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冷暴力,你们听说过「热暴力」吗?杀伤力也很高——
策划、撰文 / Chris、草芽君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我们观察到一个词语悄悄流行了起来——「热暴力」。顾名思义,与冷暴力的故意漠视、人间消失刚好相反,采用「热暴力」分手的人会24小时不间断地嘘寒问暖,信息轰炸密集地“关心”伴侣,让对方感到“窒息”,从而提出分手。
没错,和冷暴力一样,热暴力也是一种逼迫对方分手的方式。
这种热暴力,你觉得和冷暴力相比,哪个更可怕?
当我和朋友们聊到热暴力这个话题时,有些人表示曾经亲身经历过:出门需要报备、消息必须秒回、手机也要主动上交;这种状态特别让人困惑——一方面自己会觉得难以呼吸而想要分手,另一方面会觉得对方只不过是很在乎自己罢了,为这个原因提分手会有些愧疚。也有朋友说,自己就是这样的,自己只是很在意另一半罢了,难道也算是暴力吗?
今天的文章就来讲讲,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热暴力」?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伴侣或自己有这样的行为,怎么办?
什么是亲密关系
中的「热暴力」?
当代美国心理学大师Rollo May在《爱与意志》中曾写道,一些家庭研究认为,“爱”不过是家庭中更强势的成员,借以控制其他成员的一个名义——“爱是暴力的面具。”
热暴力这个词,描述的其实就是亲密关系中的这种控制行为。这种控制打着关心和爱的名义,让人在面对它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左右为难。一般而言,亲密关系中「热暴力」有这三类常见的表现:
入侵伴侣的个人边界
在生活中,ta们会不停追问伴侣“在干嘛?”“和谁在一起?”“你想我吗?”,并要求伴侣及时给出满意的回应。如果伴侣没有能够比较及时地回复自己的消息,或者两个人明明在聊天,对方却没有说一声却突然消失,都会激发这类人的焦虑和愤怒。
Ta们不会尊重伴侣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在工作时间要求视频通话、如果判断对方可以回复却没回复,会发怒甚至直接出发去找伴侣。Ta们不理解伴侣享有隐私空间的需求,甚至认为爱就应该让两个人之间毫无边界。
不仅如此,ta们还需要不断确认自己在伴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唯一性,甚至嫉妒伴侣的朋友、家人和同事,因为当伴侣和这些人在一起时,ta们会感到自己被忽视、不再被需要。所以,ta们常常通过看伴侣和他人的聊天记录、检查背包口袋物品等监视行为,来获取安全感。
(愤怒,出现在那些他人侵犯了我们边界的时刻。公众号后台回复“边界”,来看看健康的个人边界是怎么样的。)
对伴侣的过度索取
Ta们在关系中不断地索取,通过伴侣来获得生活的力量、支持和资源。Ta们理想化地认为,伴侣会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然而,这种过度索取只会让伴侣感到疲惫和耗竭。
当没有感受到伴侣给予足够的爱时,ta们会通过指责、抱怨、攻击、伪装成受害者等方式,强势地向伴侣索取更多的爱和关心,比如“你好像没有以前在乎我了”“你最近不理我是不爱我了”“是我让你烦了,是我的错”……
反复确认伴侣的爱意
Ta们依赖于爱的明确表达,来感受伴侣是不是爱自己。比如,ta们总会反复追问“你爱我吗?”,只有伴侣明确地说出“爱”,以及做出明确符合ta们心中“爱”的标准行动时,ta们才认为对方是爱自己的。
然而,大多数时候,即使伴侣明确表示出了爱,也只能短暂地安抚ta们。一段时间后,ta们又会开始担心伴侣抛弃自己,始终依赖伴侣的反馈,来确认关系的安全性,所以ta们会一次次不断地这样确认。
有时候ta们的确认,甚至会上升到跟踪和监视的程度。Ta们擅长于通过互联网的蛛丝马迹来抓住伴侣的“把柄”,在各种历史记录里面寻找伴侣不爱自己的证据。
在亲密关系中,ta们始终存在信任问题,即使一切发展良好,ta们仍会被莫名的恐慌缠绕。
「热暴力」的本质是
“独立”和“融合”的需求失衡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有两种很重要的需求:一是追求与伴侣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结,满足对自身对融合的需求,我们需要在一些时刻、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自己与他人是相互融合的,从而感受到亲密;二是希望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由地行事,满足自身对独立的需求,保有自己的隐私空间和自主性(Kumashiro et al.,2008)。有心理学家认为,没有隐私也就没有尊严。隐私对于人的存在意义重大。
热暴力的产生和持续,本质上是这两种需求之间的冲突。当伴侣双方对“融合”和“独立”的追求存在失衡时,就会形成的一种热暴力的关系模式。
热暴力者自身对融合的需求远大于对独立的需求,ta们愿意放弃自主性来获取关系中的安全感,所以常常表现为依附伴侣,活在被抛弃的恐惧中。
然而,这种高度亲密会让伴侣的独立需求无法得到满足。Ta们本来可以拥有一些自己的生活和决定,然而热暴力者会不断要求和索取,为了维持关系,ta们不得不做很多不自主的事情,这让ta们觉得自己被控制。
热暴力行为最容易出现在焦虑痴迷型的人身上。焦虑痴迷型的人认为自己只有在和对方的亲密连接中才能存在。如果关系破裂,ta们会感到自我破碎,于是ta们很容易向伴侣反复确认爱意、过度索取、入侵边界,也就是成为发起热暴力的那一方。
另一方面,如果ta们的伴侣是回避型,便会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独立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于是会有更多的回避行为来保护个人空间。然而,这些行为会加深对方的不安全感,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要求-退避模式(demand-withdraw pattern)——
一方(要求者)总在批评、不断唠叨、向另一方提出要求,也就是对伴侣「热暴力」;而另一方(退避者)不断逃避正面接触、退避、采取守势,总感受对方在热暴力自己(Caughlin & Vangelisti, 2000)。
“热暴力”的本质,其实是双方「亲密」和「自主」之间的冲突。如果你现在的关系里有“热暴力”的问题,也就说明你和伴侣在“适度依赖”上还有没解决的问题。
适度依赖,即需要双方都能够在「亲密」和「自主」之间找到平衡,既和伴侣保持亲密,同时也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给自我留有空间。长久且健康的爱情,都绕不过适度依赖这一关。
如何应对亲密关系
中的「热暴力」?
我们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谴责在亲密关系中施予“热暴力”的那一方,关系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不是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彼此的相处方式可能出现了问题。
如果你是难以控制地对伴侣施予「热暴力」的一方——
虽然热暴力并不是亲密关系中正确的行为,但也请不要过度自我责怪,此刻你可能更需要好好想想,你的热暴力行为是否可能是被另一半激发出来的。
或许,你的潜意识已经捕捉到了伴侣没有那么喜欢你的信息,没有给你足够的没有安全感,你在不知不觉中做出这些夸张的行为,只是想证明潜意识是错的。
不管事实是如何,通过热暴力的方式,都不能够得到你想要的结果,甚至容易让关系中的矛盾越演越烈。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通过复盘关系事件,承认体验,识别情绪和想法,来觉察自己潜意识的信息。你可以尝试用下面的表格记录(Becker-Phelps, 2014):
事件:对方四个小时没有回复消息;
体验:胸闷、没食欲、频繁看手机、无法做其他事情;
情绪:怀疑、生气、不安、恐惧、难过;
想法:Ta在和别人搞暧昧,没有那么爱我了。
当你能够明确区分事件、体验、情绪和想法时,你就更容易理解自己热暴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你可以尝试通过积极自我对话的方式,和自己的负面想法作战(Tod et al., 2011)。比如,告诉自己“我是值得被喜欢的”“我又没有做什么让ta不高兴的事,ta不会无缘无故不爱我的。”
♥小编推荐:如果不清楚如何在日常训练自己这种积极自我对话的能力,KY精心研发的心理功能手账《Find My Spark告别自卑》,或许能帮助你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在伴侣面前展现更笃定自信的状态。
我们并不鼓励你直接把表格内容拿给对方来沟通,这同样会被对方体验为是热暴力的一种。如果ta根本不能理解你的不安全感,这样做对关系有害无益。我们会建议你保持耐心,不要冲动,在更长的时间里保持记录,可能你会发现这样的事件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多、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
关系是有回弹性和修复力的。关系一时的变差没有那么可怕,它很有可能会自动修复,前提是你没有过度反应反而主动做出了一些不利于关系的举动。
如果你正在承受伴侣的「热暴力」——
首先,你要做的不是忽视或逃避,而是要直接地明确地告诉对方你不喜欢ta的行为。让ta知道这种爱和关心的方式,已经影响你在这段关系里的状态,甚至对你而言是一种控制和暴力。
直接坦诚地告诉对方,实际上表示我们是对伴侣有信心的,相信ta有成长的潜质,相信ta有思考能力和向更好的方向改变的能力。
紧接着,你可以通过直接地让ta感受到你的爱,来安抚ta。耐心地告诉ta,你对ta有足够的信任,愿意陪着ta慢慢改变,一起成长。这样清晰而坚定的承诺,对对方来说非常有力量。
要知道,热暴力行为是在关系里焦虑的具象化体现,而“不喜欢我的行为,但愿意陪我改变”这个信念本身,就足够缓解焦虑了。
其实,和冷暴力一样,热暴力往往只是关系的表象。只有处理关系中核心的症结,才能改变表现。
如果你发现,其实,是你对对方的冷淡、疏远,引起了ta对你热暴力。那么你可能需要思考的是,你或许真的没有那么喜欢ta,心里有分手的打算了,只是你不敢承认。
事实上主动提分手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害怕做“坏人”去伤害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更希望找到让自己看起来理直气壮的理由,在道德上不做坏人。
但也许正是这样的选择,让你们双方进入了“热暴力-冷暴力”的恶性循环。
如果你真的感激对方对你的爱,你应该做的就是在想分手的时候,敢于真诚地面对ta。真诚地告知对方,对不起我已经不再喜欢你,才是最有担当、最善良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