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爬珠峰,养出学霸孙女,北京奶奶成网红:培养学霸,很简单

作者|   窈窕妈妈

  学霸到底是什么培养出来的,是包括我在内,很多父母想要探究的问题。

  看了抖音爆火的“80多岁爬珠峰,养出学霸孙女”网红奶奶的视频,让我不禁感慨——

  想让孩子变学霸,家长的角色很重要。

500

  想要成就一个学霸孩子,前提是要先学会做学霸的父母

  与其成天紧盯孩子学习,不如努力给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如何营造呢?大妈给出了“五不原则”:

  即帮忙不添乱,尽责不越位,切实不表面,关注不焦虑,助力不代替。

  概括起来,需要我们家长做到的,就三点。

500

  帮助孩子成长,尊重个体规律

  首先,从孩子的需求来说。

  之前看到这么一句话:

  所有的育儿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两个相同的关键词:生存、成长。

  帮孩子解决生存问题,对大部分家长来说,并不难。

  比如,孩子哭了,我们给予安抚;孩子饿了,我们及时满足;孩子生病,我们立马就医等等......

  但,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并非易事。

  因为它意味着父母需要帮助孩子逐渐掌握“自我负责”的能力。

  要想做好这一点,至少需要两个前提:

  一是,尊重孩子的个体成长规律。

  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可这恰恰是许多家长缺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之前看过这么一个新闻。

  吉林长春一个初中女孩,因父母发现她有早恋苗头,被罚跪在雪地中3个多小时。

  直到邻居发现,赶忙报警,才阻止了这一场闹剧。

500

  当然,我能理解,或许女孩父母的初衷只是想让孩子马上戒断早恋的念头,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却不知,这种“速战速决”的教育方式,往往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权威自恋心理,非但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忽略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加深彼此间的隔阂。

  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用力过猛,唯我独尊,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只是大多数人都已经忘了。”

  理解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起点。

  而在理解的前提下所做出的回应,是能够被孩子感知到的,这种被接纳、被爱的感觉最终将会引导他们形成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艺《少年说》,初中女孩李依宸大胆分享了自己“早恋”的经历。

  “有段时间,我发现自己会格外关注班里的一个男同学。可是,在我们这个年纪,这好像是一件错误的事情。”

500

  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向父母坦白。而妈妈的反应,出人意料。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向往真善美的,肯定是因为那个男同学有值得你去喜欢、关注的地方,你才会去欣赏他、关注他。”

  妈妈并没有急于否定女儿的想法感受,而是选择尊重孩子青春期的悸动与懵懂,在换位思考的同时,适时加入自己的引导。

  “妈妈希望你能把这份美好的情感保留在心里,把他当成你的榜样和目标,这样也就会有更多人来欣赏你、关注你了。”

500

  妈妈的这番话,让李依宸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

  而她内心的冲突,也在妈妈的包容与接纳之下,得到了疏解。

  “你让我有勇气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你让我意识到我做的并不是错事,现在我的也慢慢地变得更优秀、更自信,谢谢妈妈!”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惑、困难。

  而这些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父母只有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尽可能避免被表象诱导,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

  孩子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被认同。

  这便是「」的底层逻辑。

  当父母发自内心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与掌控感。

  而安全感的加持,也能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内心秩序,从而推动他持续,自发地成长自我,精进自我。

  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

  当父母开始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内心感受的时候,孩子自身的灵性与创造力才会充分展现在学习和生活中。

  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是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养料。

  而自我认同水平高的孩子,内在冲突少,自尊水平高。

  他们往往不会刻意迎合讨好他人,而是持续朝向理想自我不断发展。

500

  保持情绪稳定,不传递焦虑

  其次,从父母自身要求来说。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父母情绪不稳定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网友@白柚的回答是:

  我妈是一个情绪特别不稳定的人,她一个人把我带大,也很不容易。但是她在生活中太过强势,并且焦虑情绪十分严重。我作为一个已经成年的大学毕业生,我每天会莫名其妙的焦虑,只要自己没事可做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

500

  有句话说,父母的脸色,就是孩子世界的颜色。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第一反应是“我需要管好孩子”,而不是先对自己说——

  等一等,我现在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回应孩子的问题。

  之前刷到一个影视片段。

  女孩大四毕业,连着被三家剧院拒绝,后来好不容易通过考核,名额却被人挤了,她委屈地和妈妈诉苦,结果被泼了盆冷水:

  “谁让你蠢呢,脑子不好使,脾气还差,成天哭丧着脸,也不知道冲人笑一个,活该选不上你,成天就知道吃,光长个也不长心眼。”

  在妈妈的打击下,女孩直接一蹶不振,放弃了学习工作。

  实际上,太多父母“刀子嘴豆腐心”,背后隐藏的是其实对孩子的担忧。

  父母总是担心事情会变糟,会脱离掌控,而自己又没有能力消化解决,于是又把这种焦虑感还给了孩子。

  结果,父母越是紧张焦虑,孩子越容易出问题。

  徐洁渊博士曾说,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好,但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做。

  其实最基本的,就是保持情绪稳定,不向孩子传递焦虑。

  《少年派》中,林妙妙最羡慕的就是同学江天昊:

  “你知道你爸妈身上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吗?是情绪稳定。”

500

  有一次,江天昊被老师发现上课玩手机。

  老师一气之下把手机丢出窗外,结果他也跟着跳了下去。

  遇见这样的事,家长多多少少都会焦虑难安。

  或是直接把责任推给老师,或是批评孩子给自己、给学校惹了麻烦。

  但江家父母来到医院后,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责问,而是站在孩子身边,做他坚强的后盾。

  “别怕,天塌下来,有爸爸扛着。”

500

  他用自身的稳定,承接了孩子无助。

  江爸当然知道儿子有过错,但他更清楚,孩子此刻已经非常内疚不安,如果强行让他向老师道歉,反而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他选择等儿子情绪稳定以后,再私下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不能全怪老师,自己也有过错,并要求江天昊以后上课不能再拿手机。

  后来,江家破产,欠债一亿多。

  但他们并没有瞒着儿子,而是冷静地说:

  “这些欠款我们会一点点努力去还上”。

  两个年过半百的人,面临家庭重大变故,没有向孩子传递焦虑,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坚强乐观以及稳定的情绪给了孩子继续向前的勇气。

500

  江天昊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成为了一个有爱、有梦、敢坚持、敢拼搏的男孩。

  父母不一定要帮孩子解决实际问题,而是需要提供某种情感的支持与链接,帮助孩子直面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就是最好的教育条件。

  正如心理学家西格尔所说,孩子只有感觉好,才会表现得更好。

  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平和的情绪以及稳定的精神内核。

  不焦虑的父母,才能成就更自律的孩子。


500

  亲子间做好课题分离

  作为家长,我们很容易混淆哪些事是我们该负责的,哪些是不需要我们负责的。

  当我们对不受自身控制的事强行负责,并且对它产生高期待,却又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的时候,自然很容易产生沮丧、焦虑、愤怒等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向孩子传递焦虑,恰恰是因为自己管的太多了。

  父母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我要为孩子的人生负责,孩子的课题是我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此一来,父母反而会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

  因此,亲子关系也要做好“课题分离”。每个人的人生,归根结底都是由自己来负责。不要因为父母监护人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孩子人生的主位。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单亲妈妈乐乐在这一点就做得恰如其分。

500

  儿子何一禾二年级时,她就和第一任丈夫离了婚。

  在何一禾的记忆里,爸妈分开的非常平静,没有任何争吵。

  妈妈也从未把自己的情感问题牵扯到孩子身上

  何一禾的成绩并没有因为家庭变故受到影响,高中还考入了北京101中学的理科实验班。

  但这所学校严苛的氛围,让他压力满满。

500

  何一禾觉得理科竞赛太多,但自己又想从事内容创作,于是就和妈妈商量退学,去国际学校就读。

  妈妈没有反对,说好。

500

  接着,他又自己申请国外大学,想出去读书。

  妈妈没有反对,还是说好。

  后来,他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可是因为一些意外没能顺利出去,他索性决定在家学做编剧。

  对于儿子的“家里蹲”,妈妈依然说“好”。

  只是这次多了一句:

  “你以后如果靠自己的话,你要想清楚,你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当然,他没有辜负妈妈的信任。

  他真的靠「码字」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参与创作了徐峥导演的《囧妈》。

500

  何一禾给妈妈的评价是,她永远把给子女自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500

  而这种自由就是——

  我理解你,但不代表我要帮你解决所有问题;

  我陪伴你,但不代表我要越过界限,全权代替你生活。

  不用自己的人生课题干涉孩子的选择,更不对孩子的人生课题指手画脚。

  乐乐妈明白,母子间再亲密,也终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她能做的,不是去承担孩子的生活,而是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去给孩子一定的助力。

  “很多妈妈会把孩子当作自己身份的一个延伸,你会觉得他的好坏和你是息息相关的。

  我觉得要把这两件事情分开,他是他的命运,你是你的命运,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用来荣耀你的,不是吗?”

500

  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顺应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找到真实自我。

最后我想说: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是花期不同。我们只需要用心浇灌,与孩子保留适当的边界,静等花开。

点击「窈窕妈妈」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