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赋能与精准防疫,我国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信不少人在读了笔者的上一篇文章《基于WIFI 信标构建防疫时空网格及其应用系统平台,依靠数字化、精准化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打赢我国疫情防控攻坚战!》(https://user.guancha.cn/main/preview?id=885461)之后,会存有不小的疑问:这样一个目前尚处于“纸上谈兵”阶段,但并不算很复杂的“硬件+软件”的应用解决方案,真的就能让我们从过去三年来的 疫情“苦海”中解脱出来?
当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防疫主要有“三苦”:一是“封控隔离”;二是“关门停业”;三是“出行受阻”。至于说到处都需要“查健康码、查核酸记录、扫场所码”等,应该只是感觉有点麻烦、不方便而已,并非什么大事!只是从政府角度来说,因疫情导致经济发展受严重影响的同时,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各项防疫费用,已是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渴望着我们的“生产生活”能够早日恢复“正常”,但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对当前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来实现这一点。尽管我们已不会奢望能够完全回到三年前(2019年)的那个状态,但基于当前周边已几乎完全“不设防”的国际环境,参考过去三年我国防疫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考虑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民情,未来我国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还是必须保证做到:
一是安全。即我国防疫政策的调整不能是由“清零到躺平”的急转弯,我们不可能接受类似国外或港台那样的“最坏”情况发生,即在短时间内(一至二年左右),日新增病例数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千分之二左右(相当于个人感染风险为“一至两年一遇”),就让全体中国人民几乎都被病毒感染一遍。
因为防疫政策的这种“溃堤式放开”除了对我国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冲击太大”之外,对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可知、不确定风险”。
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制定一个反映“政策需收紧”的“最低目标”,例如“日新增感染率”不能超过(总人口的)万分之一(“三十年一遇”),相当于深圳日新增病例2千,全国日新增14万;一个反映“政策可保持”的“合适目标”,例如“日新增感染率”在两万分之一左右(“五十年一遇”),相当于深圳日新增病例1千,全国日新增7万;一个反映“政策需放松”的“最高目标”,例如“日新增感染率”在四万分之一左右(“百年一遇”),相当于深圳日新增病例500,全国日新增3.5万。(有关目标的达成或许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稳定地保持!)
二是稳妥,即我们必须保证疫情的发展状况始终处于“完全可控”状态(今年上半年深沪两地的“封城”均可视为“非可控”状态所导致的极端举措),有关防疫工作必须能稳定控制运行于一个合适的“目标区间”。“目标区间”的具体范围,如“最高、最低值”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动态调整;
防疫工作既要防止“用力过度”,导致成本与收益极度失衡,严重得不偿失,又要防止“贻误战机”,致使防疫形势急剧恶化,最终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为此,我国的相关防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统计数据”的分析与指引之下,有关防疫决策必须数据化、精准化,避免病急乱投医、拍脑袋决策;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必须循序渐进、留有余地,避免摇摆不定、仰卧起坐,避免出现“一封了之、一放了之”的极端行为与现象。
总之,“精准防疫WIFI时空网格及其应用系统平台”能否在实际防疫工作过程中发挥其基础与支撑作用,关键还在于其能否在保证“安全与稳妥”的前提下,为我国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足够的“回旋余地与容错空间”,能否充分利用好我国的国情特点与体制优势,开创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独一无二的“数字化、精准化”防疫抗疫之路,从而实现国家“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战略目标。
(待续: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稳妥、既要又要的政策目标)
《基于WIFI 信标 构建防疫时空网格及其应用系统平台,依靠数字化、精准化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打赢我国疫情防控攻坚战!》原文链接:(https://qr09.cn/AJCK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