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和“桔”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东方甄选 卖货的时候科普了下“橘”和“桔”两个字的区别,正好好奇就听了下。

主播说她浅浅的查了一下:“桔”这个字原来念“桔梗”的“jie”,后来橘子的“橘”字,可能因为当地的一些口音或者说古音的发音,像是“吉子”“吉子”“橘子”“橘子”,人们觉得这个东西大吉大利,寓头特别好,所以慢慢的往“吉”字过渡。

但如果真的把“橘子”叫做“吉子”好像有点奇怪,因为它是一个木本植物,就加上了一个木,把桔梗的“桔”这个字儿,借给“橘子”用了,所以慢慢的这两种说法民间都有了,但区别不大。

500

但看评论里,有人说这段科普有问题:橘子和桔子有区别,橘子是能剥皮的,桔子是那种小桔子不用剥皮的。

也有人补充说,广东区分橘子和桔子,桔子的皮是比较薄的,而且比较平滑,橘子皮较厚,表皮凹凹凸凸。

500

今天刷到科普博主@o阿蒙o 写的一段文字,介绍了“橘”和“桔”的区别:

“橘”就是橘子,几千年,中国人把这种水果叫橘子。橘子皮宽松,容易剥皮,其他的就没啥好说的了,冬天最常见的水果之一。“橘”是形声字,其音从“矞”

“桔”这个字出现的比“橘”早,它原本只有一个读音“jie”,例如桔梗,它的本意是又直又长的木头,后来指代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用的工具,桔梗其实也是和本意有关联,桔梗的茎干笔直如“桔”。

在早期的音韵和康熙字典里,桔只有一个读音,但是到了新华字典里又冒出来“ju”这个读音,并明确写着桔是橘字的俗字。这个原因其实是因为近代真正识字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因为方便而把“橘”误写作“桔”,这个用法肯定是错别字,但是让这个错别字堂而皇之的转正是在七十年代的第二批简化字中,把“橘”简化成了“桔”,至此原本桔梗的桔,有了“ju”这个读音,但是二简字没有多久就废止了,但是这个桔的错误用法已经造成了很大的讹误。说白了把橘当作桔的用法,虽然已经形成习惯,但是书面讲“橘子”是不能使用“桔”这个字。

500

@o阿蒙o 补充说:造成橘和桔讹误的是半文盲们觉得橘字难写而写错别字桔,我本来不想说的那么难听,既然有人那这个挑刺,那我就说明白也无妨,不就是半文盲么,现在能认字的半文盲也不少。

关于东方甄选的解释,@o阿蒙o 说:主播说桔字的来源是已经为有方言“橘子”读音为“吉子”,这个读音是不假,但是后面就跟了一个杜撰来的原因,那就是商人最喜欢的“彩头说”,说“吉子”这个叫法寓意好。东方甄选不愧是商人,就喜欢那胡说八道的理由来敷衍顾客,还说今天卖的是“桔子”不是“橘”…这些说法真的毫无来源。下面的回复五花八门,还有自以为挑错的,强行胡说广东区分橘和桔是两种不同的水果。我看水果继“菠萝凤梨”之后又冒出来个“橘桔”,真的胡诹八道各显神通。

@o阿蒙o 还顺便说了柑橘类水果一般怎么命名:

橘子:皮比较松,果肉与皮之间明显分离

柑子:皮与肉之间分离,但皮会紧裹果肉

【这里举个例子,无核蜜橘的皮容易剥,但紧裹果肉,为啥叫橘子?其实无核蜜橘本来的名字叫“温州蜜柑”,南丰蜜橘也很有名,但也叫橘?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没核的“橘子”皮都不好剥,因为它们都是“温州蜜柑”的后代……它们早就不是从前的真橘子了】

橙子:皮与肉不分离

柚子:皮与肉不分离,个头较大,皮厚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