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治未病”这种要求有两大阻碍,一是幸存者偏差,二是错误聚焦

【本文来自《让医生提前发现病人,在对方刚开始出现早期症状时,以此为准绳才是真正好的医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者君,我明白你的意思。同样,大多数读者也能明白你的意思。

但是,你说的这种事情,能不能真的实现,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治未病”这种要求,有两大阻碍,第一个是幸存者偏差,第二个是错误聚焦。

幸存者偏差倒是可以用大数据弥补,错误聚焦则比较麻烦。

在这里解释一下错误聚焦。

先引入《魏文王问扁鹊》这篇古文,其中扁鹊是这么回答魏文王关于“你家兄弟谁的医术最高明”这个问题: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故名出闻于诸侯。”

意思是,我的大哥看病通过观察人的精神状态,还没有产生症状就治好了,所以他的名气没有传播开,只有我们家里的人知道。我的二哥看病,在刚产生症状时就治好了,看上去好像只能治愈轻微的疾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在乡里传播。至于我扁鹊,看病的时候用针刺经脉,使用有毒的药物,开刀做手术,所以我的名气传遍诸侯各国。

看到没,扁鹊先生亲自解释了什么叫错误聚焦——那些出名的、被发现被关注的往往并不是最大价值提供者。

“治未病”也是这个道理。

你先得有“名医”,才会有“治未病”的行为,可当你需要“治未病”的时候,能够提供治未病医术的,却不是“名医”。

又或者另一种情况,普通人是通过“名医”的宣传,才有了“治未病”的想法,但是,他本身意愿是让这些“名医”来治未病,而不是不出名的某某某来给他治未病。

而且,治未病这种事,只能病者主动,而不是医生主动。

医生再主动也没用。

国内医疗保障体系,早已将治未病防治宣传工作像普法宣传那样扩展到千家万户,家庭医生健康档案现在也是各大社区卫生所的重点工作。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能够实现治未病的典型心脑血管疾病依然是中国人致死疾病之一,居首位。

作者君你只强调解决供给侧,怕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说到底,还是国民物质和生活水平提升上来了,但是医疗健康意识没有跟上。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