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展启示录

文 | 飞剑客

前段时间笔者写了聊地域系列的新一篇文章《穷广东,富广东》,谈了广东的严重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这期来聊聊广东小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启示。

央地博弈下的非珠地区

在这里笔者想要修正上篇文章的观点,即认为广东的不平衡现状解释里包含了世界体系运动的外因,省府有意统筹规划的“内因”。就“内因”来说,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广东省府别说统筹了,政令能出东风路就算得上成功。如今珠三角飞升,两翼低飞的局面,与其说是“有意”,不如说是省府和中央博弈下“无意中有意”而促成的。

当然这要分阶段来看:

80年代,财政包干的体制下,开启了各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机制。这个时期的湛江,汕头,虽不似深圳,珠海那般财政上有特殊照顾,竞赛水平上与佛山、江门、惠阳地区是同一起跑线的。那会各地方政府都在兴办乡镇企业,化身为谋利经营者。地方竞争是无序的,野蛮生长的,但不至于到资源自发快速地集中,导致更加有优势,所以市级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就很重要。

湛江的半球家电和三星汽车曾经名噪一时,今日几乎一统中国小家电市场的顺德人,也曾算半球门下“弟子”,不过湛江囿于南下干部+农垦系统+南海舰队的框架,时任领导王冶自称只会搞农业,错走“两水一牧”战略,以至于在那个时期落下了,时人谓之可惜。而粤东汕头并没有落下,在轻工业根基上不逊色于珠三角。

500

500

94年后,分税制改革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进行重新划分,原本在财政包干制下过的很舒服的广东,开始无力对粤东西进行基建和交通上的支持。90年代末雷州一度财政严重困难,出现拖欠公职人员工资的事件。而此时的珠三角地区,乡镇企业在私有化改制后存活率较高(多数乡镇企业因乡镇财政不支而破产),同时该地去地方财政状况较好,正踌躇满志等待着京珠高速的到来。

这里要提一句,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的协调能力是明显加强,很多跨省工程都提上了议程。跨省交通变得很重要,如同上一篇提到的,如果说90年代沿海地区还能在自己的区域内搞循环,那么加入WTO后,就不能光顾着自己玩自己,拉不上内地省会当腹地的后果是自己沦为腹地——这是粤东潮汕地区的经验教训。

入世以后,珠三角逐渐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09年到15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广东开启了“双转移”,省府虽有意带动非珠地区工业化发展,然而产业转移终究是市场行为,还是要看谁的政策更诱人。珠三角的资本跳过了粤东西北,转移到京珠沿线的湖南和京九沿线的江西,前者有国家级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园,后者则有西部大开发政策扶持,这波非珠地区又成为了央地博弈下的输家。

一直到15年以后,省府才有了真正的统筹能力,标志就是湛江和汕头成为广东的省域副中心,不过这时候再给粤东西转移出口型低端产业已没有太多发展余地,一方面市场认为转移给东南亚要更合适,另一方面两个副中心有更重要的作用。

500

广东省的构想在于,它希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拼杀全球产业链,尽可能成为东南亚的资本和产业核心。这个时候就需要粤东西成为大湾区的产业资料的保障基底,这需要能源和原材料地建设,例如核电(廉江)、巴斯夫、中石化全国化工基底、海上风电、氢气生产基地。

理顺了这个逻辑,我们再来讲讲广东各地级市。

粤西:湛江-茂名

湛江东海岛,一个50平方公里的小岛,两年时间汇聚了千亿的投资,在中科炼化投产后,巴斯夫就启动建设,仿佛能看到四千吨全履带的起重机要把整个路德维希港搬过来,资本无祖国。巴斯夫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看中的是湛江的地缘和中国物美价廉的工程师队伍。这个项目早在默克尔时期定下,疫情以及俄乌战争导致欧洲能源大涨是跨国资本的意外之喜,致使其作出最终决策,全面推进对湛江基地的投资。

500

事实上这些年湛江一直有欧洲制造业巨头在这里设厂,例如法国的圣戈班在湛江建了亚太最大的玻璃厂,瑞士的喜利得在湛江修建了大型电动机械工厂等,这些都和巴斯夫有所联动。说到东海岛这些项目的催化剂,可能是伊朗和中国签订长达25年的稳定合作协议,很多从西亚进口的化石原材料,经过中科炼油——巴斯夫做着一系列石化精细加工(比如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工程塑料原料、锂电池的正级材料等),然后将产品出口给广大东盟国家,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一大助力。

这里回到对湛茂本身发展的讨论:首先是东海岛给湛江带来了可观的税收收入,其次,虽然巴斯夫等企业本身未必提供多少就业,都比较自动化,但是工厂建好后,立马会形成一个化工园,招来国内大量的中下游的化工企业、化工制药公司等,同时巴斯夫还可能作为一条鲶鱼带动国内本土的化工企业的产业升级(私以为这点比较重要,这类外企本质不是善类,但国内化工企业不比他们,只知道吃工程师红利,劳动者待遇太差,还是需要有条鲶鱼)。

从这方面说,东海岛能够吸收我国过剩的天坑生化环材人才,解决湛江人才缺乏的问题。就目前看到的是招人,匹配供应链还很困难,所以湛江政府需要跟上基础配套。前段日子湛江有了第四条高速:玉湛高速,直达市区和东海岛,为湛江港拓宽腹地。

除东海岛几大项目,廉江也准备建成核电站,再加上北京飞地南油,看得出广东省的规划,是想在湛江打造前沿新材料的产业集群。某种意义上,过去那个抱着两水一牧碧海蓝天工资低的湛江,正在正式抛弃园林城市的定位而走向重工业城市。当然,如果安全生产和环保监督能落实到位(懂行的应该了解当下中国环保要求,尤其是针对化工的要求有多严格),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新加坡本质上也是化工城市。

500

再说茂名。由于茂石化的缘故,茂名(茂南)得以成为广东最有“北方色彩”的城市,是GDP看着高,但也是工资不高、人口流失严重的城市。茂名这几年承接的项目很少和重工业有关,新生工业区基本为轻工业(吴川机场在湛江,实际上为茂名招商带来了很多便利),未来茂名会经历一个去重工业化的过程,茂石化也会有许多员工转移到湛江。在过去,茂名的发展离不开石油炼化体系,但这也造成了茂名和下面的强县高州化州信宜的发展割裂的局面。现在看来,茂名的前途只能靠整合高州府,弱化油城概念,这点看茂名这两届班子思路是比较清晰的,主要方向是现代观光农业串联各县市(茂名农业总产值很高),一产和三产的发展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短期内改变不了其人口外流的现状。

粤东:潮汕-海陆丰

我在上篇文章里聊过潮汕过往发展上的得失,这一篇主要聊聊现状。

与粤西相比,粤东尽管看经济数据上半斤八两,但粤东在工商业上的积累远强于粤西,民营作坊式遍布的产业生态,这样小资产阶级群体多。本地小资做生意精明,擅长抱团,很多经营不走公账,也不签合同,所以官方统计数量上就很低。产业发展上以轻工业为主,有一定的根基,也有发展不错、有活力的方面,比如澄海的玩具(澄海3c你们还记得吗),潮阳的内衣,潮南的文具,枫溪的陶瓷,彩塘的五金,普宁的药材和印染,这些都是全国靠前的产业。产业很密集,小类型的就很多。

500

这些密集型产业避免了粤东像粤西一样沦为百万级人口流出的黑洞(也有大量流出),当然这些工厂对工人并不友善,总体薪资很低,小老板是过得挺滋润的,不过潮汕产业带这么多年也非常红海化——老一辈全民经商本身是一种内卷,而新一辈大多选择去珠三角打工,受“两马”的成功影响,回老家创业大抵也就是做电商之类的。

现在潮汕最大的问题是处于一个瓶颈期,一个是这种宗族化的民营经济结构,虽然很有利于初期的积累,但也给产业升级带来了很大阻力;一个是即使不缺少发展资金(海外商人回来投资),但因为语言风俗等问题,外地人才极难融入。这些不是潮汕独有的,闽南、瓯越、珠三角都有这种结构。

产业升级的方向也不是没有。目前看汕头更愿意想抓住机会,以前人地矛盾问题突出(谁能想到它其实是中国密度前几的城市呢),这两年拉港口,打通金龙和澄海,开始建设汕南大道。市区的产业也不是没有突破口,比如玩具工艺,很多厂开始自己研发自己的无人机,技术含量也在逐渐赶上来;揭阳前几年靠着农民工进程买房提取劳动剩余的方式,搞了开发,还有机场拉动了物流业,具备一定招商引资条件;潮州则保守很多,变成了一个美食旅游名片,在疫情期间看不出前景。

500

当年把潮汕拆分,出于平衡地方势力目的,也使得三市内耗纷争,目前三市重要的任务是加强同城化建设,进行有效整合资源,但目前看不到大动作。

再说一下汕尾,也就是五条人的那个海丰所在市。这地方和潮汕并不是一个文化单元,严格来说不是潮汕人而是学佬人的聚集区,不过做的事被算在潮汕人头上,类似的还有惠州沿海地区。这里差不多是广东最落后的地区,地理位置沿海却很闭塞(13年才有铁路),经历过十年走私,十年假币,十年制毒,整个改开三十年环境非常乱,货车司机都绕路走,就像听着五条人的歌一样,眼前都是怪诞的风景。(顺便一说,湛江、阳江、汕尾,都是比较有艺术家野性的地方)

500

破冰行动后官员警察被扫了一大片,如今才步入正轨,这时候靠自己显然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有割出一块成为深圳的飞地,所以深汕合作区就应运而生。为什么深圳要在不接壤的汕尾设立合作区并单独管理,而不是从临近的东莞惠州找地呢?我认为这是省政府和深圳之间的博弈,背后当然也有中央政府。这里缓解了深圳的土地问题,而广东省在税收上也没有损失。

挂牌以后,可以看出,深圳这边不吝惜投入了很多项目,这边公职人员薪酬待遇也都像深圳看齐,也算是先行示范区先富带动后富的实验,当然这还有很长路要走,丝毫不乐观。比较希望有条件的朋友们,可以去“高楼平地起”的合作区实际感受和工作,看着它的面貌每天都有变化,也会有时代参与感吧。

下一篇聊聊疫情下广州城中村的问题。

Ps.再下篇聊聊郑州和河南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