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的背后

关羽之死的背后   

注:此文5年前发于天涯。

关羽之死,粗粗看起来就是关羽北伐,兵败被杀,事情的前因后果很清楚。其实不然。这个也是很多人都反复写文章探讨这个事件。就楼主看来,要想把这个事情说清楚,必须从比较全的角度去全景分析,必须包括,但也许有遗漏:   1)刘备集团和曹魏集团有什么不同?关羽与刘备的定位关系?   2)关羽为什么看不起孙权?不采纳联吴抗曹的国策?   3)孟达从秭归出发北攻东三郡,孟达奉的是谁的命令?刘备为什么要派刘封前去助阵?   4)关羽北伐的原因是什么?刘备的心思到底是什么?   5)孟达,刘封为什么不出兵夹击襄阳?孟达为何出走?   6)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关羽被杀   刘备集团和曹魏集团的异同   刘备集团和曹魏集团是有很多不同点的,跟孙吴集团倒是有点类似。曹操在陈留竖起义旗,带着人马前来投奔的是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也有曹仁,曹洪兄弟。其在曹魏集团的地位,和关羽,张飞相仿,曹操可谓是夏侯兄弟,曹氏兄弟的兄长,而关羽,张飞也视刘备为大哥。可是夏侯兄弟曹氏兄弟前期好像跟曹操是合伙人的关系,其实不然,曹操早就在中央为官,声名远播国内,根本不是夏侯兄弟,曹氏兄弟所能比的,这四人投奔曹操,说白了就是跟着曹操混的,从一开始,大家的主仆关系其实就是很明确的,曹洪在讨董卓的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 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 , 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 俱济,还奔谯。   曹洪在曹操刚起兵就有这样的意识,说明夏侯氏曹氏和曹操的关系一开始就很明确的。当然,关羽和张飞也是如此,但是,两人和刘备的关系偏向兄弟的关系更多一点。这个和刘备的出身,也是和三人在楼桑村的地位并没有太多差异有关系的。大家都是底层百姓,就不能像曹操这样的官宦世家有诸多讲究。所以我们看刘关张三兄弟恩若兄弟,寝若同床的记载,却看不到曹操和夏侯氏曹氏兄弟的类似关系。   这种宗族关系和兄弟关系建立了比较牢靠的团体,对前期曹魏集团和刘备集团的生存发展壮大有很大的助力。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了正规的政府,更是规范了这种的上下级关系,这也是曹操对自己儿子曹彰说在家为父子,在朝为君臣的原因。刘备虽然一直也在徐州等体制内为官,但由于一直在不停的征战,也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再加上人才的缺乏,刘备自然还是以亲情作为维系团体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点,在政治路线的选择上,曹操和刘备都选择了扶助汉室作为自己发展壮大的路线。曹操为此得到了不少的政治资源。不过在曹操剿灭袁术,吕布,袁绍后,曹操的在董承一案中表现出来的霸道,大概让很多人认识了曹操内心真实的想法。   而刘备基于自己的处境,而继续抗起了扶助汉室的政治旗帜。问题是每个集团内部都有一些坚持政治立场的人,并不会因为时势的改变而改变,这些人很多就成了悲剧的主人,例如曹操羽翼丰满后的荀彧,但这些人也成了后世景仰的对象。   刘备拿下汉中后,也可以说是羽翼丰满了。称汉中王大概是第一步了。由于有曹操的榜样在先,刘备日后的做为可知。曹操称魏公,到魏王,而刘备直接称汉中王,大概都表明了两人的本心,刘备显得更加有点迫不及待的感觉。本来汉室就已经衰败不堪,可是掌握了天下的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地方势力,都不是真正能够是复兴汉室的靠山,这个让那些对复兴汉室存有一丝想法的人都感到了希望的渺茫。这个应该包括刘备集团内独守荆州一方的关羽。   从前面的刘备关羽的关系来看,关羽与刘备虽然名为上下级关系,实际是却是兄弟关系,而这种兄弟关系是建立在扶助汉室的这个共同的政治旗帜下的,而这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关羽熟读春秋。春秋这本书孔子说了,主题就是让乱臣贼子惧。这个大概也是曹操无法收买关羽的真正原因,也是关羽坚定跟着刘备的主要原因吧。   同样,刘备称汉中王,抛弃了扶助汉室的政治旗帜,这个对关羽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而刘备的发展是距离荆州千里之遥的益州和汉中,从建安十七年入川,到建安十九年夏拿下成都,再到建安建安二十二年发起汉中之战,到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退出汉中,刘备基本上都是在征战中度过,唯一和关羽有交集的是刘备建安二十年到荆州和孙权进行湘水划界,还荆州,避免孙刘两方的冲突。在建安十七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益州和汉中,再加上刘备和关羽的这种兄弟关系,荆州方面基本上关羽大权独揽,由关羽说了算。   关羽与孙权的关系   从荆州到益州到汉中,基本上一条长蛇阵,作为刘备集团东方的主官,又是面临孙权,曹操的三方交战的前线地区,诸葛亮临走时要求关羽联孙抗曹,关羽为什么不答应呢?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段: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云长曰:“军师去,谁人保守荆州?荆州乃重地,干系非轻。”孔明曰:“主公书中虽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将玄德书与众官看曰:“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孔明设宴,交割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事实上,关羽并不愿意对孙权一方有任何退让。从刘备亲自从益州赶到荆州处理和孙权的划界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奇怪的是,和孙权划界这个事情,刘备能赶到荆州处理,那么关羽北伐,刘备为什么放任呢?   关羽比孙权大个二十多岁,而关羽的性格又是有点看不起那些只会打嘴炮的,例如华阳国志说关羽骄士大夫而善待士卒,这个也是关羽战斗力比较强的原因之一。孙权在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以十万人与七千人的张辽对战,结果败还江东。张辽是关羽的好友,同乡,这个事情让关羽彻底看不起孙权了。关羽拒绝和孙权联姻,动辄就骂江东群鼠,孙权儿子是犬子,不是一点原因没有的。   关羽是扶助汉室路线的执行者,而孙权是汉室的割据军阀之一,从理论上讲,关羽与孙权早晚有一天是要决一死战的。由此可见,关羽拒绝和孙权的联姻,不但是政治立场的差异,也是看到了孙权妹妹和刘备联姻失败的结果,从这点上说,关羽也是为了女儿考虑啊。从这点上说,关羽比之孙权这种动不动搞联姻的,要可爱一些。

  要解析关羽之死,我们要先看事件发展的时间表:   以下时间表按资治通鉴: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称魏王。   建安二十三年正月,耿纪韦晃在许都起兵,联络关羽为援。

     建安二十三年四月,刘备屯阳平关。与夏侯渊,徐晃,张合相持。

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率军出发,支援汉中。九月,到达长安。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宛城太守侯音反。时征南将军曹仁屯樊以镇荆州,魏王操命仁还讨音。 建安二十四年 正月,曹仁屠宛,斩侯音,复屯樊。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黄忠斩夏侯渊于定军山。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出斜谷。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刘备遣宜都太守扶风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杀房陵太守蒯祺。又遣养子副军中郎将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郡降。备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在汉中之战败北撤退,刘备占领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假节钺。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攻襄阳。八月,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   按三国志刘封传: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都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关羽西保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孙权将潘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孙权遂定荆州。   第二年七月,也就是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蜀将军孟达屯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协;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馀家降魏。   从整个事件发展来看,重要的当事人有刘备,诸葛亮,孟达,刘封,关羽。从时间轨迹来看,我们要搞清事件前后的因果。这样才能从逻辑推理还原事件的真相。楼主先提出两个问题:   1)刘备封关羽前将军,假节钺 与关羽进攻襄阳 谁先谁后??   2)孟达进攻东三郡前的职位宜都太守,宜都郡是原来的临江郡,治所夷陵,再之前是留屯江陵。这个地方应该是归荆州管辖的。很显然的,留屯江陵时期的孟达,关羽肯定是他的上级。那么,宜都太守的孟达,他的领导是关羽吗?孟达进攻东三郡是奉谁的命令?是关羽的还是刘备的?   孟达进攻东三郡与刘封奉命前来助阵是有前后的时间顺序吧,那么,孟达真的搞不定东三郡吗?   按三国志先主传,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按三国志刘封传, 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封为副军将军。   这个事件的描述,明显刘封传更明确一些,从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注意这里没有主语,到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很明显的一点是后面命刘封的是刘备,前面的则不一定是刘备。   秭归属于夷陵,应该也是孟达的宜都太守的辖区。楼主以为,孟达北上应该是关羽的命令。这样,刘封传中的孟达北上和刘封助阵的逻辑关系才讲的通。否则,刘备为什么不一起下个命令让孟达和刘封合击东三郡,而是有明显的前后时间关系?刘备为社么这么做呢?表面上看,好像担心孟达摆不平东三郡的申耽申仪兄弟,其实,如果我们看到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从汉中撤退,从后来申氏兄弟的反复无常来看,申氏兄弟并不会拼死抵抗的,而孟达虽然不算一代名将,但多少有点能力,投曹丕后,曹丕也很欣赏他,以楼主的考虑,不至于搞不定失去靠山的申氏兄弟。   所以,这里的疑问就是,关羽为什么派孟达北上,而刘备为什么派刘封助阵,刘备担心什么?

  让我们再接着看东三郡的地理位置。      很明显的一点是,上庸房陵一带的东三郡虽然在管理关系上属于益州巴东郡,但是出上庸线,就可以攻击襄阳了。这个是出益州的另一条路线,上庸线。很明显的一点是,关羽趁刘备在汉中耗住曹操主力的时候,派孟达北上,抢占东三郡,从防守的角度看,有一定的意义,因为东三郡本来就是属于益州的。但更多的是关羽从进攻的角度考虑的吧,这样可以两面夹击襄阳。显然的是,关羽的考虑出发点,基本就是要北伐了。那么,刘备同不同意呢?   汉中之战打了两年,基本上益州已经男子当战,女人当运了,刘备已经有点筋疲力尽了。从常理来看,汉中之战结束至少要两年到三年,刘备集团才有发动大战的基础。那么,从历史我们看到的是,几乎就是汉中之战结束的同时,关羽就开始北伐了。关羽的北伐,刘备同意吗?愿意支持吗?如果不愿意,关羽又为什么独立搞这个作战呢?   很明显的一点是,在三国志关羽传,还是先主传,等等,都没有说关羽是否得到了刘备的命令,又或者关羽还是自己做的决定。从道理上来讲,刘备应该是不会同意关羽在这个时候北伐的。以楼主的判断来看,关羽应该只是知会了刘备一声,但没有听从刘备现在不北伐的判断。   三国演义罗贯中也很明显感到了其中的蹊跷,并替刘备诸葛亮做了遮掩: 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这个罗贯中显然在糊弄读者,按三国真实的历史,曹操新败汉中,内部宛城侯音造反,曹仁跑来跑去平叛,似乎没有那个余力再进攻荆州吧,再说了,我们前面说过荆州是三分交界之地,曹操又哪里会进攻荆州,又让孙刘联手对付自己呢?所以,罗贯中找的理由恐怕是不成立的。   那么,关羽不听刘备,擅自发动北伐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有旁证吗?

  前面我们说过,刘备是关羽的上级,但更是关羽的大哥,两人的兄弟关系,不但是建立在楼桑村那段同吃苦,共患难的岁月,更是建立在两人原本有着共同的政治志向,那就是扶助汉室。现在,随着刘备的地盘越来越大,除了关羽还在坚守当初三兄弟起兵的初心,好像刘备对此离的越来越远了。这个其中,刘备称汉中王大概是压垮兄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备称汉中王,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时候其实不是非常妥当的。但这个是刘备一贯的的梦想,这个时候刘备也快六十岁了,大半生都在漂泊,突然实现了梦想,得意的时候有点忘形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刘备的忘形,就把刘备的内心给暴露出来了。当然,我们不能忘了诸葛亮这个重要的推手。正是诸葛亮领着群臣,半要挟半表忠心的劝刘备进王位,刘备才会如此急不可耐。当然,关羽的政治态度,刘备是清楚的,刘备对兄弟之间的感情有信心,觉得自己还是能摆平这件事的。    华阳国志记载这么一件事:又以黄忠为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其馀各进官号。军师诸葛亮曰:“黄忠名望本非关、张、马超之伦也。今张、马在近,亲见其功,犹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先主曰:“吾自解之。”时关羽自江陵围曹仁于樊城,遣前部司马犍为费诗拜假节。   诸葛亮为什么说关羽会不高兴呢?这话本身就表明了关羽与刘备不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所以关羽才会对封什么官会有意见。其次,关羽真的是对封的官有意见吗?关羽虽然为人骄傲,但还至于如此吧。以楼主的判断,关羽表面上是对封官的不满,实质是对刘备抛弃扶助汉室这个政治旗帜的不满。   刘备其实对此心中明白,所以才怼了诸葛亮一句,吾自解之。当初,是你们诸葛亮等人死拉活拽让我称王,却不考虑整个集团的政治发展的大计,现在问题来了,你们又没有办法解决。刘备心里有火。   当然,刘备对关羽的兄弟之情还是有信心的,觉得最后关羽还不至于背叛自己的,所以才有了费诗的一番劝解,这个话大概也是刘备教费诗的。罗贯中对此做了精彩的发挥:云长出郭,迎接入城。至公廨礼毕,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诗笑曰:“将军差矣。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最为亲近,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为王,居萧、曹之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愿将军熟思之。”云长大悟,乃再拜曰:“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几误大事。”即拜受印绶。   关羽对于刘备称汉中王的态度,从汉中王封我何爵一句即可以看出。关羽的不满已经溢于言表了。这个关羽不赞成的态度,又不能拿刘备开说,只好拿一个黄忠说事了。而费诗的劝解,大概也是刘备在说,不管政治分歧如何,我们还是兄弟,这么多大风大浪都过来了,我们的兄弟情就不要在这个小船上打翻了。   华阳国志的一句时关羽自江陵围曹仁于樊城中的时,就印证了关羽攻打襄阳樊城在先,而刘备给关羽封官,假节钺再后。而很多人都说了,刘备给关羽假节钺,就是给了关羽独自北伐的权力而不必得到刘备的批准。   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是不一定成立的。按楼主的判断,是关羽派孟达取东三郡,后刘备派刘封制孟达,在刘备称王,关羽不满爆发,独自北伐,为了给关羽遮掩,也为了关羽的兄弟情,刘备委屈求全,就给关羽假节钺了,那意思是你的事情你做主,我们兄弟还是要做的。   实际上,关羽没有经过刘备的同意,独自北伐,这个按道理来讲都是属于大不敬的行为,甚至说叛乱也未不可。当然,兄弟们还有共同的敌人曹操,孙权。这个是刘备还能忍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楼主以为刘备还是感念当年关羽弃曹操而追随自己的兄弟之义,这个是刘备容忍关羽的根本原因。   那么,关羽此时发动北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没有刘备的支持,关羽还一定要这么做呢?

  事实上,建安二十四年是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完整的当皇帝的年份了。明年,曹操就去世了,汉献帝改年号建安为延康,延康也没能延长汉献帝的命运,同一年,汉献帝就被迫禅让皇帝位给曹丕,曹丕改元黄初。   所以,我们前面说过,从曹操称魏公,建立魏的行政班子,再到建安二十一称魏王之后,有点政治觉悟的都知道曹操离篡逆越来越近了,不管是什么原因,为拥护汉室也好,为争权也好,还即或是为了反对曹魏集团的暴政也好,各路人马纷纷上场,反对曹魏集团的事件不断发生。   关羽身处距离中原较近的荆州地区,而关羽又素有忠义之名,各路人马纷纷联络关羽,以关羽为后援。从建安二十三年曹魏集团的两大反叛事件,耿纪韦晃反曹和宛城侯音造反,本来是关羽的好机会,但是,那个时候曹操主力一是还未出发到汉中,二是曹仁平叛的速度可以,转手就收拾了侯音,而关羽估计这个时候还在和刘备商量呢。刘备这个时候正在和曹操在汉中死磕,关羽北伐,固然能牵动曹操在汉中的主力,但问题是曹操去汉中之前就有准备,于禁并没有出现在汉中之战,而是让于禁驻扎在曹仁之后,防备关羽和孙吴在荆州方向的攻击。再加上曹仁也并不好惹的,万一关羽北伐不成攻,被曹仁打破荆州,那么刘备在汉中方向反而会受影响。   可见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在北伐大好形势下,关羽还能顾全大局,稳住荆州防线,这个时候的关羽,应该还是非常听从刘备号令的。那么到了建安二十四年,一切都变化了。   首先是曹操败退汉中,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没经过汉献帝的同意,自称汉中王。虽然,在刘备给汉献帝的上表中,关羽也在其中,但这个不排除是没有经过关羽的同意,而为了表示刘备集团的团结,而把关羽的名字添在其中的。(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 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这个表书,职位和排行很有意思。以马超领衔,感觉就有点怪,二是汉室的身份,与刘备集团的身份互相掺杂,例如马超,都亭侯是中央汉室的任命,而平西将军是刘备的任命,而排第二的许靖的左将军(刘备在汉室的身份)长史,又是以汉室身份为贵,如此说来,如果关羽非常支持刘备称汉中王,那么关羽的排位也应该在诸葛亮之前,与马超同列,毕竟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汉室的任命,荡寇将军也是刘备的任命。至于庞羲射援,那是给益州派的一个面子。总之,这个排位有点不清不楚的。   关羽对刘备称汉中王是有意见的,不是你不能称王,而是称王的程序不对,这样置于汉室于何处,这个让曹操宣称的如国家无孤一人,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给自己吹嘘的话不就成了现实了吗?这个在政治上大概相当于狠狠给了刘备集团的一个巴掌,还是自己扇自己的一个嘴巴。这个事情大概让关羽心里很不高兴的。所以才会有诸葛亮担心关羽不会接受刘备任命的事情。   而关羽对于刘备任命的态度,我们前面也基本说过了,黄忠只是一个由头。对此,我们还可以有相反的例子,那就是夏侯惇。夏侯惇可是曹操的亲信,是夏侯氏曹氏兄弟中第一个做大将军位置的,这个可不是夏侯惇战功突出,比战功,夏侯惇那能和曹仁相比,更重要的是,夏侯惇对曹魏集团的忠心。夏侯惇不受汉职的故事,就很明白的表明这一点:夏侯惇忠心于曹操,当时各将领都授予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受汉朝官职,便上书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属于汉朝同僚,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号,可夏侯惇依然强烈请求,最终曹操答应了他的请求封其为魏前将军。魏书: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与之对比,关羽对于刘备汉中王官职的计较,还会是因为黄忠的问题吗?如果关羽如此计较,当初就不会回归刘备了。   现在事情很明显了,刘备实际上和曹操并没有大的区别。关羽虽然只是一介武将,尽管和刘备的兄弟感情很深,可是在这种对汉室忠心的事情上,大概还是要让位的,关羽在刘备集团刚刚结束汉中之战,并不是北伐的好时机,关羽却不顾客观情况,任性了一回,独自北伐,向曹魏集团开战了。   当然关羽不是莽夫,现在曹操新败汉中,士气曹魏集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各种叛乱也让曹魏集团内部动荡不安,即使没有刘备的支持,也不能说一点没有成功的希望,当然关羽也做了一些安排,例如先让孟达北上,攻取上上庸房陵方向的东三郡,准备夹击襄阳。事实上,大概关羽也是破釜沉舟了,日后兵力不足,连防守老家江陵的兵都调走了,从这个事情上看,我们就知道关羽的决心了。而这个事情的发生,和刘封制住孟达分不开的,是刘备控制关羽的手段。   关羽如此不听节度,没有刘备的同意,就北伐,其实已经有点叛乱的意思了。当然这个刘备明白的,这个事情不能硬压,否则真的会兄弟决裂的。刘备干了几件事情:   1.赶紧派费诗去襄阳,说服关羽接受刘备集团的官职和授予关羽假节钺的权力,表明刘备还是明面上同意关羽的。因为假节钺,关羽就有了发动北伐的正当权力,刘备集团内部其他的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2. 前期派刘封赶到东三郡,节制孟达的军事行动。理由吗,就是害怕孟达打不过申氏兄弟,可实际上,申氏兄弟根本没有打,直接投降了。   3. 刘备益州集团不出一兵一将,不支援关羽。本来嘛,如果刘备支持关羽北伐,尽管益州刚经过大战,可以派一员名将,率领一些次要的部队赶到荆州,替关羽把守江陵就可以了,这样关羽可以毫无后顾之忧,而孙权也没有办法偷袭的。   很明显的,刘备的布置是要拉住关羽大腿,让关羽及时回头的,并不是放任关羽把事情搞大,而是希望关羽在襄阳受了挫折及时回头。很多人说是刘备借曹操和孙权之手,除掉关羽,这个太阴谋论了。刘备这个时候并没有对曹操孙权有什么军事政治的优势,而关羽如此重要的一员方面大将,加上荆州的关键地位,刘备怎么可能舍得如此做呢?更别说刘备关羽长达三十余年的兄弟情。那些说刘备阴谋除掉关羽的,大概都是读书读的有点歪了。

刘备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在处理关羽北伐的事情上,是非常老到的。关羽不听命令和节度,擅自北伐,本来是非常难于处理,轻不得重不得,轻了,内部的人要反弹,重了,那不是让曹操和孙权得利和看笑话吗?而授予关羽假节钺的权力,就消一切于无形了。   刘备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北伐的时候,并不愿意支持,因为刘备集团这个时候需要修养生息,所以刘备需要控制关羽的战事范围和发动大战的能力。这样我们就清楚刘备控制孟达,以及不派一兵一卒到荆州的原因。   在刘备的盘算中,关羽北伐,要独自拿下襄阳樊城那是非常困难的,曹仁也不是吃素的,襄阳又是坚城,关羽没有后援,很有可能在曹仁手上吃个瘪,最后不得不乖乖的退回荆州。如果关羽吃了败仗,再回荆州,那么,再面对刘备的时候,估计关羽可能就再没有这么有胆气和信心和刘备说话了。   刘备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关羽先是击败曹仁,围攻樊城。(襄阳吕常在守,关羽不能克)。后来居然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这个时候,大概是因为通信的问题,刘封没有得到刘备的命令,刘封还是节制孟达,以上庸刚刚平定的理由,没有出兵夹攻襄阳樊城,支援关羽,这个就是三国志刘封传所说的,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如果刘备这个时候在上庸的话,刘备会做什么决定呢?是坚持原来的部署,让关羽回头?还是让刘封孟达出兵,乘胜追击?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关羽成功,只会让关羽更加难以节制,但是,曹魏集团又是兄弟俩共同的敌人,以楼主的判断,刘备大概也会当机立断,让刘封孟达出兵的概率更大一些,毕竟先打倒了曹操再说。   而刘封缺乏随机应变,死守教条,不但坐失了一次良机,而且间接断送了关羽。刘封如此选择,固然是因为这个事情太大,不敢做主。但是,刘封日后被杀,楼主以为,多少不算冤杀,本来刘封你只想无功无过,可是你的选择却促成了刘备集团的一次大败,关羽被杀,荆州丢失,这样的后果,难道要让刘备来承担吗?刘封固守承命,难道一点也没有责任吗?   而三国演义罗贯中把刘封孟达的事情放到了关羽败走麦城之后,显然是罗贯中的失误。刘封孟达怎么可能越过襄阳的防线去支援在麦城的关羽呢?不得不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地理位置是失误了很多次了。   可是刘备更没有想到的是,关羽居然赌博一样,show hand了。北伐这个事情上,关羽是把全部的政治资源压了上去,基本上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刘封孟达不支援,就把后方的兵抽到前线,简直是不要命的打法。虽然关羽做了周密的安排,可是后防空虚,总是事实吧。这个事情上,关羽太小看孙权了,虽然孙权正面十万大军还消灭不了张辽的八百敢死队,让关羽放松了,可是人家用计偷袭呢?   关羽的其成也勃焉,其败也忽焉,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大大超出了刘备的预想,刘备不但失去了关羽这员大将和兄弟,也失去荆州这个前进的基地。这个刘备的计划和预想不但没有成功,还前后的反差太大,刘备简直接受不了。刘备日后先算刘封孟达的账,再算孙权的账,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孙权为什么做出偷袭荆州的决策?这个其实是令人疑惑的。在这个事情上,孙权是扮演了猪队友的角色。本来孙权和刘备联手,都不一定能拿的下曹操,譬如曹操两线作战,征张鲁和合肥之战,曹方都取得了胜利。孙权更是屡次想从合肥方向突围,结果都铩羽而归。不关孙权如此,日后东吴集团和诸葛诞合作,还是突破不了魏国的江淮防线。   孙权突破不了合肥,就把扩张方向放到了荆州,说实话,这个是破坏孙刘联盟的均势策略的。现在关羽只是大胜曹军的一支而已,只是于禁而已。而且关羽连襄阳,樊城一个也没能攻下。曹操的实力还强大的很哪,徐晃就马上前来支援了,更后面的,是曹操召回屯合肥的张辽等部队。三国志张辽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 会摩陂。   关羽对曹仁,于禁的胜利,并没有打破三国的平衡,曹操也并没有受到很大的打击,虽然曹操说要迁都,估计是因为曹操年纪大了,体力衰了,看事情也有点悲观起来。司马懿就看的很清楚,按晋书宣帝纪: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   孙权对关羽的袭击,相当于给曹操一大助力,其实孙权完全可以选择坐看关羽和曹操的火并,如果关羽再胜徐晃,孙权再去袭击荆州也不迟,而如果徐晃击败关羽,孙权袭击关羽的意义在哪里呢?是为了扩张地盘到南郡?还是为了削弱刘备?首先,如果孙权在合肥方向都拿不下曹操的方面大将,在荆州方向,孙权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如果为了削弱刘备,刘备现在的势力又没有超越曹操方面,削弱刘备,除了给自己增加一个大敌和破坏了连刘抗曹大计的均势策略,坏处很多,很大,而好处呢,仅仅是拿下荆州其余的三个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   孙权对关羽的袭击,除了增加一点地盘,实在是没有看出有什么太大的好处,而且还把关羽败亡的责任套到了自己的头上,还引来了日后刘备征讨孙权的大战,结果是差点两败俱伤,孙权的这次决策,可以说是很失败的。   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引发了刘备的震怒。孙权的外账,刘备暂时没有办法,可是内部的刘封,孟达就压力很大了。这个引发了孟达的叛变。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   第二年正月,曹操病死。汉献帝改元延康。同年十月,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改元黄初。   黄初元年七月,蜀将军孟达屯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协;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馀家来降。   按三国志刘封传: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孟达降魏,离关羽之死不过半年。大概是害怕成为关羽之死的替罪羊,毕竟与刘封相比,孟达是外人嘛,秋后算账,有孟达在,账肯定是先算到孟达头上。所以,孟达找了个跟刘封合不来的理由,投奔曹丕了。   作为重要的当事人,孟达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是清楚的。孟达有两封信流传下来,一封是给刘备的,一封是给刘封的。   给刘备的,内容是这样:魏略载达辞先主表曰:"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於君乎!今王朝以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於五湖;咎犯谢罪,逡巡於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絜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於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於亲,子胥至忠见诛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於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於君子,愿君王勉之也。"   这其中,重要的是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於外这几句话怎么理解。   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荆州覆败,是事件,大臣失节是原因,百无一还是结果。很多人把大臣失节解释为糜芳和士仁的叛变,这个当然可以是荆州失败的原因。不过,综合前因后果,楼主更愿意把大臣失节解释为关羽的失节,从道理上讲,没有关羽的擅自行动,也就没有荆州的失败。   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这句话大概是说,我自己没事找事,当时给关羽提了个两面夹击襄阳的建议,关羽派我北上打东三郡,我也做到了。   而复乞身,自放於外:(而由于刘封的钳制,我无法前去支援关羽,两面夹击襄阳樊城,这个也是关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我没法办法,只好投降魏国了。   而孟达给刘封的信:古人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此谓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也。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虽忠臣不能移之於君,孝子不能变之於父者也。势利所加,改亲为雠,况非亲亲乎!故申生、卫伋、御寇、楚建禀受形之气,当嗣立之正,而犹如此。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伋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夫智贵免祸,明尚夙达,仆揆汉中王虑定於内,疑生於外矣;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於汉中王矣。然则疑成怨闻,其发若践机耳。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违难背祸,犹皆如斯。 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自号为丈夫,为此三者,何所贵乎?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为徒行也。加陛下新受禅命,虚心侧席,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陛下大军,金鼓以震,当转都宛、邓;若二敌不平,军无还期。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   给刘封的信中,孟达说了三点。第一点刘封可能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这个指的是什么?虽然刘封立过一些战功,但似乎不能和白起之类的相提并论。这个是不是指的是刘封遵循刘备的命令不发兵助关羽,但最后的罪过要有刘封来承担呢?从这点来说,确实是有点冤枉的。   孟达二是说刘封是刘备义子等等,没有血缘之亲,容易被人构陷,其实这个事吧,本没有这么多的讲究。曹真秦朗还是曹操的养子呢,曹真最后还做了大将军,秦朗做了骁骑将军,没有看到曹丕,曹睿对他们有什么提防的。   孟达说的第三点倒是有点道理的,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如果刘封守不住上庸房陵一线,倒是有可能几个原因一起发作,要了刘封的性命。   果然,刘封守不住上庸房陵。在荆州大败之后,申氏兄弟看刘备集团实力大损,于是又一次不战而降,投了前来征讨的魏军。再说了,这次领衔而来的夏侯尚,徐晃,刘封也不是对手,刘封没办法,只好撤往成都去了。   按三国志刘封传: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刘封该不该死?刘备说的两个理由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孟达出走,根本的原因应该不说刘封欺人,而是害怕成为替罪羊。否则,刘封好歹是刘备的义子,虽然做不了太子,那也是刘备身边的人,孟达怎么会和他计较呢?估计拍马逢迎还来不及呢。   至于不救关羽,这个本来就不在刘备的预想和计划在内,我们前面说了,即使刘备在上庸,也是很难选择的。更何况刘封对这种事,怎么敢擅自做主?当然,我们说了,刘封缺乏随机应变,有点责任,可是这个也算是苛责了。   从刘封死后,刘备流泪,可见刘备也是知道这个对刘封是过分了。

那么,问题是诸葛亮为什么认为刘封日后难制而劝刘备杀刘封呢?这个事情上,诸葛亮有点自私了。很容易想到,刘备现在年纪大了,大概也过六十了,如果刘备过世之后,刘禅即位,刘禅的年纪还小,那么可能依靠自己的大哥刘封,那么很可能形成对诸葛亮的制约,就如日后曹明帝时代曹真和司马懿的关系一样。而刘封的性格刚猛,恐怕会对诸葛亮的施政造成影响。诸葛亮更多是从自己日后集权的角度出发而劝刘备杀刘封的。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听诸葛亮而剪除自己儿子的羽翼呢?   刘备大概还是得为关羽之败找个替罪羊。关羽之败,是赤壁之战之后刘备集团少有的大败,说是刘备集团从汉中之战的辉煌到最后的败亡的转折点也不为过。从辉煌到大失败,就是一步之遥。

这么大的失败,在政治上必须要有人对此来负责。很不幸,孟达跑了,只好刘封来顶罪了。刘备对此也是非常的无奈,刘备心里大概也是不想杀刘封的,所以杀了刘封之后刘备愧疚流泪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诸葛亮的理由,在刘备心中应该只是枝叶末节罢了。   关羽之死,让刘备集团丢失了东三郡和荆州三郡,极大的重创了刘备集团的实力。更引发了日后的夷陵之战,可谓影响深远。   在汉室存亡的最后时刻,关羽毅然北伐,这个是关羽坚持自己当初从楼桑村起兵的初心。同样,这个扶助汉室也是刘备的政治旗帜,只是刘备一贯用这个旗帜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在这个旗帜下,关羽和刘备发生了分裂。   只是从道理上讲,汉献帝又怎么能和刘备相比呢?东汉命已至此,是关羽所能支撑的起来的吗?关羽大概是想倾全力一击,如果拿下襄樊,打开进军中原的通道,或许刘备将不得不反过来支持关羽的行动,那么关羽的计划或许能成功。从这点上看,关羽太骄傲自大了,视孙权和曹操于无物,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关羽是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想法,不成功,便成仁了。   对汉室而言,关羽是绝对的忠臣,可是汉献帝半年后就被曹丕废了,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对于蜀汉政权而言,关羽的行为就两说了。蜀汉给关羽的谥号是壮缪侯,侯是爵位,形容词就两个字壮和缪。   壮,是对关羽的赞美,无论是关羽的万军之中刺颜良,还是千里寻刘备,即或是最后的以弱胜强,水淹七军,其行为,都当的上一个壮字。   缪,是错误的意思,观关羽一生,先有投降曹操(史书上很简单,似乎不存在什么为了刘备家属降曹以及降汉不降曹的说法,当然,从关羽日后行为来看,可能性是有的),后有不顾刘备集团的现状,强行发动北伐,结果兵败身死。   作为后世的楼主,对关羽的一生,也是实在做不了什么道德的评判。只能说,关羽的一生,各取忠义一字,对汉室以忠,对刘备以义,但是是英雄,就有两难,忠义难以两全的悲剧,我们在水浒就讨论这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又浮现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