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民工的工资相对是比较高的,后面为什么就下降了呢

【本文来自《要求享受相同的待遇可以,那么请付出同样的成本》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无所谓对错
  • 你对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有什么误解吧?那时候我曾经停薪留职到广州打工,九二年的事,在企业月工资不到300元,可广东东莞一家台湾企业工资就是600元左右,台企的几个陆干和大部分员工都是四川农村出来的,他们的工资都是600元以上,不过劳动量确实是比内地企业高的多。

没误解。

首先,你说的情况是真的。《洪流 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105-111页报道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深圳蛇口凯达玩具厂工作的女工,她们90年代的月工资1000元,加班多时最多可以拿到1700元。如你所说,这样的月工资要比当时的国有企业高得多。

其次,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城镇户籍职工相比,农民工的收入大大下降。卢峰教授的论文《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1979-2010》中,图12比较了这两类职工工资。结果是:大约1995年以前,当城镇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是以城镇职工为就业主体时,外出农民工的月工资要高于(城镇户籍的)正式职工,趋势值最多高出约50%。95年以后,城镇户籍职工大量下岗,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人变成以外来农民工为主。同时,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工资相对下降,本世纪降到我提到的相当于城镇户籍职工55%-60%的水平。

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民工工资相对高,意味着高工资条件下用工方仍然有利润。农民工工资的相对下降,不是用工方无利可图,而是因为有利可图,企业一哄而上,导致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在内卷竞争中暴跌,从而压低了(当时供过于求的)农民工的工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