和外部领域都面临着许多未知的因素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

1.黎巴嫩经济危机。黎巴嫩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其原因错综复杂且各方矛盾叠加。国家经济彻底破产,急需资金周转,其国内生产总值在2021年缩水了10.5%。据世界银行称,这使其成为世界上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预计黎巴嫩将在2022年面临通货膨胀率高企的局面,这引发了民众对于政府管理不善和腐败的广泛抗议。鉴于严峻的经济形势,许多人将希望寄托在潜藏的海底财富上,黎巴嫩领导人也希望同意缔结谅解协议以便在经济危机中拯救国家。

500

● 黎巴嫩通货膨胀率(至2022年4月) 来源:Blominvest Bank

500

● 标语:黎巴嫩银行抢劫了所有的储户  来源:Middleeasteye

2.黎巴嫩和以色列双方的政治决算。内部政治决算在黎巴嫩、以色列和美国调解方三方致力于紧急达成协议,结束两国海上边界划分争端上发挥了作用。

(1)黎巴嫩方面:在经济危机伴随着政治危机的背景下,新政府的组建事宜已搁置数月,并有可能使黎巴嫩进入总统职位空缺的新阶段,只有选举一位新总统接替米歇尔·奥恩总统(其任期将于2022年10月底结束)的职位方可解决该问题。这种僵局阻碍了国家采取措施限制黎巴嫩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恶化。因此,黎巴嫩的所有政治力量,不论是反对派还是执政党,都将从海上划界协议中受益。

(2)以色列方面:特拉维夫处于政治混乱状态。以总理亚伊尔·拉皮德(Yair Lapid)为首的看守内阁与本杰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为首的反对派阵营之间的政治动荡和内部纷争不断,而2022年11月1日举行的议会选举将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各方都致力于将海上边界划定问题引入关于下一届以色列政府未来的竞选辩论中,并通过利用这一谅解协议来赢得选民。

500

● 以色列总理亚尔·拉皮德(左),以色列前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右)  来源:NPR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敦促争议双方缔结协议还是美国加入调解,协议最终的签署不仅取决于黎巴嫩和以色列的内部政治决算,同样取决于黎总统职位空缺将会对未来数月划界协议签署产生的影响,以及以色列眼下提前进行的选举。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该协议签署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500

● 黎巴嫩和以色列争议海域说明图  来源:Google

1号线(الخط 1):以色列向联合国提交的分界线

23号线(الخط 23):黎巴嫩向联合国提交的分界线

29号线(الخط 29):此分界线由黎巴嫩在考虑到23号线不准确之后提出,其覆盖了更大的面积

霍夫线(خط هوف):美国前外交官弗雷德里克·霍夫于2011年黎以双方谈判时提出以化解争端

3.长期以来的海上紧张局势: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的海上争端是双方悬而未决的诸多问题之一,尤其是自2009年在东地中海地区发现天然气以来。这些发现及其后续活动引发了该地区各国的竞争,并且加大了天然气勘探力度以获得最大可能的收益。因此两国争端再起,在意识形态和历史权益问题的基础上,海上边界划分争端也在持续撕裂两国关系。此外,双方提供的谈判地图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更改。自2011年以来,黎巴嫩正式要求从“23号线”线开始划定海上边界,并保证黎赢得额外的约860立方公里的领海,后来黎政府通过将边界线向南移至“29号线”,重新收回了相当于1430平方公里的额外面积,但其并未坚持这一要求。

500

● 来源:Al Monitor

500

● 黎以海上争端 来源:DW

两个争议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并不只体现在边界上。本次双方海上边界划分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两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占领和侵略行为更加强烈的反响。该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如果双方达成和解,东地中海地区的天然气便可供应到欧洲,因而以色列能够将其天然气(根据以色列能源部的数据,其出口量约为3400亿立方米)出口到欧洲大陆等急需天然气的消费者手中,并成功对接EastMed管道项目。

500

● 东地中海地区天然气输送至欧洲的路线 来源:EURACTIV

解决海上边界争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是由俄乌战争导致的全球能源体系紧急转型问题以及当前围绕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替代品输送线路的国际争端,尤其是天然气。欧洲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促使人们重新考虑替代线路,并寻找更稳定、花费更少的未来供应,东地中海地区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将在俄乌危机后开始构建的全球新能源体系中得到提高。鉴于东地中海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欧洲,地中海地区的黎巴嫩和以色列气田,尤其是卡里什气田,是弥补欧洲天然气供应不足的解决方案之一。如此一来,俄罗斯手中紧握的王牌(即能源牌)便难以施展。此举使美国为达成该协议所做的努力以及为加快谈判步伐而向各方施加压力的行为看起来“顺理成章”。

美国急需收益。与海上划界协议宣布相伴的是美国在中东获益的需求。中期选举临近,美国与沙特的关系可谓磕磕绊绊,尽管美国总统参加了沙特吉达峰会,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2022年10月上旬仍决定将石油日产量减产200万桶。这一决定激怒了美国多个政治团体,其纷纷指责沙特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以提高美国选民的燃料成本为诱因影响选情,并帮助俄罗斯获得收入,阻碍西方因俄乌冲突而对其实施制裁的影响。因此,黎以双方天然气协议的成功是美国在该地区战略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防止爆发地区冲突以避免美国如意算盘落空和俄乌冲突因地区争端而热度降低等情况的出现,同时避免在该地区因其影响力降低而导致竞争者取而代之的情况出现。

500

● 拜登参加沙特吉达峰会 来源:Le Monde

对于参与协议草案谈判的各方,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本次划分海上界线不仅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也是参与各方在国家关系上质的飞跃。饱尝严峻经济风暴之苦的黎巴嫩急需一根救命稻草,而这也促成了黎以双方达成海上边界划分的协议草案。在来自外部势力的一再保证和暗示下,黎巴嫩的经济危机、电力供应紧张局面、财政赤字和安全局势都有望趋于和缓。

(1)根据协议草案内容,新协议给予黎巴嫩在争议地区中部的卡纳气田的控制权,但需向以方支付部分开采天然气所得收益。

(2)协议条款招致黎以双方内部各派的批评。在黎巴嫩,各派政治力量认为黎政府在罗斯哈尼卡拉湾边界点问题上做出了让步,并放弃了从罗斯哈尼卡拉湾陆上界点开始向海内延伸的“29号线”,该线穿过卡里什气田,放弃该线则意味着卡里什气田将成为以色列的囊中之物。黎巴嫩接受“23 号线”但有一些保留条件,即要求进行开采作业的公司向以色列支付部分预计从“23号线”以南获得的天然气收益。

(3)此外,根据协议分给黎巴嫩的油田中天然气储备是否丰富的问题仍有待勘探,且黎巴嫩天然气商业化开采所需时日不在少数,后续物流运输也需要不少时间,而以色列从卡里什气田的泵油作业在三方正式宣布划界协议草案签署之前便已开始。

2.以色列的收益超过黎巴嫩的收益。通过这项协议,以色列确保了双方在经济利益问题上的和平与稳定,并准备进入产油国市场,其油田将在实际启动后成为获准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来源之一。事实上,Energean能源公司于2022年10月初就宣布开始在卡里什气田的海上浮动钻井平台上作业。

土耳其也是毋庸置疑的受益者

该协议的另一个受益者土耳其。拥有东地中海地区最具战略意义的地位,土耳其的特殊地位使其有能力在当前和未来的任何一场有关欧洲能源未来的谈判中占据上风。俄乌战争改变了局势,但是土耳其的能源管道仍然存在,只是天然气来源有所不同,这将是EastMed管道项目输送天然气到欧洲的首选方案,而昂贵的替代方案是以色列和土耳其恢复双边关系的最有力的原因之一。土耳其认为以埃及和以色列为首的七国参与建立的“东地中海天然气”论坛是一个充满敌意的联盟,旨在将土耳其排除在能源版图之外。但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扭转了这一局面,国家间为了自身的能源利益建立起新的联盟使彼此之间的敌对和友好看起来愈发令人玩味。

500

● EastMed管道项目输送天然气到欧洲的路线  来源:Greek Reporter

总体而言,黎巴嫩能源部门遭遇的灾难性局面是促使贝鲁特寻求解决该国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际层面,美国和欧洲的目光转向东地中海地区的能源,由于俄乌战争,欧洲冬季能源危机已迫在眉睫。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黎巴嫩立场的突然转变是要求以29号线(包括卡里什气田)为基础划定与以色列的海上边界,并根据23号线(其中不包括卡里什气田,只要求占据整个卡纳气田)接受划界协议,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外部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政府为解决黎巴嫩能源危机所采取的举措。

是谁从这一历史性协议中受益?

随着黎以双方在美国调解方代表人阿莫斯·霍赫斯坦主持下的非直接谈判落下帷幕,除了黎巴嫩将在预期内商业化开采天然气,许多人都想知道各方在本协议中都有何收获。总的来说,该协议对各方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与黎巴嫩方面相关的观点有很多,其中包括:

• 海上边界划分争端的结束使黎巴嫩得以开始勘探天然气,届时如果勘探情况理想将极大缓解黎巴嫩当前能源和电力短缺的情况。

• 据研究表明,卡纳气田的天然气储量约为卡里什气田的3倍,据估计,在20年内可能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价值约为2500亿美元(前提是在勘探完成天然气储量后卡纳气田的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 损失部分领海(约5公里/仅指浮标),原因在于浮标边界从以色列一侧设置。

• 黎巴嫩商业开采天然气所需时间不少于7年。

该协议为以色列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其中包括:

• 卡里什气田将由以色列方面完全控制,预计该气田的天然气储量超过1.5万亿立方英尺。

• 开发卡里什气田将提高以色列的天然气生产和出口能力,以色列大约40%的天然气产量都用于出口。事实上,Energean能源公司于10月9日便宣布开始在卡里什气田的海上生产平台进行作业,其中包含天然气回流测试。

• 该协议支持以色列将天然气供应量提高到俄罗斯向欧洲出口量的10%左右。

• 以色列的卡里什气田将在黎巴嫩卡纳气田开采之前便获取收益,卡里什气田未来的生产收入可以用来维护其在地中海水域的经济利益。

• 与黎巴嫩达成的历史性协议将保护以色列的安全利益并满足其在地中海地区的国防需求。

美方致力于通过该协议实现多重目标,其中包括:

• 美国希望增加对西欧的天然气供应,从而加速欧盟成员国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 美国政府在该地区达成的政治协议会在黎以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平静”的局面,这将在黎巴嫩抵抗力量不再如同以往那般重要上有所体现。在美国看来,现如今的局面没有必要继续在该地区大打“以色列牌”,黎以关系的改善,能够削弱伊朗对黎巴嫩的影响,从而使美国继续维持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在地区层面该协议致力于确保天然气供应并在东地中海地区天然气问题上建立稳定局面。如果黎巴嫩和以色列双方能够成功进行至协议签署的最后一步(此协议不仅需要正式签署,更需要双方长期遵守),那么将有助于建立一个面向欧洲大陆的区域天然气运输体系,所有的东地中海地区国家都将参与其中,尤其是埃及,因为其在天然气工业方面拥有庞大的基础设施。天然气可以经由埃及的液化设施进行处理,并从那里通过液化天然气载运船到达欧洲港口。

综上所述,黎以协议是两国就海上争端达成的重要解决方案,但该协议并没有结束基于占领及其历史背景的冲突,而是为东地中海黎凡特盆地沿岸的能源勘探开辟了道路,并从根源缓解两国近期的紧张局势。无论谁是该协议的最大受益者,该协议都将在地中海地区建立稳定的局面。随着全球对于天然气需求的上升及其价格上涨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的影响下,黎巴嫩希望任何海上发现都有助于减轻经济滑坡造成的影响。然而,在宣布其海上边界和专属经济区十多年后,黎巴嫩今天仍未完成天然气实际储量的勘探。如今黎巴嫩急需吸引能源公司并从潜在的有待勘测的天然气储备中受益。最后,事态发展至此,也表明地中海地区将迎来一个“重新洗牌”的新阶段,这可能会为该地区开辟一个更为积极的新局面。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