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第四针疫苗注射场变成新冠感染场
伴随着病毒在各地快速扩散,可减少重症、死亡的第四针新冠疫苗注射(或吞气式)活动,马上就要在各地展开了。这是鼓励大家都去注射的。虽然这不是基于最新的新冠变异体研发的疫苗,但仍然值得绝大多数未被新冠病毒感染过的人,近期向疫苗注射场聚集。
而在注射疫苗时,为了防止少数个体出现较严重的副反应,以前,人们在注射后,往往还得在疫苗注射场等候观察半个小时。在当前各地都有疫情,许多人都尽量不出门的情况下,疫苗注射场将成为近期人们较长时间聚集的最大人员聚集地。基于许多人不必做核酸检测,再加上新冠病毒在各地快速扩散,在理论上,疫苗注射场肯定会混进一些新冠病毒携带者。结合一些医院中许多穿着防护服,戴着K95口罩的医护人员也被奥密克戎感染的情况,少数混进疫苗注射场的新冠病毒携带者,肯定会感染许多人。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认为,“现在,核酸点成了最容易被感染的环境之一。”而相较于核酸点,人们在疫苗注射场滞留的时间更长。若仍然按以往的方式注射疫苗,则可以想像的是,它将比核酸点更利于新冠病毒扩散。
核酸采样的过程比较简单。许多核酸采样点,被设置于室外。在核酸采样时发生的大部分感染,并非由于同处于一个密闭空间。在理论上,这种室外的核酸采样,只要在排队时,大家都戴好口罩,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那就不会被感染。然而,在以往的现实中,要让大家都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不容易。许多人往往忽视保持安全距离,紧跟着前者向前靠。有些人不仅不遵从纪律,而且还要对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大喊大叫。这导致了一些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不敢管,不愿管,进而形成了近似于无人维持秩序的状态。正因为许多人没有自觉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所以,核酸点才“成了最容易被感染的环境之一”。
那我们究竟能否确保核酸采样安全呢?
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得建立一套促使人们自觉保持安全距离的具体机制。个人建议,应在采样现场安装摄像头,并接入政府内部网络,用于监督排队采样者的纪律以及现场维持秩序者的工作;对未保持政府规定的安全间距者,处以1到10元左右的小额罚款(对累犯的罚款加倍,以相关法律规定的最高行政罚款数额为上限);若在未保持安全间距者之中,出现了核酸阳性者,则密接者也必须集中隔离;并且,若未保持规定间距者阳性了,则被其接近的人的隔离费用及其经济损失,将由阳性者负担;若未保持规定间距者接近了阳性感染者,则其隔离费用自负。在这样的措施下,敢违反规定者必然会大幅减少。维持核酸采样队伍秩序的工作,就会很轻松。
基于上海疫情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个人建议,在核酸采样时,大家除了好戴口罩之外,非共同居住者之间至少应保持2米间距(共同居住者不受此限);除采样的医护之外,其他人与被采样时的脱口罩者之间,至少保持3米间距(共同居住者不受此限);对于高龄人员,除了与其共同生活者之外,其他人可以近距离守护,在其出现明显跌倒迹象之前,要尽量避免与其直接接触。在核酸点,人员之间唯一的共同接触物,可能是供大家采样时坐的凳子。大家可以不坐,或者在下坐之前先在凳面盖一张塑料薄膜,以避免接触前几位可能留下的病毒。如此操作,在理论上,核酸点就应当不容易发生感染。
如果我们以前能够确保核酸采样安全,那么,即使实行混管采样,那也只需进一步迅速找出其中真正的阳性者并予以隔离即可,完全不必把涉混阳管的核酸阴性者也全部拉走集中隔离。最多只需要求阳性感染者的前后两位核酸阴性者居家隔离观察数日即可。这样的措施,既可以减少政府用于隔离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可避免造成“在混阳管中的核酸阴性者”的生活干扰,集中隔离之惊恐,以及对防疫的反感。
如何避免疫苗注射场发生感染呢?
鉴于疫苗注射与核酸采样需要排队、需要就坐等共同点,上述用于维持核酸采样秩序的奖惩机制可直接搬过来用,并要求大家戴好口罩,排队时在非共同居住者之间必须保持2米距离,在入口处为大家提供一张避免身体直接触及凳面病毒的塑料薄膜,并于注射(或吞气)结束后回收于垃圾筒。
与核酸采样相比,疫苗注射程序的主要问题是,在注射疫苗后,还得留置观察半个小时,从而容易因处于同一个密闭空间而发生感染。若在夏天的话,那也许还可以采取排风的方式解决,而现在正处于冬天,排风的方式会令人受冷。对此,在注射疫苗后,是否可以请大家在室外空旷处观察半个小时,或经注射场医护同意后,选择直接回家或去单位,若遇到不适则立即电话报告,同时配置数组流动医护队待岗,用于救急。
最后,请大家讨论并补充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总之,别让我们的四针疫苗注射场,变成新冠感染场!
源自于个人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