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要重启供销社的话,基层网点等于是要从零开始新建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25655”推荐,来自《别大惊小怪!供销社一直都在,6万亿市场规模,还有13家上市公司》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是农村的,我爸爸是70年出生,90年代初进入供销社工作。
我们乡那时大概2-3万人口,总共有三个供销社网点,乡政府所在地的供销社是规模最大的。而且几乎全县的供销社外观都一样,青砖建造的砖木结构大瓦房,有的还有二层,不过是预制板的楼板,后面带几个作为仓库的平房。
我小时候(2000年左右)供销社已经变成承包了,基本就是原来的员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用供销社的房子,交一些承包费。那个时候,供销社还是乡里货物种类最多的店铺,各种农资都有:化肥、锄铧铲等铁质农具、蔬菜种子,生活物资也很多:煤油、布匹、铁锅、瓷器、五金工具、日用品、副食品、卷烟,文具。几乎是无所不包。
但是这个时候,供销社的收购农产品的职能已经没了,估计是没利润。唯一例外是蚕茧,我们当地依托供销社的完整网络建立了蚕茧的收购加工网络。镇上供销社兼职茧站,员工(就是我爸)需要按分配任务领取蚕种(木条和纱布做的框状物,蚕卵在里面)把蚕种销售出去,每年还要去几趟宣传养蚕种桑技术(靠VCD教学光盘),销售养蚕的用具和蚕用的药品,收购时按质量分级定价格,现场给钱,安排工人当天就要在烘茧房里把蚕茧烘干(烘干是为了杀死里面的蛹),攒到足够数量,就用车拉到缫丝厂去。
后来,店里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少,化肥、农具完全不做了,主要经营副食、日用百货、五金,估计也跟我们这里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种地的越来越少有关吧。那时我们这里常见情况是,青壮年去建筑工地上打工,老人家照顾孩子上学顺便种地,收麦子等农忙时有的壮劳力会回家帮忙。
大概也是因为劳动力都是外出务工了,加上养蚕辛苦又不稳定的原因,养蚕的人越来越少,10年以后几乎就没了(也是同样的原因,我们这里烤烟种植一直没发展起来)。供销社的最后一点职能也没了,供销社几乎停止运转,房产很多出售了,供销社的员工几乎大部分自谋职业了,像我爸就是只剩下挂在单位交社保。不过,我们县上的供销联社似乎还在运转。
如果现在要重启供销社的话,基层网点等于是要从零开始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