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514期文稿:给05后观众回信:羡慕你的茫然与自由

大家好,2022年11月20日星期日,欢迎收看514期睡前消息。今天的节目,我在征求了当事人意见之后,想公开回复一位初三学生观众和他父亲的来信,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督公你好:我是一名初中毕业班学生的家长,孩子是睡前消息的忠实观众,几乎每期必看。但是孩子妈妈觉得节目中有不少负面报导,担心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想请教督公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初中生适合看睡前消息吗?

督工你先回答一下?

首先,睡前消息是一款为成年观众设计的节目,的确没有特意考虑未成年观众的观感。但既然说到初三的学生是不是适合看,我儿子恰好初三,我毫无疑问会鼓励他看睡前消息,开着满屏弹幕看,而且我从来不觉得哪一期节目不适合他。我儿子的同龄朋友,我至少还知道一个初二的女孩也看睡前消息。

要说初中生看睡前消息有什么好处,这里自我夸耀一下。我认为睡前消息大多数期的文案,是比较优秀的记叙文或者议论文,至少能做到结构明确,逻辑清晰,结合身边的时事新闻举例,不说废话。

500

现在主流报刊上大多数所谓主旋律内容,先不说立场是不是合适,通病是废话太多,有效信息量低。以高考作文的标准去打分,大多数主流媒体的社论,现在是不及格水平。还有一些所谓的正能量自媒体内容,发在公众号上的文章,标题基本上是造悬念,内容的惊叹号比文字还多,反正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对着那些内容学作文,还不如来看我的节目,学一点重视逻辑、重视事实的文字风格。

当然,睡前消息不是教学节目,语文方面的好处并不重要。我觉得初中生看睡前消息,最主要的好处是:可以让少年从最积极的角度去理解真实社会。

最近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电视、收音机、有线广播这种“共享”式的媒体工具消失了。过去一个家庭往往是一台电视或者一台收音机,全家抢着调频道,同时也必须跟着看家人选择的内容。所以,一个大家庭只要有一个人看新闻,少年儿童就会被动地接受一些公共信息。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一起看新闻联播,以及周日早晨睡懒觉的时候,听到客厅电视播出的早新闻。

现在,无论是手机、平板都很廉价,家庭里每个人都可以独占一块屏幕,而且很难和其他人分享,所以很多普通孩子失去了被动看新闻的机会。但他们的好奇心并不比之前的孩子少,我的儿子就经常会超越他的“道德与法治”课本,超越他的地理课本,问我一些国内、国际的时事消息,尤其是想了解真实的社会规则。

这个时候,如果不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他们也会猜测,或者找同龄人去交流,想象成年人的世界。想象出来的情况,也许比现实更黑暗。

500

睡前消息节目的所有内容都来自公开消息,就算我不说,这些内容也迟早会以各种方式渗透进学生的生活,比如说在游戏里聊天,就会无意带出很多社会新闻。孩子拿到手机上网,也很容易被各种套路式的惊悚标题吸引。所以还不如看看睡前消息,包括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每天的新闻列表,

当然,如果真的要考虑未成年人观众也来看,我们现在的内容可能还是有一些技术性的门槛问题,不适合未成年人直接理解。所以,现在我们的团队也在尝试制作一款适合全家看的资讯节目,暂定名是“参考信息”,除了新闻本身,还提供一点新闻背景,但不做过多的评论。过去几周,节目试播了两期,现在正根据观众反馈,制作规律更新的正式版,欢迎到时候关注。

500

那位家长的第二个问题是:

“中考如此卷的现状下,学生该如何自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应对方式?”

问题后面还附带了初三学生参加毕业班动员大会之后的一篇随笔。可以说,这是父子二人共同提给睡前消息编辑部的问题。

我来读一下随笔的前两段:

我要声明,我提的问题大约可说是十分幼稚,不成熟的;不过,这些都是我心中所想的心里话,可能也能代表部分同学的想法。首先,我要妄自菲薄地代表在座部分同学的想法。假如我是一个所谓“差生”,学习靠后,没什么天赋,自认为还算努力;我尝试相信努力能够弥补天赋的不足,可现实却总是告诉我,能力的差距是无法跨越的。

分享一件事:我的一个朋友,今年高考560分,是一中普通班前几名,和一个高考630分,一个考上清华的,三人上同一个辅导班。在三个人都没有预习,且考上清华这位平时努力程度落后前面两位不少的前提下,10道选择,我的朋友半小时做出两道,还全错了;630分的人半小时做对五道;而清华这位,20
分钟全做对了。为此,我真的不知道,我如此努力,最终都能让我得到什么。作为一个“差生”,我很迷茫。

从初三学生的文字来看,毕业班动员大会应该是举了很多成功的例子,激励学生努力应试。但这位同学的想法也是对的,中考和高考都是选拔性考试,有人成功,就一定有人失败,不能总是用前排成功者的经历,去解释其他人努力的必要性。

500

对于普通学生努力的意义,我的回答是:普通人也需要寻找自己不普通的地方

和古代相比,和几十年前相比,我们这个社会对普通人是很亲切的。只要愿意付出劳动,衣食无忧很简单。如果欲望不多,想每星期都拥有自己的时间也不难。甚至工作几年,攒钱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不是特别夸张的消费。

但一旦站稳了这种生活,你就要寻找自己超越日常生活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一定是赚很多钱,也不一定是获取大多数人的赞美,还可能是在音乐、文学方面表达自己;在历史、生物、百科等方面深入了解世界获得乐趣;在数学、物理、化学知识支撑下,发挥自己的手工技巧,做一些超出谋生所需要的东西。

初中生可能已经发现自己的这些爱好和特长,但更多的时候,你只发现了这些爱好的萌芽,还不知道哪方面将成为自己人生比较“不普通”的组成部分,这时候你就需要中小学提供的通识教育,帮助自己全面探索世界,也给你各种爱好的萌芽提供土壤。

在中小学之外,你很难找到这种全面获得人类知识精华的机会,所以,哪怕不为了考试,不为了将来读名校,赚高工资,你也应该珍惜自己扩大了解世界范围的机会,不要轻易地说那都是赚钱的工具。

500

请静静继续往下读小观众的来信。

然后,如何将自己融入到国家中去。小时候,身边的教育时刻告诉我,我是中国人,我将来要为中国人民服务;可现在,整个礼堂里,有多少人能说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为改变命运而读书,当然可以理解,但若没有理想的支持,纵使个别突出者再优秀,他又能惠及多少人民呢?

我向往曾经新中国学生改变世界的热烈渴望,我也能明白这种社会氛围是各种不可再现的条件造就的,可现在,我实在无法接受伟大理想在老师,家长,学生们心中的逐渐消逝。在我看来,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报效祖国,可现在,有多少长辈,晚辈能接受这种想法呢?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我很迷茫。

首先我纠正一下,现在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一个给所有人提供进入现代化社会机会的国家。不过我也理解你说的“新中国”,在现在的语境下特指解放后第一代人生活的时代。

500

这里我首先要纠正一下你的历史认识,50年代到80年代,年轻人也不是普遍都有家国情怀,也不是普遍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为改变世界,服务人民。就我所知,50年代到80年代,大多数能留下自己生活痕迹的年轻人,读书首先也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

要说为什么解放后一段时间似乎年轻学生的家国情怀比现在更强,我认为,现在回头看到的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气氛,更多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现代化推进迅速,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紧缺。所以少数获得新式教育的人,很容易融入现代化进程,获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也获得远远超出普通农民的发展空间。这些机会让读过书的年轻人深刻感受到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同步性,表达出模糊但热切的家国情怀。

但要注意到,无论是这位初中生读者随笔里面的说法,还是我前面对新中国早期社会的描述,说的都是“年轻学生”,而不是年轻人,因为当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能充分受教育,都能和国家同步发展产生“家国情怀”。大多数农村孩子还是和几千年来一样种田织布,只是因为解放军打败反动派,消灭土匪,获得了比较安稳的农业生活。这些年轻人并没有很强烈的家国情怀。

所有青少年都开始产生国家意识,都有资格和国家命运有积极互动,是教育普及的结果,差不多得是21世纪初才做到的事情。最起码,90年代初我在农村读小学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读了小学就回家种地,几乎把自己一辈子的生活固定在方圆几十里的农村。在我还和他们保持接触的年代,我几乎没听他们表述过“祖国”,更没听他们主动期待过和国家层面的努力产生共鸣。

500

我说这么多,不是想推翻你对历史的认识,不是说50年代初那种昂扬向上的家国情怀是假的,我只是说,那是特定社会结构下少数人的一种感受,并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从教育资源稀缺的角度,甚至可以说这时候知识分子的一些自我期许,是从旧中国封建士大夫阶层继承的历史包袱,并不是完全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精神。等到50年代后期,教育资源没那么稀缺之后,少数曾经垄断教育资源的知识分子阶层反而表达过社会的失望。

少数人的失望,往往意味着大多数人获得了更广阔的的发展机会。所以我认为,这一代人年轻人将要继承的社会,是有史以来中国最进步的社会,也是普遍性家国情怀最适合成长的土壤。

现在的社会,大多数人都能受教育。机器取代了大多数家务劳动,凡是有决定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生活的人,都能获得一定的回报。你们这些初中生生在一个迁徙自由的时代,生活在选择职业不需要介绍信的自由时代。所以你们才可以普遍地在更高的层次上考虑普通人和国家的关系,考虑自己将来怎样影响国家,怎样管理国家,怎样让所有人感受到国家就是我的国家,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和义务。

从大多数人的角度看,上面提出的目标从来没达到过,所以你也会在初中生的年纪就抱怨社会不能提供人生的意义。但就连普通的初中生都要求人生要有意义,要求国家命运和个人生活能以我们看得到的方式结合,这个状态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证据。你期待的目标虽然历史上从未普遍实现过,但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中国符合你的梦想。

但是,实现这个梦想,可能比你想象的复杂,绝不是说有人写一篇文章,或者把有类似想法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喊口号就能做好的。你还是学生,你和同学之间的努力是平行进步关系,你学习方面进步,一般来说并不会和同班同学产生直接竞争,所以你看不到普通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比较感性地想象国家利益和个人发展之间的无缝过渡。

等到你毕业后,参与社会分工,有了自己独特的利益和梦想的时候,就必须意识到,别人也有独特的利益和梦想,你们必须用非常复杂的方式相互合作,相互妥协,才能找到对所有人有利的社会总体发展方向。你不能想象每个成年人之间都像中学生彼此那样相似,那样容易合作。我注意到你的来信提到了“服务人民、惠及人民”的目标,但如果不理清每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你甚至无法定义什么是人民利益。

500

这个问题扔给年轻人,肯定会让你们觉得迷茫,失落;像每一代有想法的年轻人一样迷茫、失落。但是,我以过来人的身份说一句,迷茫,缺乏方向感,并不是坏事。而是青春的一种特权,意味着选择的权利。我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时候也迷茫,当时并不是很喜欢迷茫感觉,事后才意识到那是自由的体现,非常怀念。

毛主席在1958年描述过你向往的新中国早期状态:“一张白纸,没有负担,

好写新美的文字,好画新美的画图”。现在这句话对你的迷茫状态也适用,中国在你读中小学的时候,刚刚彻底完成了工业化,我们还不清楚如何管理一个工业化社会,让绝大多数人都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希望。所以,我非常期待你们第一代生活在繁荣工业社会的中国人创造更有活力的中国,管理更复杂的中国,也定义你们独特的中国。

你前面认为年轻人应该有“家国情怀”,但如果你深入了解指导这个年轻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就能发现,国家不是永存的社会结构,随着社会进步,国家的概念也在不停变化。在我爷爷年轻的时候,能让老百姓安静种地,收税不算过分的国家就是好国家。但到了今天,就算国家不收农业税,就算国家能维护好每一条高速公路,能给所有年轻人提供义务教育,我们依然也只能给国家打个及格分。

社会的变化还会持续,你期待的“家国情怀”,本来就不会和我这一代人完全重合。你们不应该期待上一代人从体制到思想都把国家精确定义好,做成一个不允许改变的套餐,送到你们这些年轻人桌子上。如果我们真做好了这件事,你也不会高兴,因为这剥夺了你们的自由。

所以,你现在应该为自己的迷茫感到兴奋,你们即将成人,你们有资格确定游戏规则,而不仅仅是参与社会游戏。你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不满意,已经是很好的第一步了,接下来,我希望你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自信。最终在青年时代结束之前就对国家产生比较明确的认识,享受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自由感。

500

这位小观众后面还有两个关于个人选择的提问,第一个问题质疑了个人奋斗的意义:

最后,我独立的心灵也渴望倾诉。分两点:

第一点,对于刚才(动员会)所提腾讯部分员工的优厚待遇,我同样很羡慕,可在我看来,我追求的并不是这样的生活。对我而言,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为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是件无比幸福的事。就算物质条件不佳,也没有任何东西能代替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我自认为,我渴望的不是所谓“好工作”。可是,我目前见到的几乎所有长辈,都在向我强调爬上社会金字塔之重要。难道,赚到大钱,我就能“幸福’了吗?

看到这里,我大致了解这个动员会的内容了。

这里我首先解释一下,你们学校开动员会,目的是鼓励你们提高中考成绩,而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事情,所以学校会用个人成功案例来激励你们。

但你说的对,你无意中说出了人生最得意的事情。就是一群彼此有感情联系的人,基于大致相同的利益,共同努力,做成一些事情。如果只是个人努力,但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可,就算做出一些事情也没什么意思。就算其他人认可你的成就,但不能通过利益和感情链条分享你的成就,似乎也没有多值得自豪。现在的社会,大多数发展成就明明是所有人一起推进的,但各种宣传总是渲染个人成功的案例,所以连你这个中学生都觉得努力缺乏回报。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没解决好。

一万年之前的原始社会,普通人的目标很简单,吃饱肚子,繁衍后代,保卫自己的熟人小圈子。当时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彼此有血缘关系的小部落,彼此之间高度依赖。所以全部落的人努力打猎,晚上回到火堆旁边享受猎物,就能同时享受物质回报和精神满足感了。

但是,这种社会的发展水平太低,所以我读书的时候说这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虽然原始,但在物质和精神结合的层面上完美,所以也可以说是共产主义。虽然完美,但水平太低,不值得向往。

500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发展就打破了这种低水平完美状态。

在农业时代,大多数人生活在封闭的社区,一辈子都和邻居在一起,相互依赖,也相互竞争。这种生活显然不是当代人期待的理想状态。因为邻居不等于志同道合的朋友,反而可能有很多矛盾。而且农业社会每一代人之间看不到多少增量,缺乏成就感。只有在面临土匪,洪水威胁的时候,一个村的农民才会有共同的目标,保卫自己的生存机会,这时候可以看到类似于原始社会的和谐生活,但普通人肯定不希望用生存危机来抹平日常生活的矛盾。

接下来,就是中国刚刚形成的工业时代,普通人有了迁徙自由,职业选择自由,不用再忍受农业社会对自己的束缚。但代价就是熟人社会进一步解体,普通人的工作和自己的日常社交圈往往没啥关系。越是发展机会多的大城市,普通人越是要和陌生人一起合作,在竞争中发展经济。所以,我们就算更富裕了,还是缺乏幸福感。彼此之间也因为利益竞争而产生猜疑,最终导致效率增长停滞,幸福感也不强。

这个矛盾不只体现在成年人的社会,你们这些小孩子的生活,也被我们成年人拖累了。我看到我儿子的生活,就感慨现代社会缺乏稳定的熟人社区是很大的缺陷,就连一个班级的同学,也很难在放学后一起玩,一起闲逛,当然也缺乏自发组织活动的机会。所以你们在最应该感受集体主义的年龄,反而被打散到一个个小家庭,独自生活。

500

对于这个缺陷,我对你,也对我的孩子表示歉意。我们这些成年人自己也被工业化浪潮卷着走。对这个刚刚形成的工业社会也没啥经验,社会建设方面做的很差。所以你说的对,这个问题要解决。中国过去有过一个彼此之间喊“同志”的时代,但以我的记忆来说,首先当时大多数人没有机会选择生活,其次当时的“同志”称呼更多体现了一种习惯,而不是体现了完美的利益和精神共同体。如果你希望新一代年轻人彼此之间能真心实意地称呼“同志”,你们这一代人还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

但到底怎么解决,你还得先了解我们这些成年人是怎么维持当前工业化社会运转的。仅仅靠批判,不能让社会变得更好。社会不是一根棍子,不是只有正确和错误两头。我们这一代成年人没能做到大家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不等于反过来就能达到你的目标。社会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停下来就会破坏所有人的正常生活。你们必须学会在不干扰机器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提升他的效率,也让机器更符合人性。这也是你们在中小学要学一些暂时不理解的知识的原因。

在学习之余,我希望你把你的这些迷惑讲给你的同学,我相信他们也有类似的问题,对社会有更多的想法。如果你带着这些想法去交朋友,去谈论年轻人的话题,你们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500

这位05后观众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第二点,我不知道不断地学习提高分数对我个人到底有何作用。分享我爸的经历:他是1976年人,现在是个几人小公司的老板,做程序员,工资不错,同事关系也很好;另外,他很能接受新事物,能了解一些年轻人的爱好,比如各种娱乐产品等,也对知识有自己的体系。可是,他至今仍是初中学历,没读完高中;且就在上初中时,他也是一个不好好学习,天天瞎逛,偷着看武侠小说的人。他能有今天的,在我看来的小小成就,全都是靠他在社会上的打拼。

我无意特别质疑各位老师对我们努力学习的期盼,我只是不知道,在学习之内、之外,到底哪些东西是真正能有利于我将来生活的。毕竟,高分低能的例子并不少见。作为我自己,我很迷茫。最后,我要再次说明,以上都是我个人可说是幼稚的想法。我不想说我有多正确,只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已。谢谢。

在特定的社会分工上表现好不好,的确和当年的考试成绩没有特别直接的联系。我自己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但是现在做自媒体。你爸爸虽然没有很漂亮的基础教育履历,但是赶上了IT产业升级的风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也有不错的生成就感,这些例子似乎都在说明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荒谬性。

我承认应试教育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还是重复一下前面已经略提过的观点。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高中大致分科之前的教育,是你人生最后一次全面接受“通识教育”。这些用考试成绩来考察的内容也许有点死板,但它们是几千年文明社会最精华的东西。是你和同龄人长大之后彼此确认文明人身份的标志,也十几亿人,几十亿人相互合作,协调共同目标,描述家国情怀的基础。

500

古代社会只有统治阶级,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才能接受这种全面教育。几十年前也只有一小部分贵族和知识分子家庭能享受这种教育。现代普通人也能接受十几年的通识教育训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等你读了大学,反而会缺乏这种全面学习文明社会的机会。所以在初中阶段用考试成绩考核学生,给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是有合理性的。

我也承认应试教育有不合理的部分,我节目里也多次批判过度应试的问题。你们现在学的很多东西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但也有一些东西,是纯粹为考试创造的冷门,将来永远用不到。比如说,我中学毕业在全世界最好的土木工程系读过书,毕业后在快速发展的苏州当交通工程师,主要工作是在图纸上画道路的几何形状,安排标志标线的位置,用过很多复杂的参数和结构。

但是,我读初中时费尽心思做的那些平面几何证明题,几乎没发挥过作用。我也于很多说其他领域的工程师朋友,以及一些搞科研的朋友,我也没听说他们在中学毕业后真用过那些应试技巧。这就是应试教育的缺点了。为了选拔,设计了很多纯粹为考试而服务的问题。你们长大之后应该想办法改革教育和考试制度。

但是,就算是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依然某些方面贴合了现实,因为你将来也不知道自己要进入现实社会哪个分工位置。你进入一份新工作,开启一段新人生的时候,经常要在某个特别的分工位置上,遇到一些比平面几何题更莫名其妙的问题。你必须逼自己快速学习技巧,解决一些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才能融入新的生活,在前人没发现的地方做出创造。而这本身就是能力的体现。所以,应试教育的不合理部分。也算提前让你体会到社会的挑战了,能克服应试教育错误的人,往往在其他方面也有成就。

所以,我既希望你未来能设计更好的教育制度。也希望你眼下不要因为应试教育的不合理,就全面排斥它。考试体制支撑的通识教育,将来会让你们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只是眼下你还未必能体会到这些知识是文明的精华。

500

最后,我感谢这位父子观众对我们节目的关注,也非常期待05后观众能创造超出我想象的美好时代。这一期节目,我是做给小观众家庭的,也是为我读初中的儿子做的一期节目,希望能帮助你们加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更希望你们因此能更接近梦想和现实的结合点。

最后提醒各位观众, “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已经重新启动,每一期的文稿,包括前几期错过的文稿,都会发在微信公众号上,欢迎各位关注。

514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周二再见!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