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部分关键战役战斗(五)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部分关键战役战斗(五)
五、突破临津江(解放汉城)
此时,新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中将迅速在三八线以南纵深地区建立了五道防线(即A.B.C.D.E线):他将南朝鲜军的八个师放在第一线,实际上就是充当“炮灰”;而美军及其仆从国的其他参战部队(主要是英、法及土耳其的地面部队)部署在二线机动位置,随时准备撤退。事实上,当李奇微飞抵东京时麦克阿瑟就曾当面向其授权,如果战事不利时他可以将第八集团军撤回日本。
经过前两次战役,敌我双方开始打“明牌”,志愿军参战在战略上的隐蔽性已经不再存在。在解放平壤后,中央决定对敌军发起新的攻势,坚决打过三八线。政治目的是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首次对决中,表明新中国在朝鲜问题的严正立场。
然而,发起这次战役在军事上却是极为勉强的。
当时经过此前两次战役,首批入朝部队的损失极大,人员没有得到补充,补给困难、粮弹极为短缺。例如,116师“全师平均减员28%,其中步兵团减员30~38%”,到“临津江战斗时,该师及加强部队总兵力为9840人,各种火炮86门,防坦克武器33门”(15),距编制数相差甚大。原东线的宋兵团因冻伤甚巨只得在咸兴地区集体休整,短时期无力再战。并且这时“国内运来的粮食只能满足(前线)最低需求的四分之一”(16)。
但是,彭总最终毫不迟疑地服从了中央的政治战略决策。
志司将突破位于汉城以北75公里敌临津江防线的战斗任务,交给了原东野二纵五师、现第39军第116师(师长汪洋、政委石瑛)。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该师曾被东野总部评价为“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坚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17),而第39军同时担负从元堂里到石湖一线整体突破临津江任务。
汪洋师长决定,将突破口选在敌人根本就没有预想到的对岸悬崖林立的江湾地域。战术理由是:(东段)新岱至土井段,临津江向南弯曲,便于对敌两翼火力形成交叉封锁,两岸为起伏地形,南岸是高达10米的悬崖峭壁。经过战前充分准备,志愿军在十来分钟内,即突破南朝鲜伪军第1师的江防阵地,“毙伤俘敌1049名,缴获各种炮32门,各种枪289支,汽车4辆”(18)。
这场突破临津江战斗,事后被时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认为是“可以打满分”的一次陆军师进攻战斗。随后,第39军势如破竹,占领了已被李奇微下令放弃并破坏了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此时四处燃起熊熊大火的南朝鲜首都汉城并前出至三七线。这个军因此成为我军唯一同时解放过半岛上这两个国家首都的功勋作战部队,也是志愿军向南推进得最远的军级建制部队之一。
这次战斗之所以能够得到我军“军神”如此之高的评价,个人认为,至少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116师各级指挥员深入细致的战地勘察
在战前一周多的时间里,“副师长张峰、346团团长吴宝光、政委孪风如,师参谋长薛剑强、347团团长李刚、政委任奇智,分别带领营连排长反复侦察”(19),师长汪洋甚至直接发现了临津江边敌阵地前沿悬崖上的“雨裂沟”,从而选定了“突击连可以利用的4条攀爬通道”(20)。在此基础上,师指挥部顺利制订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案。
此前,经加强炮工侦三个专业分队的该师348团,还提前两天从平壤出发,专门到预定作战地域执行突破临津江的战斗侦察任务。
(二)严密的战场伪装举措
为了保证战斗发起的突然性,部队在构筑出发阵地(北岸数条“自然沟”)和进入阵地时都执行了严格的战场纪律,并利用朝北地区的自然环境采取了严密有效的伪装措施,从而化美军先进的空中侦察技术于无形。并提前一天一夜“将7500人的部队和70多门火炮,潜伏在距敌人150~300米的地段”(21)。
(三)最重要的则是全师官兵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战役发起时间是时值严冬季节的1951年新年除夕(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此前临津江已经封冻的一百多米江面,早已被敌军火炮炸烂。因此,志愿军突击队官兵是在缺少有效防寒防冻装具的情况下,徒步淌过混杂着浮冰冰凌,湍急冰冷齐腰身的江水,冲过江面的。上岸后,这些四肢失去知觉、外观看上去像“圆木”般的冰人,完全凭借人的意志,迎着南朝鲜军的火力点英勇冲锋,这让美李军心惊胆寒、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战后,116师所属第346团一连、四连,第347团五连、七连,均被授予“临津江突破英雄连”荣誉称号。其中,位列国庆70周年阅兵荣誉战旗方队的“临津江突破英雄连”,就是第39军第116师第347团7连(22)。
此战,志愿军炮兵部队集中了86门火炮,以直瞄射击的战斗方式直接支援步兵作战,以致战士们喊出了“炮兵万岁”的口号。“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炮兵,为打开突破口起到了重要作用”(23),也“是志愿军入朝以来,集中火炮最多的一次战斗”(24)。
在第三次战役发起前的1950年12月4日,经斯大林出面协,两军成立了中朝两军联合司令部(简称联司),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洪学智任副司令员;人民军金雄任副司令员,朴一禹任副政委(25)。这样,当对人民军行使指挥权时使用“联司”名义,而志愿军部队仍由“志司”自己直接指挥。
战役发起前,志愿军部署在前线的部队共有除宋兵团外的六个军,此外,还有战力有所恢复的人民军三个军团(第1、第2、第5军团)参战。后者主要是以南方撤回的三个师级单位为骨架,经补充新兵扩编组建而成的,约有七万人。
中朝两军部队混编为两个纵队,分别由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和42军军长吴瑞林指挥。其中,左纵队(吴瑞林)由第42军、第66军、炮兵44团和人民军第2、第5军团组成,右纵队(韩先楚)包括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50军、炮兵6个团和人民军1军团(26)。我军总兵力共30余万人,其中志愿军23万多人。
在朝鲜半岛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部署了一条从临津江至三八线的“总战线”,将其13个师(其中南朝鲜伪军8个师)另3个旅,共20余万兵力,布置在横贯半岛正面250多公里、纵深60公里的战线上。并组成两道基本防线,即西起临津江口,经汶山里沿三八线至东海岸襄阳的A线;西起高阳,经议政府、加平、春川、自隐里至东海岸冬德里的B线。此外,在B线至三七线之间,还有三道机动防线(27)。此外,辖有美陆军第3、第7步兵师和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美第10军在朝南后方整补并正式接受李奇微的指挥。
1950年12月31日17时,即1951年新年除夕,西线志愿军按计划向敌防线发起全线进攻。经过我军两天一夜的穿插追击,左翼被纵深包围、处于背水一战不利战场态势的美军弃守南朝鲜首都。中朝军队突破地雷密布的三八线,“韩指”的一位女机要员就曾被炸后送。
1月4日,我军光复汉城;8日全线进抵三七线。同日,彭德怀果断下令停止追击,第三次战役结束。
通过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我军粉碎了美国人在联合国玩弄的停战阴谋和固守三八线争取时间,准备再战的战略企图。此役共歼敌1.9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南朝鲜军),中朝军队伤亡仅0.85万人(其中志愿军伤亡5800余人)(28)。李奇微对此哀叹道,“真没想到中国军人在这片毫无生机的荒原上发起了元旦攻势”(29)。
同时,接替因车祸身亡的沃克中将,美陆军副参谋长、陆军空降兵师长出身、担任美第八集团军兼“联合国军”陆军司令的李奇微中将,很快发现了志愿军的作战特点。即其概括的“礼拜攻势”和“月亮攻势”。并从中发现了我军在美军航空优势下存在的后方补给困难这一致命问题,进而发明了“磁性战术”。美军这一“狗皮膏药”式的新战法,对志愿军在随后的作战造成了很大的被动与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