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伞失败?非也!神舟十四号返回圆满成功,1200平方主伞功不可没

不少航天迷看完神舟十四号返回地球的直播,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神舟十四号没有像之前飞船返回那样切伞呢?从现场画面来看,确实主伞还有伞绳连接在飞船上,那么是神舟十四号切伞失败了吗?

500

先说结论: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切伞并不是必备动作

返回舱从打开降落伞到着陆这个过程被称为“着陆段”,这是飞船距离地面约10公里高度,飞船主伞舱盖开始弹出,依次拉出引导伞、减速伞,然后拉出主伞,此时返回舱下降速度为0.2公里/秒。

500

随后,抛掉防热大底,主伞改为垂直吊挂,这时候可以将多余的推进剂释放掉。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米时,γ高度计会发出返回舱离地面10米信号,到距离地面1-2米时,飞船反推发动机会启动,实现飞船软着落。

500

500

着落后,飞船发出闪光灯、着落搜索应答机以及国际信标系统启动。航天员根据着落点的状况和风速来确定是否需要脱离主伞。

500

如果需要脱离主伞,也就是我们说的“切伞”,则有航天员手动发出脱离主伞的指令,然后等待搜救人员到来就可以了。

其实,切伞与否,取决于航天员在飞船里的判断,并不是着落程序中必备的。

其次,切伞是为了大风拖拽飞船

500

当飞船落地时,主伞逐渐松弛,但是如果遇到大风,就会重新膨胀起来,会拖动飞船移动位置,这对飞船和航天员都十分不利。

500

因此,如果在地面有风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切伞的。不过根据当地的气象预报显示:飞船返回时段着陆场区域无大风、沙暴、雷电等危险天气,天气条件满足飞船返回要求。这是当地气象保障团队在神舟十四号返回前3个月开始就开始整理预测的精准结果。

因此,切不切伞并不影响安全。但是从现场可以看到,飞船还是被拖拽了很短一点距离,这是惯性形成的。相信也是综合了地面条件,航天员做出的判断。

手工切伞,十分考验航天员

根据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回忆,着陆时她能听见火燃烧的呼呼声,透过舷窗能看到外面被火烧的通红的样子。

500

等到飞船落地时,王亚平担任了切伞任务,她做了充足的准备,努力控制着颠飞的身体按下切伞按钮,最终成功着陆,而且是出口朝上稳稳立住,这也是落地的最佳姿态。

500

在返回舱的内壁有很多仪器面板,其中就有“手控脱主伞”的按钮,想象一下:飞船落地还没缓过神,就要去按这个按钮,也确实不容易。

那么为何不设置成自动切伞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为了安全。

500

因为着落点虽然很明确,但是周边地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要使用自动程序实现切伞,就需要加装更多的传感器,在极短的时候判断,不如人工来的直接。

500

一把1200平方的大伞

飞船的大伞是由一种特殊丝绸制作而成,薄如蝉翼,每根伞绳只有2.5毫米粗,却承重300公斤,96根伞绳加上1200平方米的大伞,带着去掉防热大底还有2.9吨的返回舱安全降落,确实功不可没。

科学家们的设计也很巧妙:先开引导伞,返回舱的下降速度可由180米/秒减至80米/秒;再开减速伞,带出主伞,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秒减到40米/秒;主伞全部打开,速度降到15米/秒;剩下的速度就交给反推发动机去处理了。

500

500

不过新一代飞船设计的更为精妙,在底部增加的气囊,落地前充盈起来,那么航天员就更加舒适地降落了。

500

综上,我们现在的飞船设计的较早,安全性能没得说,舒适性还要看下一代飞船。主伞切不不切,取决于航天员判断。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才建立了立体的搜救队,确保落地后即使到达。

500

载人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看的是整体的配合,当我们看到理论落点与实际落点相差无几时,我们再一次验证了多个子系统的严密配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