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韓半導體業,凜冬將至

(發表於時評)

10月,台灣對半導體產業的態度出現轉折,蔡英文的雙十演講,與台經長赴美招商,皆強調將半導體供應鏈留在台灣的必要性,與美國的「掏空」戰略相左,一向乖順的民進黨政府,終於對美國委婉地說了個「不」字,這意味著什麼呢?

先看CHIP4的難產。

芯片「四方」就像鈍化的AUKUS「四方」,一開始都聲勢浩大,但很快就因為內部分歧而陷入困境。隨著印,澳轉趨保守,現在誰還談AUKUS?而CHIP4,則也因為整合不易而陷入僵局。

CHIP4裡的韓國有點像AUKUS裡的印度,親美歸親美,但對美方要求的牴觸也是公開化的。CHIP4裡的日本有點像AUKUS裡的自己與英國,忠誠度雖高,自身的麻煩卻也最多,欲振乏力。CHIP4裡的台灣有點像AUKUS裡(換屆前)的澳大利亞,牛皮吹破,被人民看破手腳。

當然不能說,這些美國聯盟對中國大陸不構成威脅,畢竟圍堵架構擺在那兒,各種找麻煩免不了,但其效果始終無法達到美國預期的力度,是一目了然的。

CHIP4的困境顯現在美方的芯片禁令,美商務部原先的計畫是讓CHIP4達成共識後再出手,但在政治層面,日韓有點抗拒台灣成員的存在,在經貿層面,韓國十分疑慮此聯盟的排華性質,分歧不小,以緻美方只能繞過CHIP4,逕行出台禁令。

論效果,此禁令是「手指著中國,槍抵著台韓」,對中方的後續影響尚未顯現,已先震懾了台韓大廠,美方藉此要求成員們立正站好,聽令行事,誰不聽話就卡誰脖子。

台韓大廠聽不聽話,要看相關美商聽不聽話,因為利益受損是全面性的,彼此競爭卻是持續性的,風險管控較好的勝出,爾虞我詐則是肯定的。而美國有開小門的慣性,美商也擅長「破譯」政府規範拐彎賺錢。歷史教訓是,在美國隊裡,最聽話的往往傷最重。

那麼,台韓大廠現在的處境為何?簡單說,即便沒有禁令的衝擊,台韓半導體供應鏈也面臨著「凜冬將至」。

韓國的戰慄

從市場面來看,大環境景氣轉壞,此前「供不應求」的榮景已過,現在各大廠庫存水位過高,預估要到明年方能消化庫存,時間點各廠不一,台積電預估要拖到明年上半年。

韓國正遭受14年來首度的逆差困境,半導體則出現26個月以來首度的負增長,主要出現在記憶體出口的萎縮。難堪的是,預計今年第三季,三星芯片銷售的領先地位將被台積電超越,急壞了韓國人。

韓國輿論正檢討韓廠過度依賴記憶體撐場面,以致根基不穩的痼疾。在芯片領域,記憶體是期貨概念,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收益很不穩定,而韓芯片廠大部分收入是來自於記憶體芯片(DRAM/NAND)。

作為韓廠主要收益來源的記憶體,只佔全球芯片市場的30%,並屬於深受景氣影響的產品。而通脹飆升,韓元貶值,再遭逢記憶體價格急速下跌,致使三星與SK海力士當下處境十分艱困。

韓國半導體業本就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使其對美國重振半導體製造業的計劃充滿疑慮,加上中國大陸的急起直追,台灣的相對穩定,日本的針鋒相對,來自四方的牽制,導致韓國對CHIP4擺出了抗拒姿態。

也就是說,中美的半導體對抗,韓國可能是受創最深的苦主。更令行業心急的是,韓國內部因黨爭而一再拖延「半導體促進法案」,焦慮正快速蔓延。

韓國自認在記憶體芯片的地位短期間無法被替代,因此能在掌握技術的美國,與掌握需求的中國之間,取得中立地位,但美國不會讓韓國處於中立。

在釣竿和魚之間若被逼著要做取捨,韓國只能選擇釣竿,因為這裡不能釣魚,還能另尋他處釣,沒釣竿就什麼都沒有。美國禁令,就是逼韓國選釣竿,乖乖進入CHIP4待命。

然而,韓國同時也依賴中國與日本的半導體原料,因此釣竿也非純「美國製」,這就是半導體產業的複雜之處,破壞目前的供應鏈結構,光是不斷尋找替代就高度消耗自身競爭力。

展望韓國的半導體進程,肯定會努力擴大邏輯芯片的生產,降低記憶體比重,以尋求利潤的穩定,這意味著台灣半導體業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台灣的雙倍戰慄

看韓國的處境,似乎覺得台灣相對悠哉,但情況正好相反,韓國半導體面臨的是「轉型」,台灣半導體面對的是「掏空」,戰慄加倍。

曾經一度因需求大增,而讓台灣半導體業成為矚目的焦點,彷彿全球命運掌握在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手上,但不到1個月,各先進經濟體就發出了過度依賴台灣的警訊,台灣芯片業反成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轉型的必然犧牲者。

對比韓國,台灣半導體業的結構與佈局更完整,也更不容易被替代,但也正因此,與其想辦法斷鏈,不如將整個產業挖走,美國如是打算。

在美國集中炒作台海議題的環境下,戰爭陰霾籠罩著台灣半導體業,島內原先以為這行業是保台長城,但也很快感受到美國掏空的壓力,原來不是長城,而是肥肉。

「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 ,「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台美半導體合作平台接連上場,看似水乳交融地加強了台美半導體產業聯繫,但美國官員頻頻對外放話稱過度依賴台灣,使得交流平台顯得不懷好意,合作是虛,掏空是實,被美國多次「洗頭」的台積電,自然戰慄不已。

須知,美芯片補貼法案之所以能通過,是民主黨的商務部門採用了共和黨安全專家的概念,才能順利出台,因此主導大筆補貼流向的思路,不是市場導向,而是安全導向。

安全導向的國家補貼,必然要犧牲市場利益,而美商務部的職能卻是保護美商利益,兩相權衡下來,受損最重的當然就是外商,其結果就是,補貼,外商拿的少;付出,外商給得多。所以台積電其實只有一條路可選,即全數遷廠到美國,而這形同死路一條。

韓國再怎麼說也是主權國家,政府企業同舟一命,不至於被掏空,但台灣不是,加上這屆執政黨還專注於出讓自主性給美國,整個行業被刨根的風險隨著美國日益收緊的新規而愈來愈高,逼得台積電屢屢公開強調「離開了台灣,就不是台積電」。

日益升高的危機感,迫使台積電倒逼民進黨當局抵禦美方的施壓,這才明確了官方在半導體產業上的自主姿態,不像此前沈浸於美方的熱烈追求,渾不知大難臨頭。

10月,蔡英文在雙十演說中強調半導體業聚集在台灣並非風險,話雖講得委婉謙卑,但與美國唱反調,也屬罕見。畢竟這是台灣的命根子,海峽中線都被抹去了,若連「神山」被挖走都還幫忙遞鏟子,完全無法對人民交代。

此外,台經長也隨即赴美,在CSIS向美方報告台灣留住半導體供應鏈立場,甚至透過TTIC平台,反邀美商如應用材料,輝達,思科等公司投資台灣,甚至設廠,強化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結構。須知,TTIC名為交流,事實上是美國商務部向台灣半導體業招商的平台,民進黨反向操作,可見是受到來自整個行業的巨大壓力。

美國毫不遮掩地掏空台半導體業,已在台灣造成反效果,連蔡英文都不依,也難怪CHIP4窒礙難行,這場拉鋸戰還有得瞧。

眼下,大環境轉壞,讓台積電頻頻下修資本支出,準備過冬,美國禁令卻又為半導體業添冷。今年以來,台積電市值已蒸發7兆台幣,整個半導體行業市值蒸發11兆,CHIP4八字都還沒一撇,行業先面臨股災,完全沒有好消息。

真正的衝擊還沒到

台韓對美國禁令都採取淡化的態度,稱對產業影響有限,但完全無法說服投資市場,因為禁令的傷害範圍遍及全球供應鏈,沒有人能倖免於難,甚至,各方專家都預期還會有一波波的禁令,範圍擴及電子代工,PCB等領域。

這是兩岸供應鏈裡的主要項目,非但大陸無法坐視,台灣再親美恐怕也承受不住,美國大棒恐將適得其反。

美國壓制中國的怨念太深,也表現得太明顯,一旦掉入安全思維陷阱,就很難回頭,但不能說這是魯莽之舉,因為美方的損益考量是有根據的;然而,這也是風險過高的賭注,因為低估了市場的力量,戰略目標也超過了自身實力。

美方評估,有限度的精準打擊,應能避免讓系統崩塌,只是,半導體產業環環相扣的複雜結構,注定難以實現「精準」,一旦誤傷高於獲益,企業的脫睏意志會讓整體戰略出現漏洞,使得局勢迅速反轉。

美方戰略最大的盲點,就是需要各方同步,但美國往往須以「單幹」逼迫聯盟成員跟隨—— 禁令就是恫嚇盟友的顯例—— 即可見此戰略中的矛盾大於互利,因此CHIP4很有可能像AUKUS一般虎頭蛇尾,雷大雨小。除非中方的因應出現重大失誤。

此前我提過兩個重點看待科技戰:其一,以安全思維主導產業走向,失敗率很高,美國曾經的成功,就是避免掉入安全陷阱,現在卻反其道而行。其二,中方要卯足全力站穩成熟製程市場,厚實底氣。

科技戰的底層邏輯終究還是營商邏輯,技術力要靠規模經濟支撐,而保護主義會壓抑創新。

美商務部當然不傻,不會不知道陷阱何在,但「知道」不代表能「做到」,我看衰的是美國人的執行力。

看韓國與台灣的艱難處境可知,美方強力拆解供應鏈,甚至想吞食整個產業重鎮,本身就是大難題,更何況大環境不佳,犧牲企業利益以服膺安全戰略,終會發現窒礙難行。

站务

全部专栏