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粤语中的橘桔之分,仅为个人浅见,供参考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516065”推荐,来自《“橘”和“桔”两个字有什么区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看到有网友说广东是区分橘桔的,我咋眼看也认为是有区分的,但是后边仔细想想,其实我是把容易剥皮的柑橘类水果等同于橘/柑,果皮能吃的小果的柑橘类水果等同于桔,所以才会橘桔不同。
粤语发音中,橘的粤语发音gwat1(音同“骨”)和桔的发音gat1(音同“吉”)更接近,但是橘的声母gw其实不那么好发音,单字还好说,一但组词,金桔(gam1 gat1)就比金橘(gam1 gwat1)更容易发音。
粤语懒音也使得gw这个声母在日常使用中很少出现。一般说粤语的人,听到gwat1这个发音,只会想到“骨”字,而不是水果的“橘”,连带着这个读音在人们心目中是不怎么吉利的。
另外,“桔”“吉”同音(桔梗的桔,粤语读音也是gat1,不是多音字),商家更加喜欢吉利的发音,所以“桔”字渐渐代替了“橘”,水果摊上特指那些果皮能吃的果很小的柑橘类水果,例如脆皮金桔,金弹子等。(“年桔”是特例,好多种柑橘树都能当做年桔卖,有果皮能吃的,也有果皮不能吃的,有大果的,也有小果的,但是因为好意头,全都叫“年桔”。甚至在新春花市上,我见过拿柚子树当“年桔”卖的。)
而“橘”或者“柑”都会被指向为果皮易剥的柑橘类水果,我认为这和柑橘家族的混乱杂交史以及商家的宣传密不可分。例如近年来很火的丑橘,它其实是杂柑;例如蜜橘,它的确是橘,但是它的皮不能吃,所以在粤语中不能看做桔。
也许在人们长年累月的交流沟通中,渐渐地,普通话的“桔jie”因为笔画少,从而多了一个和它本意不相关的芸香属意义“桔ju”,且意义上,桔ju=橘ju。
而粤语中的“橘gwat1”由于懒音,被人们抛弃,被“桔gat1”取代,但是又因为人们的交流沟通,和日渐丰富的水果种类,追随着“柑gam1”,变了模样,卷土重来。但是终究是代表不一样的东西了。
这些语言文字意义上的变化,也印证了汉语的勃勃生机。总比已经死去,所以一成不变,只能用于二名法的拉丁文好多了。
以上不是探讨水果的学名呀,只是说下日常粤语中的橘桔之分,仅为个人浅见,供各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